《SPQR》導讀:羅馬人的歷史不僅是征服擴張與權力爭奪,更是「社區建立」的故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公民計畫」是本書的主題,論述羅馬社區如何形成,而這故事超越王政、共和及帝國等不同政治型態。畢爾德的SPQR不是一本以羅馬為中心、政治史敘述為架構的羅馬史,而是所有羅馬人與那些成為羅馬人的故事。
文: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導讀】「成為羅馬人」(Becoming Roman)的千年公民計畫
瑪莉.畢爾德(Mary Beard)的SPQR涵蓋羅馬從西元前七五三年建城,直到西元二一二年卡拉卡拉諭令羅馬帝國境內所有自由人皆為公民為止,這將近千年的歷史。整書論述有史詩的規模及主題,也以史詩技法從故事中間切入(in media res),回溯過去,眺望未來。
這切入點為西元前六三年卡提林陰謀。何以?從羅馬共和政治發展來說,西元前一三三年見證羅馬擴張到達顛峰,但同年發生的格拉古斯改革卻也透露出羅馬公民為擴張所做的犧牲已經超過容忍的極限。接著西元前一一二─一○一年的北非朱谷達之戰及北義大利蠻族戰爭,充分暴露傳統共和菁英的失能及腐化;西元前九一─八八年爆發「同盟戰爭」,義大利數百年盟友不願再忍受羅馬壓榨而集體叛變。
西元前八八─六三年龐圖斯王國號召希臘人全面起義,代表行省子民反抗羅馬暴政;六三年卡提林陰謀叛變則是羅馬的內爆,是激烈政治競爭失敗下的貴族無法忍受帝國最終受益者集中在越來越小撮的一群人。這羅馬共和淪亡的故事是由外到內的連環大爆炸。卡提林叛變的重要性在於首度透露出無往不利的羅馬共和已經窮途末路;獨裁與帝國是羅馬人唯一的出路。
此時羅馬人也開始對自己的過去發生興趣,研究出如羅馬建城於西元前七五三年或共和始於推翻傲慢的塔克文等等。這些對過去的重建一再迴響著當代的政治關切,如蘇拉或凱薩等獨裁者的出現,使當代人也以類似觀點來理解過去的王政(西元前七五三─五○九年),強調王(rex)如何威脅政治自由(libertas),必須被推翻。這些王建立功業及體制,從宗教、軍事制度到至今尚存的大排水溝,而其中特別有成就者都面臨絕對權力會使人絕對腐化的誘惑。
所以羅慕勒斯兄弟相殘,以及因為野心過大而被元老暗殺分屍,然後被宣布封神登天,宛如預示後來原是親戚的凱撒與龐培的決裂以及內戰,凱薩被共和人士暗殺後封神等等。最後,這西元前六三年主人翁之一的西塞羅留下上千封書信、無數法庭及政論演說,讓我們能深入當時羅馬人的政治操作;加上薩祿斯特專題論文及阿皮安的內戰史等,讓這六三年的故事可以說好、說足、說深。西元前六三年是羅馬史的關鍵時刻。
但是從西元前六三年回顧到之前王政及共和這兩時期,都以「性侵」開場:羅馬人搶婚薩賓族婦女,開始羅馬城歷史;塔克文兒子強暴貴族仕女盧奎西雅引發推翻王政,開啟共和。世界史哪裡可以看到歷史是由性侵開始?但這其中意義呢?我想羅馬人的歷史不僅是一連串征服擴張及權力爭奪,更是羅馬社區建立(community building-up)的故事:婚姻(或其破壞)與社區建立息息相關。就畢爾德來說,這些性侵開始了從西元前七五三年到西元二一二年的羅馬社區故事,這她稱為「公民計畫」。這計畫點出羅馬何以從盤據七個小山丘的城鎮開始,最後發展成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公民計畫」是本書的主題,論述羅馬社區如何形成,而這故事超越王政、共和及帝國等不同政治型態。這解釋畢爾德對這些政體的個別特徵沒多大興趣。她要敘述公民計畫這偉大故事,需要謬思神(Muse)賜與她靈感及力量,而她的謬斯神是由四、五十年來潛心古典世界文獻及考古發掘,輔以最新發現(如分析格陵蘭冰冠、北英格蘭文德蘭達出土敘利亞墓碑,或奧斯提亞集合式住宅衛生系統排泄物中的微生物組成等)構成的。這史詩敘述羅馬如何成長,特別是從西元前四百年起到前二七二年統一義大利後,更有如颶風逐漸加速擴大,推往海外,歷經不到百年(二六四─一六八年)便統一地中海。
其中秘訣是羅馬人從一開始在擴張過程中便讓戰敗者分享羅馬公民權,讓戰敗者加入羅馬,投資自己人力物力並分享戰果;羅馬甚至吸收戰敗者中的頂尖人士加入領導階層。這累積的資源又成為羅馬下一步擴張的資本,動能不斷加強。但羅馬人為何願意分享?部分原因是羅馬是寡頭政權,權力由人數有限的強大貴族把持。所謂共和(Res Publica)是這群少數人的共和;「自由」(libertas)是這少數人爭權奪利的自由;一般平民只享有法律保障及分享戰利品。
羅馬貴族願意開放公民權給其他人,因為這分享不會動搖他們真正的統治,但會擴大資源庫。這創造出古代世界少有的「雙重公民權」:一個人可同時享有羅馬的以及自己社區的公民權。羅馬這種開放社區,歡迎外人加入,提供建立大帝國的基礎,與同時代的雅典形成極大反差:民主政治使得每位雅典公民都能直接行使最高主權;將公民權開放外人,勢必沖淡既得利益。
這種排外的立場造成希臘城邦都有亞里士多德評論斯巴達時的「公民稀少」(oliganthropia)問題,無法累積足夠資源(特別是寶貴的人力)與崛起的馬其頓王國等爭雄,而逐漸衰落。另方面,被征服族群或社區加入羅馬擴張、分享戰果的共同歷史經驗,逐漸認同羅馬,最後一起成為生命共同體。這共有的歷史經驗是「羅馬化」(Romanization)的基礎,也鞏固羅馬人的統治。
古羅馬或許可以比喻成經營理念獨特的百年企業。它擁有無敵軍團的獨家技術,以戰爭征服掠奪為主業;它過去績效顯著,對未來提供成長願景;它在過程中,除征服併購競爭對手外,也歡迎其他競爭者主動加入,成為這歐亞非跨國大集團的一部份,以接受羅馬領導來換取生存及繁榮。這休戚與共的「公民計畫」強度及韌性可由羅馬在第二次迦太基戰爭(西元前二一八─二○二年)初,雖連續受挫於漢尼拔,損失無比慘重,但絕多數盟友始終不離不棄,最後反敗為勝。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