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劉仲敬《叛逆的巴爾幹》:中國與印度都把「維持帝國遺產」當作主要國家利益,而不是劃清邊界

劉仲敬《叛逆的巴爾幹》:中國與印度都把「維持帝國遺產」當作主要國家利益,而不是劃清邊界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TPG 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像中國這樣的大清帝國的繼承者和共產國際的繼承者,將來早晚都逃不了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和蘇聯曾經面對的民族國家建構問題。

文:劉仲敬

附錄:從封建體系到民族國家——以中印邊境衝突為例

(前略)

有很多中國國內的網民,或者說是比較狂熱的、通常被稱為「皇漢」的種族主義分子經常說,中國共產黨是黃俄勢力,並不真正代表中國,諸如此類的,因此願意犧牲中國人民的利益去討好外國。這個理論實際上是有一定的依據的,但是這個依據並不是說中國共產黨的決策層有什麼主觀惡意,而是說,中國共產黨既然已經繼承了從大清帝國以來的這個帝國結構,它為了維持這個帝國結構,就必須做出相應的犧牲。其他人如果繼承了相應的帝國遺產,也是必須做類似犧牲的。

國民黨在這方面並不例外。國民黨最初也是極端反對大清帝國的這個歷史邊疆的,它認為滿洲蒙古都不是真正的中國,只有明朝留下的十八省才是這樣的中國,它在建國過程中間曾經多次許諾,如果能夠建立起山海關內的中華民國,它會很高興地把滿洲送給日本的;但是等到它最後北伐成功,獲得了更多的政治資本,它就開始像過去的北洋政府一樣,要求繼承大清帝國的歷史邊疆了⑯。

這時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分支機搆,它不僅在一九三六年明確支持朝鮮和台灣的獨立,而且在它革命的過程當中曾經多次把西藏稱為外國。像毛澤東在回憶長征的時候就曾經說過:「我們拿了藏人的一些糧食,這是我們對外國人欠下的唯一債務」⑰。這時的中國共產黨是堅決反對國民黨要求繼承大清帝國歷史遺產的企圖的,它在每一次西藏人和國民政府發生衝突的時候都通電支持西藏人。

但是在它有希望打倒國民黨以後,也就完全把過去自己曾經多次支持西藏獨立和大清帝國遺產解散的歷史承諾拋在腦後,也拿起了國民政府過去的衣缽,要求大清帝國留下的所有領土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跟蘇聯決裂以後,在繼承共產國際的民族理論已經沒有前途以後,它越來越多地接受了北洋政府在一九二○年代和國民政府在一九四○年代的國家建構理想——所謂的建立一個由多民族複合的中華民族。

我們從歷史上看,這種民族建構方式實際上是跟斯托雷平時代的斯拉夫主義和恩維爾帕夏時代的奧斯曼主義非常相似的建構方式。這種建構方式在班納迪克.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當中被稱為「官方民族主義」⑱,但是它實際上不是「官方民族主義」,而是「帝國假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的產生本身就是在各地方性族群解構帝國、瓦解帝國的過程中產生的,而「官方民族主義」或者帝國民族主義(例如奧斯曼主義)的特點就是,要求把帝國邊境之內的各個族群重新發明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這樣的困難當然很大。波蘭民族主義之所以能夠建立,就是要把俄羅斯帝國、哈布斯堡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境內的所有講波蘭語的居民統一起來,瓦解這些帝國,建立一個以語言族群為基礎的波蘭民族國家。

這樣的民族國家的邏輯如果推行的話,那麼歷史上繼承下來的那些多元帝國,無論是神聖羅馬帝國、大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還是清帝國,都注定會解體,解體成為一系列類似波蘭的民族國家。這個邏輯如果運用到奧斯曼帝國當中,那就是土耳其人、敘利亞人、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各自分別建國。

運用到俄羅斯境內就是,不僅波蘭人要建國,而且烏克蘭人也要建國,甚至是大俄羅斯本部的像弗拉基米爾(Vladimir)或者諾夫哥羅德(Novgorod)這樣的歷史邦國也可以解散俄羅斯帝國,把自己重新恢復為古代的多國體系;如果放在大清帝國的境內,那麼不僅滿洲、蒙古、突厥、西藏這些地方可以像波蘭和烏克蘭一樣建國,就是大明朝的十八省,也完全可以像孔子時代那樣建立諸夏的多國體系。實際上,這就是凱末爾主義⑲的路線。

這樣建立多國體系的好處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每一個小民族國家自身都能夠變成像波蘭和法國那樣的歐洲式的民族國家,它加入歐洲的西發利亞體系是一點困難都沒有的;但如果保留了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或者大清帝國這樣的邊疆,那你就沒有辦法加入歐洲國際體系了。一個俄羅斯或者一個奧斯曼的體量就相當於是整個歐洲聯盟,如果它加入了整個歐洲聯盟,那麼歐洲聯盟還能是歐洲麼?

但是相反,波蘭人如果不強調自己斯拉夫人的出身,而強調自己的歐洲性,把波蘭人發明成為一個歐洲民族國家,那它加入歐盟就沒有任何困難了。同樣,烏克蘭人如果加入了普京的歐亞聯盟⑳,它就沒有希望加入歐盟了;如果脫離了普京的歐亞聯盟,甚至讓克里米亞或者東部這些講俄語的地方獨立,那麼它將來像波蘭一樣加入歐盟就變得非常容易了。

東亞的問題,包括中國和印度這方面的問題就是,它在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的時間表,比起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來說都晚了幾十年甚至是一百多年,所以圍繞著不丹和西藏邊境這些領土之間的衝突,實際上不是對應於現代波蘭和烏克蘭的衝突,而是對應於十九世紀末期神聖羅馬帝國解體過程當中,哈布斯堡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邊境的衝突。

奧斯曼帝國自稱是匈牙利王國的繼承者,哈布斯堡帝國也自稱是匈牙利王國的繼承者,它們各自割取了舊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土地,而這些土地上的主要居民偏偏又是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這樣做就是,兩個超民族的大帝國之間的領土要求,匈牙利王國這個地方性邦國的領土要求,羅馬尼亞、塞爾維亞這些沒有自己民族國家的語言族群的建國要求,三方是交織在一起的。這正是目前不丹邊境發生的事情的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