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去無證照的工作室「聊天」,卻不找心理師諮商?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去無證照的工作室「聊天」,卻不找心理師諮商?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什麼許多有需求的人寧願去尋找一個非專業人員尋求協助,卻不願意去尋找有證照的心理師呢?是我們的專業缺少了什麼,又或者是民眾還需要多知道些什麼?

文:陳劭旻諮商心理師、張維真(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臨床心理師)

日前有粉絲專頁發表關於性侵害的言論,並且發現粉絲專頁的管理人並非專業人員,卻進行許多情緒困擾個案的治療與處理。雖然該粉專至今已經停止相關的行為,也有政府相關單位進行後續的調查,但這件事情的發生依舊讓人困惑也驚訝,為什麼許多有需求的人寧願去尋找一個非專業人員尋求協助,卻不願意去尋找有證照的心理師呢?是我們的專業缺少了什麼,又或者是民眾還需要多知道些什麼?

給不認識諮商的人:書籍與網頁可以解答你的困惑

其實,民眾之所以很多時候不認識心理諮商,是因為他的性質原本就容易有層神秘的面紗。之所以求助諮商,就是因為當事人往往在深沉且私密的議題上遇到情緒困難,就像是離婚、自殺或是劈腿。這些議題親友團可能發揮的影響有限,當事人才會需要一個安心且有能力的心理師,陪伴整理自己內在的紛擾。

在這樣的狀況下,當事人自然很難去陳述他在諮商中經驗了什麼,同時心理師介入了什麼,因為任何一個環節他都不得不面對將內在攤開陽光下的風險。

但諮商的隱密性,直接導致的就是民眾也許聽過諮商,卻說不出諮商是什麼,而因為當事人不會談,也很難去查某個心理師的風評。在這樣的狀況下,對於諮商的感受自然被未知所占領,而對一個充滿未知的專業,有的只會是懷疑與擔心,而不是信任與期待。

其實,民眾如果想要多認識諮商的進行,還是有許多方式的。坊間許多心理師的著作,內容都會談到他們與當事人會談的過程,網路上也有許多心理師擁有自己的粉絲專頁,分享他們在實務經驗中得到的對議題的見解。也許你還是很難確切的知道諮商到底是什麼,但這些管道都可以讓你有多一點的認識,讓未知少一點,了解多一點。

給害怕被諮商逼迫改變的人:諮商的前進是來自尊重與陪伴

但是這樣的未知,顯然也讓人有了操作的空間,將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進行的諮商與治療,描述成了像是醫生殘忍的將病患綁在手術台上肢解剖開,就只為了達成心理師與社會所想要的「改變」。似乎一個有需求的人,進到專業中面對到的將不會是溫暖與支持,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威逼與迫害,將你的頭壓著去承認自己活著與這個社會背道而馳,是一個多大的罪孽。就好像過去那些被傷害的經驗一樣,會再次的發生在諮商室之中。

不是的。諮商的進行、改變的發生,從來就不是逼迫,而是你選擇與心理師要一起走多快,又或者走多遠,又或者是停在原地。心理師的工作原本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進行陪伴與同理,心理師從來就不會強迫改變,也不該強迫改變,只是陪你去整理內在的千絲萬縷,然後陪著你做出屬於你自己的決定。

如果你決定帶著你的痛而活,如果你的苦是一種活著的證明,如果沒有你的傷就不是你自己,只要不是傷害他人或是傷害自己,即使是那樣的生活方式,心理師也會陪伴然後理解。

沒有人能夠強求別人改變,心理師只是在一旁,握有決定權的始終是你自己。

給曾經在諮商中失望的人:絕望很大,但心理師願意一起承擔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人沒有求助專業,都是來自於未知,反而是因為他們在信任了求助了之後,卻在裡頭中絕望。

他們還是希望自己可以變好的,只是在標榜訓練與認證的招牌之下,為何獨留的依舊是受傷的自己?那麼是自己太糟、太爛,是專業救助不了的殘渣,還是專業原本就是一場裹著謊言的美麗包裝?

他們的心絕望了,卻還是燃著那麼一絲燭火,於是找上了那些也許沒有證照卻宣稱能拯救他們的人們;不是因為滿懷希望,而是心依舊在掙扎:「我也知道沒有證照可能會有風險,但反正都受傷這麼多了,就那麼一搏看看會不會有機會吧!」

我想這些在專業中絕望的人們,是真的很痛苦的,活在痛苦中看不到曙光,希望改變卻不知道希望在哪。有的人還可能換過好幾個心理師,我想那樣最後會對專業失望也是很合理的。

只是我也會想與這些人們分享,其實真正希望協助當事人的心理師,看著當事人持續處在痛苦之中,他們其實內在也是感受著痛苦的。因為當事人自己都期待著改變時,比誰都期望能發揮幫助的,正是這些標榜著專業的助人者。心理師絕對不是看著當事人痛苦而冷眼旁觀,望著離去的身影暗自竊喜,那裡面滿溢著的是再也無法傾訴的失落與祝福,也許下一個風格做法不同的心理師可以完成他們沒有做到的事情。

但同時,心理師感受到當事人痛苦的同時,雖非甘之如飴,卻也是欣慰著自己可以感受著這些痛苦。否則,若不是由心理師在一旁一同盛載著,這些痛苦又要去向何方?所以不要害怕求助專業會讓心理師過的不好,不要想是自己在害其他人過的不快樂。因為心理師在感受到壓力與困難的同時,其實傳達的也是感謝:

謝謝你在這麼困難的狀態下還願意相信我,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理解那樣的絕望,也知道你的不容易,但是我們願意一起承擔。所以,請讓我們有機會再多陪陪你好嗎?

將自己的困難掏出,去向一個專業尋求協助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諮商處理的還是每個人心中最困難的一塊,裡面埋蓋的是也許自己都未曾檢視與珍惜過的自己。看見過去層層堆疊的經驗會有壓力,化膿的傷口割開來流出的是無止盡的憤怒與哀傷,改變與不改變不是0與1的分界。

但是學習怎麼陪伴當事人走這個過程的,就是心理師。也許這條路要走很慢很久,無法回應背後巨大的期望,有時候會繞路會挫折會生氣,也怕給一旁的心理師負擔,但這就是我們的所學,以及我們願意背負的責任,我們會願意陪著每一個希望求助的人們,去走屬於他們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