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漫談香港的斯里蘭卡社群與文化(一):茶葉以外,你認識多少?

漫談香港的斯里蘭卡社群與文化(一):茶葉以外,你認識多少?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縱然人數不多,斯里蘭卡裔在香港卻是個很活躍的社群——你又認識他們多少?

文:譚少薇

提起斯里蘭卡,熱愛旅遊的香港人必定想到水清沙幼的科倫坡海灘,或是世界文化遺產的康堤。然而更多人會想到的應該是港式奶茶吧,因為港人每日消耗的250萬杯奶茶,它的核心就是斯里蘭卡名產烏巴(Uva)茶葉,就是老一輩口中的「西冷(Ceylon)紅茶」。斯里蘭卡人喝茶,也是以濃濃的紅茶煮沸,加奶和糖,還要經過數次「拉」的動作,讓它更滑溜;有時也加瑪薩拉香料或薑,或是加一塊椰糖,別有一番風味。

爲了更瞭解斯里蘭卡飲食文化,我和學生們探訪了隱藏在土瓜灣工廈裏面的一家斯里蘭卡雜貨店。好客的店東來香港十多年,爲了讓華裔朋友容易打招呼,自稱「阿潘」。在阿潘介紹下,我們知道斯里蘭卡由於受到伊斯蘭教、印度及西方文化影響,飲食文化可說是不同文化元素混合而成的fusion cuisine。從古時主要食材是白米和椰子,後來受到英國殖民政府的影響,香料和茶葉開始普及使用。現在的斯里蘭卡菜餚一般包括米飯、椰子和咖哩。説到椰子,阿潘的話盒子就打開了。他認爲椰子在斯里蘭卡菜中擔當最重要的角色,因爲它總以不同的形態和味道出現在不同的菜式中。例如椰奶用於煮咖哩,或與白米一起烹煮;磨碎的椰子與香料則混合煮成參巴醬(sambol),與米飯或米粉一起進食;當然還有椰子油——純椰子油是家中的煮食油。椰子之中又以金椰最特別。這個斯里蘭卡特產,在阿潘口中叫「移動藥房」,原因在於其營養價值十分高。但是由於它只能保存數日,故此很難出口到國外。

現在,外國的香料已成為斯里蘭卡菜餚的主要成分。常見的包括黑胡椒、肉桂、小茴香、茴香和丁香。這些香料加上咖哩葉,便成為我們所認識的咖喱。肉類和蔬菜會用不同的咖哩烹調,南瓜和腰果咖哩也很普遍,而對我們來説,最特別的就是大樹菠蘿咖哩。主食方面,常見的有蒸米粉(string hopper),它是把白米粉團用一個專用壓器造成麵條,放在小竹墊上蒸熟,它也是最受歡迎的街頭小吃。椰子米糕(puttu)則用特製的金屬圓筒形鍋具來製成,成品就是一個個圓筒形的白米飯,賣相有點類似竹筒粽子。斯里蘭卡人仍然喜歡用柴火和砂鍋來做飯,在農村地區更為常見。

Picture2
圖片由作者提供
椰子米糕(puttu)。

爲了保持傳統風味,以前香港的斯裔人士主要透過朋友和親戚來港時帶來食材。然而,新鮮或較重的食品如椰子和白米實在難以運送,唯有用印度大米和中國蔬菜替代。不過,斯裔朋友對兩種食材——椰子和魚十分堅持,認爲它們是無可代替的。因此阿潘決定開一家雜貨店,以滿足香港斯裔社區的需要。可惜在港的斯里蘭卡社區只有約兩千人,顧客群太小,阿潘像大部分的創業者一樣,面對最大的挑戰是昂貴的租金。其次,一些斯裔家庭傭工學習了香港僱主的飲食習慣,他們也甚少煮家鄉菜。

縱然人數不多,斯里蘭卡裔在香港卻是個很活躍的社群,而維繫這個社群的是宗教信仰。大部分的斯里蘭卡社群篤信上座部佛教,並且因佛教南傳的第一站是斯里蘭卡而十分自豪。佛教一般分為三個學派︰上座部佛教流行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大乘佛教流行於東亞地區、密宗佛教流行於西藏和蒙古。根據斯里蘭卡佛教史,印度孔雀王朝王子摩哂陀在公元247年六月把佛教帶到斯里蘭卡向當地國王傳道。後來斯里蘭卡王請求派一位比丘尼來給婦女傳道,摩哂陀的姐妹僧伽蜜多前去,並帶了一棵菩提樹,相傳來自佛祖成道之處。僧伽蜜多把它種在現在定爲世界文化遺產的阿努拉德普勒聖城的瑪哈米格庭院裡。斯里蘭卡人每年六月盛大慶祝的月圓節,就是紀念佛教的傳入。

Picture1
圖片由作者提供

另一重要節日是衛塞節(Vesak),是紀念佛陀誕生、成道和入滅的日子。衛塞節在五月的月圓日,節慶的標誌性裝飾是八角形的燈籠,象徵生命中的八個狀況︰獲得與失去,名譽與誹謗,讚美與責備,幸福與痛苦,提醒人思考生命的意義。在2017年以前,居港的斯里蘭卡族群都在泰國廟進行儀式,更從斯里蘭卡邀請僧侶來主持儀式。衛塞節當天,所有參與者都穿著白色衣服,守佛戒、並進行布施,通過向僧侶、有需要的人和訪客提供食物來行善積德,並將德行迴向過世的親屬。菩提禮拜是另一種常見的儀式。泰國廟中的菩提樹從印度分株而來,因此菩提樹的虔誠禮拜,也有祈求智慧和擺脫邪惡影響的意思。

RTX6VK3M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斯裔社區為了保育斯里蘭卡文化,2017年成立了一間佛學與文化中心,給下一代教導佛教知識、僧伽羅語及文化;在斯里蘭卡是每週上課一次,但由於面積所限,在港只能每月上課一次。住持說,這個場地雖然讓禮拜可以在固定場地舉行,但規模太小,對斯裔社群在香港實踐人間佛教一直是個挑戰。他期待將來能夠在香港成立一間斯里蘭卡佛寺,像家鄉建築一樣帶有象徵意義的雕刻藝術,入口有一塊半月形石雕和守衛石,還有龍型石刻在台階的兩側。另外,像每所寺廟一樣,有居住用的房子、討論或活動用的禮堂、有池塘和菩提樹、以及進行儀式的房子和僧侶學校。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