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還會有「華僑節」嗎?談蔡英文政府行政院組織改造中,被遺忘的「僑委會」

還會有「華僑節」嗎?談蔡英文政府行政院組織改造中,被遺忘的「僑委會」
108年僑務委員會議開幕典禮15日在圓山飯店舉行,總統蔡英文出席致詞。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6年三度政黨輪替後,有福建省政府解散、蒙藏委員會遭裁併,那被視為業務與眾多部會疊床架屋,以及對僑胞定義不明的僑委會,則沒被排進蔡英文政府的行政院組織改造計劃中。

2016年三度政黨輪替後,時代力量曾提出整併僑委會、蒙藏委員會、退輔會的建議。四年下來,有福建省政府解散、蒙藏委員會遭裁併,而連牽動修憲的監察院,院長陳菊也誓言要成為末代院長,那被視為業務與眾多部會疊床架屋的僑委會呢?

《關鍵評論網》訪問了時代力量國際部主任劉仕傑,以及在這立法院會期為外交與國防委員會成員的無黨籍立委林昶佐、國民黨立委陳以信,談僑委會是否該裁併的看法,而民進黨籍的召委王定宇與現任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則以公務繁忙為由而無法受訪。透過本篇專題報導,呈現各方的觀點,可供讀者對於台灣未來的外交、僑務工作,有更多的討論與想像。

未竟的行政院組織改造

在今年的五二〇總統就職典禮上,蔡英文總統致辭時稱「另外,所有憲政機關,都要持續改革的腳步。行政院組織改造工程,將在重新盤點後再次啟動,包括成立一個專責的數位發展部會,還有與時俱進地調整各部會,讓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貼近國家發展的需要。」

2010年,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在立法院三讀通過,明訂行政院轄下37個部會將整併為29個。《聯合新聞網》指出,自2012年啟動組織改造至今,尚有內政部、交通部改制為交通及建設部、經濟部改制經濟及能源部、環保署升格為環境資源部、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未完成,而加上本屆政府欲推動的數位發展部,行政院至少有6個部會得改動。

確實,中華民國歷屆政府多次的組織改造工程,都是以改善政府治理能力為名而進行的,試圖精簡中央機關,讓資源能有效利用。而此次蔡英文政府行政院組織改造計劃的亮點就是成立數位發展部,目前行政院正力圖在這會期通過相關法案,至於過去引起爭議的僑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僑委會)裁併計劃,則不見踪影,可以說本屆政府的行政院組織改造工程,是這20年來最不爭議的一次了。

讓馬扁都動不了的僑委會

今天是10月21日,就在1952年,中華民國政府在這天設立了獨特的華僑節,以紀念華僑對中華民國的貢獻。儘管僑委會在台灣解嚴後面對是否該被裁撤的質疑,但依然存續至今,那究竟在這些年,僑委會面對了怎樣的批評呢?

由於官方各部門本位主義的關係,因此歷年來有關精簡部門的倡議,總免不了紛擾,而僑務委員會就是個明顯的例子,無論是陳水扁政府或馬英九政府,都曾提出要把僑委會業務裁併進外交部、經濟部的倡議,但都因僑界的反對而作罷。

例如,民進黨首次執政前,認為僑務工作的對象應優先以台僑為主,因此當時陳水扁競選總統的外交與國防政策白皮書就主張裁撤僑委會;陳水扁執政後,任僑委會委員長的張富美發表了具爭議的「僑民三等論」,從此埋下了海外華人或「僑社」對民進黨不信任的因子。

所謂「僑民三等論」,即將僑務工作服務對象分為三個優先順位,首先是拿中華民國護照,從台灣出去的「新台灣人」,接著是曾留學台灣的僑生,最後第三等,是傳統上的華僑、老僑等有華人血統者,由於這一族群多年來與中華民國關係淵源深,因此在當時反彈聲浪也最大。最終張富美表示道歉,並承諾「新政府(2000年)的僑務政策有其一慣性和連續性,會努力與海外各僑團維持良好關係,不可能有差別待遇」,而當時的僑委會副委員長吳新興,即是蔡英文政府第一任期的僑委會委員長。

扁政府時期中,曾提出《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欲將僑委會合併進外交部,變革為「外交與僑務部」,但最終該草案不獲通過。不過僑委會也在去中國化的潮流下,僑務委員會的英文在2006年由「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改爲「Overseas Community Affairs Council」了。

國慶文化訪問團在巴西演出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間為前僑委會委員長、現任國策顧問張富美。

接著2008年二度政權輪替後,馬政府迅速地在同年推動行政院組織改造。當時海外僑界沒有預料到的是,國民黨籍的馬英九竟也擬議推動裁撤僑委會。同樣地,馬英九也想打造外交與僑務部,不意外又引起了美國的僑界反彈,當地的國民黨支部甚至揚言退黨,最終馬政府不得不退讓而維持現狀。

報導者》引述了一位曾參與行政院組織改造的官員觀點指出,組織改造的原則在於是否有核心業務,而僑委會就是個找不出核心業務,且不需要獨立存在的機關。可見過去馬、扁政府都有的共識是,僑委會是個沒有核心業務、職能與其它部會疊床架屋的機關。

簡而言之,許多反對的「華僑/僑胞/僑民」認為,若僑委會不存在,即代表台灣不再重視他們。敏感的族群情緒,是僑委會難以被改革的一大障礙。喧嚷至今,儘管蔡英文政府有執政優勢,但組織改造工程也不見將僑委會給納入。

誰是僑胞?

2016年民進黨二度執政後,率先再度挑戰僑委會定位問題的,反倒不是民進黨,而是政治光譜上屬泛綠的時代力量,其中最關注此議題的,就是如今已為無黨籍立委的林昶佐,他曾在立法院要求陳士魁、吳新興等兩位前任僑委會委員長,對「僑胞」、「華僑」、「台僑」等名詞定義提出解釋。

林昶佐質疑,為何僑委會宣稱海外有比台灣人口還多的四千萬僑胞?畢竟僑務委員會是依法成立,使用台灣人民納稅錢的機關,怎麼可以服務一個非法律名詞不精確的對象呢?這使得僑委會認為預算怎麼列都不夠用。林昶佐曾以他馬來西亞朋友為例,以僑生身份入學的馬來西亞學生相當訝異,為何僑委會會稱他們是「回國」就學,難道他們不是出國留學?林昶佐認為這彰顯了僑委會依然把他國公民視為「僑民」的荒謬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