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地方創生需要一個經濟引擎,「在地企業」絶對是重要的角色

地方創生需要一個經濟引擎,「在地企業」絶對是重要的角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產業發展的核心是企業,在地方上亦然。近年來我們也發現在地方上具特色的企業,因為事業的發展,同步維持或帶動地方的人口。

文:詹偉正(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副總經理)

2019年地方創生元年,國發會射出了五支箭,提出地方創生提案機制,設置行政院層級地方創生跨部會平台會議,定期審視由鄉鎮公所提出的地方創生計畫並進行資源媒合。

在這個機制的設計下,鄉鎮區公所,成為的提案單位,必須透過盤點地方DNA,召開工作坊或說明會議,並協同地方社區、團體或學研單位來進行提案,再將提案轉呈縣府,提報到國發會。每個公所表現的提案投入度與成熟度各不同,筆者曾提出應由公所承載地方創生的推動,必竟鄉公所是公部門推動地方發展的必然組織,雖然目前不一定具備地方創生推動的意願、專業和能力,但長期來看,仍應結合外部資源,協助強化其意願,提升專業或結合外部團隊加強其能力。

參考日本地方創生推動上,市、町、村也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但進一步細思,日本的地方政府制度和台灣有所不同,例如町長為民選,但任期沒有限制,所以有些地方官終其一生都在為市町服務。另外,在日本東京都設有地域活性化中心,透過各地方政府的派駐實習,長期培育市町村的公務人員,學習地方活化的專業能力,實習的時間通常長達一到兩年,期間各地方政府的人員進行經驗交流,同時也和東京的中央官員建立關係。

反觀台灣,無論是官派或民選的首長,四年一任,政黨更替的情形頻繁,且常有縣市和鄉鎮不對盤的情形;再者鄉鎮區公所,無論是主管或承辦,多缺乏地方產業推動的專業訓練與推動經驗,在未能改善這種先天不良後天失調的情況下,由公所擔任主責的單位,實在不利於地方創生長期的推動。

再者,地方創生兩個重要目的,一者是創造地方上「人和工作的循環」:地方產業發展,帶動人的留居,人的留居再進一步帶動地方發展;另一方面則是支持「人和工作循環」的城鄉發展。前者是中心議題,後者則是支援系統。只要地方的產業發展了,人口移入,有了商機,其它的支援系統也會跟著興起。而產業發展的核心是企業,在地方上亦然。近年來我們也發現在地方上具特色的企業,因為事業的發展,同步維持或帶動地方的人口。

92568811_2871589809585738_36330920265698
Photo Credit:台灣優格餅乾學院

例如,在彰化線西鄉1998年成立的台灣優格公司,是台灣和國際品牌重要的餅乾代工廠,因為企業的需要,為地方創造工作機會,並延攬外地人才,目前有超過百名的員工,2014年開設觀光工廠吸引不少人潮,原本觀工廠休憩區提供免費的咖啡,現在成了平日下午成為給鄰里聚會和放學小朋友做功課,大家吹冷氣做功課的地方。

台灣優格更進一步希望能結合地方產業,設立「聆風農場」結合在地的農民,發展在地農業的品牌。因為線西鄉臨海,台灣優格公司每年舉辦淨灘活動,原先只是公司內部的活動,但遊客發現後也希望參加,意外成了台灣優格與遊客交流的活動,每一場淨灘活動都有上百人參加。

近年台灣優格的目標,也從原本的餅乾生產,提升到理念教育、地方發展以及環境永續。除了台灣優格,有更多的在地企業投身地方的公共事務或社會觀懷,例如支持地方學校的球隊、照顧貧童、結合工廠餐廳提供老人送餐、設置育幼扶者機構……等等。

近年來企業界除了CSR企業社會責任的推行外,更嚮應2015年聯合國發布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其中永續城鄉與地方創生一致外,其它指標也都有高度關聯。這樣的趨勢下,地方上的企業,不失為承載地方創生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企業的運作,尤期是地方上的家族企業,更重視地方的發展與家族在地的名聲,相較於地方政府,更具穩定性。

圖片1
作者提供

當然不是每一個在地企業都能成為地方創生的企業,不能否認,地方上有不少良心企業,也有無良的企業故意躲藏到偏鄉規避環境、勞動、消防…等法令,反而造成地方上的傷害。但地方要創生,需要建立一個經濟的引擎,而在地企業絶對是重要的角色。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地方創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