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遠在天邊的莫斯科,如何重新布局俄羅斯的太平洋戰略?

遠在天邊的莫斯科,如何重新布局俄羅斯的太平洋戰略?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氣候嚴峻、地區人口稀少與經費短缺,導致基礎建設落後於其他大型城市。北太平洋的海參崴也多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但中國的經濟崛起、冷戰結束,加上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後,使得俄羅斯不得不必須重新評估其亞洲戰略。

十月革命後,蘇聯在亞洲的戰略目標延續帝俄時期的佈局:扶持次要敵人(中國),打擊主要敵人(日本帝國)。因此,共產國際與孫中山的中國國民黨合作,扶持中國共產黨,雖然蔣介石的寧漢分裂改變了俄國的初衷,但最終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是蘇聯一心扶持的政權。

二戰後冷戰時期亞洲戰略(主要敵人:美國)

二戰後的亞洲與帝國主義時代的亞洲最大的不同,在於帝國主義時期為多邊主義時代,歐洲強國(英、法、俄)與後來的美、日本帝國進行殖民統治競合,在當時英國雖然不可一世,但並未形成獨大的霸權。

二戰後,歐洲勢力為美國接收,日本帝國在二戰戰敗後為美國控制,蘇聯控制東歐,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意外的在極短的時間內,擊敗蔣介石的國民黨取得政權,在此雙霸權的冷戰時期,讓俄國亞洲戰略佈局必須重新調整,也讓原來是二戰盟友的美國,取代日本帝國,成為主要的敵人。

1945年美蘇聯盟二戰勝利後,日本退出亞洲地緣政治勢力競爭,蘇聯與美國的亞洲戰略衝突再度於朝鮮半島碰撞,1950年兩國及其盟國於朝鮮半島發生韓戰。韓戰的過程與結果造成了新的北太平洋地緣政治,確定了俄羅斯與中國、北韓的聯盟,來對抗美國和日本、南韓聯盟。

此時蘇聯視中國及北韓為代理國,中國的抗美援朝便是在蘇聯老大哥的指示下,不得不進行派軍的一場戰爭。當然,蘇聯在50-60年代大幅對中國的經濟及軍事支援、也對中國的工業改造,做出重大的貢獻。此時期俄羅斯在亞洲的盟友多為經濟落後的未開發國家,經濟上蘇聯是提供援助的輸出國家;因此,蘇聯的亞洲戰略主要在於軍事的對抗。於1970年代,中蘇交惡而產生中國向美國傾斜的現象,80年代蘇聯更因經濟崩壞而無暇過度關切亞洲。

AP_8905150531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後冷戰時期俄羅斯亞洲戰略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於90年代後,由親西方的葉爾欽(Boris Yeltsin)接掌政權,為了振興經濟及進行體制轉型,此時俄羅斯大幅減少軍事預算,且鼓勵西方投資,將俄羅斯轉型為能源外銷國。

此時俄羅斯與亞洲的經濟實力已經此消彼長,俄羅斯的亞洲戰略從軍事封鎖改為經濟開放,希望中日韓可以在經濟上對俄羅斯進行投資,同時俄羅斯積極展開對韓國外交正常化,並且與日本進行北方四島談判。普亭(Vladimir Putin)對亞洲提出更積極的「東向政策」,並特別將2012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於海參崴召開,向世界宣稱俄羅斯屬於亞洲。

2014年俄羅斯在北約進逼及烏克蘭政局轉變的背景下,普亭決定佔領克里米亞半島。因此事件,西方對俄羅斯的進行經濟制裁至今還未消除,加上中國以「一帶一路」計畫對遠東地區大規模投資開發案,使得普亭對中國的依賴度加大。

俄羅斯與中國雖然一向有歷史情結,但政治上,領土問題已經解決,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需要俄羅斯的能源相關的自然資源,中美的貿易戰現已升級為軍事對立的新冷戰,這使得俄羅斯的亞洲戰略更為重要。

目前,俄羅斯與中國有共同的敵人(美國),但俄羅斯長期戰略是延續其冷戰後強調的多邊主義,在亞洲同時與中國、日本、韓國進行經濟及政治合作。

另一方面,俄羅斯政治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思維,仍然沒有打破,除了能源相關的基礎建設外,俄羅斯遠東地區行政效率落後且地方政府貪污事件頻傳,這使得亞洲中日韓地區與遠東區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俄羅斯遠東區對莫斯科的疏離感也越來越遠。

比較美國加州成為凌駕美國東部的經濟文化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目前仍然被莫斯科視為偉大俄羅斯擴張的戰利品。

海參崴今年是建城160年紀念日,但過去30年海參崴人口成現負成長,除了2012年亞太經濟會議的面子工程外,東部的經濟乏善可取,當亞洲遊客搭乘西伯利亞大鐵路由海參崴到貝加爾湖時,不得不懷疑俄羅斯亞洲戰略及東進政策的執行成果。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