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有晴天》:8個香港感動人心的故事

《愛在有晴天》:8個香港感動人心的故事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香港就是這麼一個有趣的城市,人人都在為生活營營役役,講求成本與效益的同時,當有貧困的人需要幫助, 總有來先各方的支援;「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的故事,經常發生在自己的身邊。

文:陸素嫻
圖:香港電台

有人說香港是一個充斥物慾的城市。

亦有人說香港人很功利,只看當前的利益。

但是, 當要問你愛香港這個城市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

香港就是這麼一個有趣的城市,人人都在為生活營營役役,講求成本與效益的同時,當有貧困的人需要幫助, 總有來先各方的支援;「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的故事,經常發生在自己的身邊。

在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愛在有晴天》這一系列的訪問中,有一群人默默付出,不問回報地去協助他人,這批義工可能是醫護人員、聽障者、家庭主婦、退休人士、社工,他們向我們解釋助人的原因,分享他們的愛和快樂。

「讓我們笑著遇見,因為笑容是愛的開始。」

——德蘭修女

photo_1
林家揚醫師(右二)帶同小義工一起探訪住在坪洲的長者。

於2017年成立的「義醫同行」, 是一個義務醫療團體,成員包括中醫師、專科醫生、輔導心理學家、營養師等。

創辦人林家揚醫師相信,團隊結集不同的醫學專科,會更有效幫助病患者。他們特別選擇服務偏遠地區,足跡遍及各離島,希望為醫療設備相對較少的地區,帶來支援。

每一次探訪,義工們都會為長者檢查血糖,量度血壓,跟進服藥情況。林醫師表示,他們的目標是讓長者「未病先防」。

另外,「義醫同行」亦訓練年輕義工,今年13歲的余栢熙,便在團隊中,持續服務了5年。

photo_2
節目主持勞嘉怡跟義醫同行團隊一起做義工。


「只要我們能接受生命的挑戰,連最奇異的夢想都可實現。」

——曼德拉

黃耀邦有一姊一兄,是家中的孻仔,在他的五人家庭中,有四位都是聾人。但黃耀邦並非是天生聾子,他在三歲的時候,不幸因病發高燒,更在六歲時完全失聰,自此踏上不平坦的路。

photo_3
黃耀邦就讀幼稚園時,老師為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即使他是入讀聾人學校,但校內居然有一個禁忌,就是禁止做手語。

因為黃耀邦由健聽變成聾人,活潑好動的性格因而變得有點自卑,雖然入讀聾人學校,但校方並不鼓勵學生用手語溝通,他要從新接受發音及說話的訓練,致使在求學過程感到迷茫,但跳舞使他自信。

在20歲那年,黃耀邦接觸到舞蹈,由初期難以跟從音樂來起舞,到2014年考獲奬學金遠赴紐約深造,憑著的是不愛認輸的性格,即使困難重重,仍盡力克服。目前,他的學生不單有聽障,甚至有健聽人士。

現在,他常於不同場合充當手語翻譯,他希望以自己的力量走到前線,除了成為台上的舞者,亦為聾人發聲及爭取權益。

photo_4b
熱愛跳舞的黃耀邦,即使無法聽到音樂,他仍堅持苦練並成為一位聾人舞者,藉著舞蹈表演站上舞台,向大眾推廣手語及聾人文化。

「不是所有人可以做偉大的事情,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做小的事情。」

——德蘭修女

鄭崇安和謝婉嫦兩位有心人,總是在思想,社會上有眾多無家可歸的人,怎樣才能幫助他們?二人選擇了身體力行,與困苦的人同行;他們眼中沒有施捨形式的幫助,只有對等的分享和同行。

早在2014年,他們參加義務工作「平等分享行動」時認識,當時主要是服務深水埗區的弱勢社群,其後他們將關懷行動帶入自己居住的港島區,鼓勵更多人與有需要群體分享和同行。於2018年,他們成立「港FUN享」自發組織,定期探訪無家者,拾荒者和清潔工人,派發餐券和衣物給,關心他們身體狀況和需要。

photo_5a
鄭崇安和謝婉嫦定期探訪無家者,明白這群「被忘人」的困難,以愛心與他們同行。

鄭崇安將他們的行動,比喻為「一個人分享一對襪給無家者,猶如將一支火柴擦亮,燃燒頃刻間便會熄滅,若人人願意付出,火柴會成為火炬般發光發亮,使受助者感到溫暖。」

在短短一年間,他們得到眾多有心人的參與,除了收集了不少需用的物資,還帶動了有心人參與,讓愛傳遍社區。

photo_6
勞嘉怡跟義工Isabella(左一)一起煮糖水, 送給無家者表達關懷。

「婦人弱者,而為母者則強。」

——梁啟超

香港要生兒育女不容易,做父母要面對經濟、住屋、教育、照顧等各樣的困難。而年輕媽媽因為社會經驗少,經濟支柱薄弱,面對育兒問題,景況更見困窘。

photo_7
一班年輕媽媽自力更生,在一間二手母嬰店工作,幫補家計。

幸好有一間由社企營運的二手母嬰用品店,為她們提供工作機會,稍解燃眉之急。這店舖的貨品,來自各方的捐贈,由店員翻新清潔後出售。成立這店舖的社工陳偉良表示,當一位女性成為母親,會受到身邊家人祝福,但一位少女成為母親,有時會被視為一種錯,受人非議,因此,年輕媽媽所承受的壓力,非一般人可以理解。

photo_8
她們的子女會與媽媽一起上班。

因此,二手店讓店員她帶著子女上班,安心兼顧子女和工作。在店內工作的Angela ,在17歲那年意外懷孕,被迫輟學,由於幼子的健康問題,需要她全天候照顧,這間店舖成為她的避風港,減輕經濟壓力,又可照顧兒子。其他在店裡工作的員工遭遇相近,互相扶持,上班工作成為了她們的精神寄託,心靈支柱。

photo_9
除了招呼客人,清潔整理二手貨品亦是年輕媽媽的主要工作。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與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

——杏林子

在委內瑞拉長大的麥耀陽,在加拿大讀書後,於90年代回港在商界工作,直至2008年成立慈善組織「耀陽行動」,以全職身分參與其中。

photo_9
麥耀陽以全職身份參與慈善組織。

麥耀陽曾到印度德蘭修女的仁愛之家做過義工,難忘德蘭修女說過:「看見垂死的人,我會伸手攙扶;看見飢餓的人,我會給予食物。」 因此他的機構主要是透過派發糧食及生活必需品給予貧窮或社會上最基層人士,包括難民、露宿者、偏遠地區的窮人士等等。

十多年來,他的機構已經向中國、香港以至世界各地超過360間慈善機構提供糧食、物資、服務,受惠人數超過20萬人。

踏入2020年,在新型冠狀病毒的嚴峻疫情下,麥耀陽的機構面臨各種挑戰,儘管如此,他仍努力堅持,馬不停蹄地繼續他的糧食派發行動。

世事無情,人間有情。《愛在有晴天》以紀實式記錄8個香港感動人心的故事,與大家一起見證、分享愛。

勞嘉怡Yuki Lovey以唱作人身分踏足樂壇,曲風清新動人,今次首度嘗試,擔任紀錄片節目主持,與義工們一起走進社區,宣揚懷愛的訊息,並創作及主唱節目主題曲。

香港電台節目《愛在有晴天》系列(共八集),將於10月24日起逢星期六晚上8時30分於港台電視31播映,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