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遠在天邊的莫斯科,如何重新布局俄羅斯的太平洋戰略?

遠在天邊的莫斯科,如何重新布局俄羅斯的太平洋戰略?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氣候嚴峻、地區人口稀少與經費短缺,導致基礎建設落後於其他大型城市。北太平洋的海參崴也多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但中國的經濟崛起、冷戰結束,加上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使得俄羅斯不得不必須重新評估其亞洲戰略。

北太平洋地緣政治與俄羅斯的亞洲戰略佈局

長久以來,將俄羅斯人歸類於歐洲人還是亞洲人的議題,各家看法不一,且尚未有定論,而「歐亞俄羅斯」的稱號,恰恰凸顯了俄羅斯在連結歐亞的重要性。

從10世紀至今,俄羅斯不僅繼承東羅馬帝國的基督教的正統性,因宗教將俄國融入歐洲文明的一環,並承接來自東、西羅馬帝國的衝突。此時今日的俄國,在面對東、西、南方的外交與政治策略轉換,也從未停歇過。

以陸地而言,俄羅斯以烏拉山作為歐亞領土的分界,往東的亞洲國土遠大於位於烏拉山西邊的歐洲國境。以領海而言,西面出海口為聖彼得堡的波羅的海與克里米亞的黑海。不同於西面出海口皆為內海,俄國東臨北太平洋,領海又分為三大海域:日本海、鄂霍次克海(Sea of Okhotsk)、白令海。

而俄羅斯太平洋艦隊所在地海參崴(Vladivostok),便位於日本海域。此海域由朝鮮半島與日本的主要島嶼環繞,20世紀初著名的日俄海戰水域,便是在朝鮮半島與日本九州中間水道「對馬海峽」上發生。而鄂霍次克海以東為千島群島(包括日俄爭議的北方四島)的所在地,南面為日本北海道,西海岸臨俄羅斯沿岸與庫頁島。

最後,鄰近北極海的白令海域位於阿留申群島環內,也是由美國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的堪察加半島東西對望的重要北極海通道。即使自古以來俄國依靠河流和海域經商、擴張領土,但現今俄國領土橫跨11個時區,領土廣大使得資源容易分配不均,因氣候、地理關係,導致人口越往東部越稀少的現象。

就大國思維的海權戰略而言,美國軍事一向有同時「兩個戰場」(two-war doctrine)的戰略準備。美國海軍防衛區為全球海域,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NATO)對東部大西洋海域(包括地中海)進行防衛,西邊則以加州、夏威夷、日本為主要軍事基地,對太平洋、印度洋進行防衛。

俄羅斯雖然同時有大西洋(波羅的海、黑海)及太平洋二洋領海,但從帝俄時期以來,俄羅斯長期重歐洲輕亞洲的戰略思維,使得臨太平洋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發展落後。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向是流放政治犯的集中營地區,氣候嚴峻與地區人口稀少、經費短缺的因素,導致基礎建設落後於其他大型城市。而近北太平洋的海參崴也多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人口據估算只有60萬多人,是個以軍事功能為主的城市。但中國的經濟崛起、冷戰結束,加上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使得俄羅斯不得不必須重新評估其亞洲戰略。

AP_114373813512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二戰前亞洲戰略(主要敵人:日本帝國)

以歷史過程而言,俄羅斯在亞洲北太平洋海域最主要的敵人是日本,而不是中國或美國。沙皇時代,俄國商人向東進入西伯利亞尋找皮草貿易的路徑,並以軍事行動征服原住民部落到達太平洋岸,最終越過黑龍江,在海參崴建立了真正面向海洋的不凍港。但在太平洋上,俄羅斯海軍最大的挫敗,則是在1905年日俄戰爭的對馬海峽之役。

朝鮮半島與滿洲

根據俄羅斯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V. O. Kliuchevsky,1841-1911)的研究,他認為殖民與國土開拓是俄羅斯帝國不變的主要策略,因地形的關係,俄羅斯傾向內陸殖民,與國土相連延伸,以便實行中央集權。

原先帝俄的向東擴張路線也只是在陸路,17世紀末清康熙時期,兩國尚平起平坐簽署《尼布楚條約》,大致確定兩國國界,但清朝晚期,帝俄已成為歐洲強權。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在1858年《璦琿條約》及1860年《北京條約》中,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及烏蘇里江以東的疆域,帝俄的勢力也延伸到北太平洋及朝鮮半島。此時期俄國對亞洲戰略為擴張領土並積極建設,由莫斯科到海參崴的西伯利亞大鐵路,便是於1891年至1904年建設完成。

而後,俄國勢力由陸路正式轉入北太平洋,此時(1853)也正逢美國黑船進入日本之時,引起日本的警惕之後,日本正式於1868年轉向明治維新時期。

亞洲轉進西方強權的殖民地時期,日本了解清朝已不是西方國家對手,同時中國的朝貢傳統將被另一種新秩序所取代。18世紀末與19世紀初,俄、中、日在朝鮮半島與滿洲地區展開激烈的軍事及政治角力,結果是眾所週知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甲午戰爭結果中國慘敗,日本在日俄戰爭也成為贏家。之後朝鮮成為日本從屬國,滿洲成為日本勢力範圍。

庫頁島及北方領土

俄日勢力在北太平洋的此消彼長,可以由位於日本北方的庫頁島歷史做進一步了解。從1855年俄日共管庫頁島、1875年俄國以千島群島(Kuril Islands)換取庫頁島的領土權,到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並取得庫頁島南部領土。

接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7俄羅斯發生10月革命,沙皇被推翻因而衍生紅白軍內戰。日本選擇援助白軍,最終布爾什維克(紅軍)最終勝利取得政權,日本帝國於革命期間奪取庫頁島全島,但於1924年日本將庫頁島北部歸還俄國,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俄國占領庫頁島全島,以及千島群島的北方四島。

直至今日,俄日雙方最大的爭議還是在於北方四島的議題上。

《樸茨茅斯條約》與俄日美三國關係

另有一歷史事件值得一提,美國於19世紀末已積極介入亞洲的列強競合,原來美國對日本極為友好,但有鑑於日本帝國的勢力崛起,日俄戰爭時,美國積極調停俄日兩國,最終雙方於美國樸茨茅斯簽署停戰協議。美國對俄國的支持,成為美日交惡的起始點。這個歷史事件,可看出當日本帝國崛起於亞洲時,俄國與美國形成合作關係,共同打擊主要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