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吉諒《筆花盛開》:當今第一書法家寫字不懸腕,那書上說的不都騙人嗎?

侯吉諒《筆花盛開》:當今第一書法家寫字不懸腕,那書上說的不都騙人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認為,現代人初學者就不應該懸腕,而應該先了解筆畫的力道應用,以及手、筆之間如何協調,等到功夫深了,手穩定了,很自然就會自動懸腕。

文:侯吉諒

懸腕寫字

一九八七年,我認識了當時高齡八十六歲的臺靜農先生,臺先生曾經長期擔任台大中文系主任,台灣許多著名的學者作家,都出自臺先生門下,如果說他是當時台灣輩份最高的文化人,大概不會有人有意見。

由於輩份高,所以大家都尊稱他為臺老。

臺老那一輩的文人,不只學問紮實,寫詩、書法、繪畫、刻印好像都是同時具備的能力。他們交友廣闊,詩人、學者和書畫家經常一起聚會,品茗飲酒、看字讀畫,聊聊掌故、談談是非,有機會參與這樣的聚會,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臺老也是當時知名度最高的書法家,他那一手倪元璐風格的書法,不但面貌獨特,也廣受推崇。

臺老寫字不擇紙、墨,但對用筆非常講究。臺老書法筆力強勁、結構倚側,筆畫轉折多變,對毛筆的掌握需要很高的駕馭能力,一般來說,這樣的筆路,狼毫筆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然而臺老偏偏用的是特長鋒羊毫。

林文月是臺老最鍾愛的弟子,寫過好多有關臺老的文章,臺老生前最得意的書法,大都送給了林教授。林教授每次到日本,總會去「溫恭堂」幫臺老買毛筆,因為臺老偏好用溫恭堂的「一掃千軍」寫大字、「長鋒快劍」寫小字,溫恭堂的老闆聽說用筆者是台灣名家,「每回都親自代為物色精上之品,且用特製小梳,細心一一為之梳開羊毫毛筆,至自己滿意為止」,用筆用到只用一種筆,這種講究,可不是一般的講究了。

大概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台灣許多書法家喜歡用長鋒羊毫寫字。

用長鋒羊毫寫字不容易,因此能用長鋒羊毫寫字,通常也意謂著書法功力高人一等。

然而太過強調的結果,也容易變得唬人。

用長鋒羊毫寫字雖然不容易,然而最重要的是用適當的筆寫適當的字。

以前江兆申老師就不只說過一次,臺老用的毛筆他用不來;臺靜農和江兆申是當代書壇的泰山北斗,尤其江老師兼擅各種字體,幾乎無一不能,獨獨對臺老的工具敬而遠之,可見那完全是習慣問題。

江老師寫字的筆其實也有長鋒羊毫,他常常用「玉川堂」的長鋒羊毫寫石鼓文,轉折靈活、筆畫渾厚,一點也沒有「用不來」的問題。

毛筆用羊毫非常早,但明朝末年以前,古人寫字一般以狼毫居多,用羊毫寫字比較著名的,是北宋黃山谷。黃山谷寫字的方法是雙鉤執筆、懸腕,這和他的字體比較大、筆畫比較長有很大的關係。

寫毛筆字到底要不要懸腕一直是許多人的困擾,有的書法老師認為,懸腕寫字才是書法的正宗方法,因此堅持學生從一開始就要懸腕寫字。

一九五○年代出生,經歷過學校要求寫書法的一代,大概都有懸腕的痛苦經驗。毛筆是軟的,用軟毛寫字光是保持穩定就已經很不容易,懸腕寫字更是難上加難,沒有經過一定的訓練,根本不太可能。

我念書的時候寫毛筆,也飽受懸腕所苦,心中想的,都是古人幹麼發明這種奇怪的寫字方法?光是執筆的方式就很困難,不但毛筆拿不穩,五根手指更不知如何擺放,再加上懸腕,那簡直是叫普通人去高空踩鋼索那麼困難。

大學時候真正拜師學書法,於是想要把執筆與懸腕的問題搞清楚。

當時聽說清朝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很有名,是非常重要的書法論文集,於是去找了一本,打算用恭敬的心去仔細研讀。

包世臣對書法很用心,也很能虛心求教,《藝舟雙楫》中記載了他到處向人請教筆法的紀錄。問題是,幾乎所有人說的方法都不一樣,方法雖然不一樣,但他們的態度倒是滿雷同的——我就是這樣寫字的,聽我的沒錯。

後來《藝舟雙楫》也總結了包世臣自己的用筆之法,而且敘述得非常詳細,從如何拿筆、每一根手指如何用力,都講得非常詳細。

《藝舟雙楫》名氣太大,連有康聖人之稱的康有為,後來寫的書論,都叫《廣藝舟雙楫》,可見影響之大。

但名氣再大碰到我也沒用,我記得當時看到包世臣在書中詳細敘述如何用每一根手指的方法(原文很深奧,就不引用了)時,我看得簡直火冒三丈,把書一丟,呼呼大睡了。

為什麼呢?因為我當時雖然才剛剛開始學書法,但以自己有限的經驗,卻已經知道,寫字的時候如何使用力道,根本是一種「人體的自動力學工程」。換句話說,寫字這件事,和日常生活中其他的活動一樣,你走路就走路,坐下就坐下,只要心念起動,身體的所有肌肉、神經就會自動協調,然後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走路、坐下等等的動作。

寫字的時候,你專注的是如何把字寫好這件事本身,而不是去記得你要寫什麼筆畫的時候,要用哪一根手指的力量去推、拉、拓、擫等等等等,包世臣分析得那麼細,我覺得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IK5_5431
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當然寫毛筆字是一定要有方法的,從拿毛筆的方法到寫字的方法,都一定要講究,否則會事倍功半。

問題是,什麼是「正確的方法」?當時我的書法老師沒說,所以只能自己觀察老師寫字的方式,然後去古人的書中找答案。

小時候老師教書法最喜歡講柳公權的故事,因為他說過「心正則筆正」,這話連皇帝聽了都肅然起敬,更何況是我們?

所以老師說,「心正則筆正」,你們寫字的時候,筆一定要拿正,不然就會變成一個心術不正的人,要當正人君子,首先寫字要把筆拿正,要——把筆桿對準自己的鼻子——寫字。

以上的邏輯推理不知從何而來,但似乎很多老師都這麼教。可是,我每次把筆桿對著鼻子寫字的時候就覺得荒唐,因為筆桿對著鼻子以後就根本看不到自己的字,結果,這樣寫字的同學都得歪著頭寫字,頭都歪了,人怎麼正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