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殖民時期的星馬華人醫療文化(上):以「仁澤眾生」的「余仁生」為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余東旋、胡文虎分別在馬來亞、新加坡發展醫藥品牌,是南洋華人經商致富的典型代表,不僅涉獵多種行業,並且與星馬港中的政商人士保持友好關係,才能在變動的亂世中打造跨國、跨世代的事業版圖。
常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旅行、工作的朋友,對於「余仁生」(Eu Yan Sang)與「虎標萬金油」(Tiger Balm)這兩個品牌應該不陌生,前者多為送家人的保健禮品,後者則是許多人必備的防蚊、提神藥品。除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香港也是這兩家品牌的重要據點。接下來,本文分別以余東旋(Eu Tong Sen,1877-1941)經營的「余仁生」,以及胡文虎(Aw Boon Haw,1882-1954)創立之「虎標萬金油」為例,嘗試勾勒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東南亞英屬殖民地華人的部分醫療文化。
余東旋、胡文虎兩人分別在馬來亞、新加坡發展醫藥品牌,藉由當地華人網絡,經營錫礦業、橡膠業、報業等各行業累積資本,將醫藥品牌擴展至東南亞其他國家,以及香港、中國等地。兩人去世以後,其後代繼續經營相關醫藥品牌;相較於西醫、中醫,其相關產品成為當今東南亞,乃至於世界華人成藥使用經驗的一部分。
余、胡都是近現代東南亞華人經商致富的典型代表,不僅涉獵多種行業,並且與新、馬、港、中的政商人士保持友好關係,才能在變動的亂世中臨危不亂,打造跨國跨世代的事業版圖。筆者在下文將以余東旋與胡文虎的傳記為主,並以豐富的二手資料作為補充,說明余與胡二人的生平事蹟,以及余仁生與虎標萬金油兩種成藥品牌的發展軌跡。
余東旋與余仁生
余東旋1877年生於檳榔嶼,其父親余廣培(Eu Kong)原籍廣東佛山,移民至英國殖民下的馬來亞,在檳榔嶼的雜貨店工作,爾後到霹靂州務邊(Gopeng)的錫礦場另謀發展,開設一間售賣藥品的雜貨店,取名「仁生堂」,意為「仁澤眾生」。
雜貨店主要客源是當地華人礦工,礦工因為採礦工作辛苦,為了紓緩工作苦累疲憊而吸食鴉片,染上毒癮;余廣培因此想到,將從家鄉帶來的中藥賣給他們。由於所售中藥效果顯著,礦工購買者眾,生意大有可為。此外,余廣培也在1882年標得餉碼經營權與採錫權,連同向當地礦工販售生活百貨及藥物的生意,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
1890年余廣培過世,余東旋至1898年21歲時,才正式繼承父親遺產。然而,余東旋面臨一系列困難:仁生堂的現金與存貨已被叔父搜刮一空,錫礦場礦源也日漸枯竭;加上殖民地稅收政策改變,讓投入餉碼的資本大增。幸好當時余東旋獲得親戚資助,不但找到新的錫礦礦源,並進軍橡膠業。於1910年間,余東旋將「仁生堂」改名為「余仁生」,同年在新加坡成立另一間余仁生分店,余氏一家更在當時搬到新加坡居住。隨後,余仁生先後在吉隆坡、務邊、金寶、檳城、芙蓉及廣東等地開設分店。
余仁生除了既有的雜貨與中藥銷售,還經營匯款服務;由於余仁生在新、馬及香港設有店舖,因此形成匯款網絡,為那些從華南到南洋各地謀生的華工提供匯款服務。顧客先到星、馬的余仁生店鋪存款,店鋪以掛號形式,將提款單寄到香港與廣東一帶的收款人,收款人可憑提款單在香港余仁生領錢。余仁生的匯款業務蓬勃發展之際,余東旋又規劃經營金融生意,如銀行與保險業等,與粵籍富商合作,創辦了利華銀行(Lee Wah Bank),專門服務粵籍華僑。[1]
撰寫余東旋傳記的Sharp認為,當採礦、橡膠及銀行等事業飛躍進展時,余東旋還將目光放在父親早年抵達馬來亞的第一項事業「余仁生」上面,余仁生雖未達發展以來最大利潤,卻是家族事業發跡的根本,更是一項有意義的事業。換個角度說,在發展和經營余仁生藥業的生意上,余東旋也開始思考企業品牌與人本主義的問題:他對窮苦勞工表現出仁慈之心,也樂於改善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余東旋家族成員認為,這是余東旋想救助同胞、回饋社會,塑造善長仁翁形象,從而提升社會地位有關。余仁生這門事業,雖然不是家族的最大營利來源,日後卻成為家族名留後世、廣為人知的標誌,或許也是這個家族意想不到的。[2]
余東旋於1941年在香港逝世,其包含「余仁生」在內的遺產,由不同的家族成員分享,並造成後來家族分家等事件,跨國的企業也被分成「余仁生國際」和「余仁生香港」兩部分。1997年,總部位於新加坡的余仁生國際成功收購了余仁生香港,余仁生品牌重新歸一家所有。余仁生最暢銷的中藥成藥,包括瓶裝燕窩、保嬰丹和白鳳丸;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擁有72間零售中藥專賣店,並從事藥材批發業務,企圖向歐美上千家西藥房供應其中藥產品。[3]

客家族群網絡與中藥鋪的運作
余廣培父子先後經營的礦業、橡膠業等,吸引許多華工前來謀生,這可以從海峽殖民地制度與族群政策的背景下理解。在20世紀初,由於錫礦與橡膠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英國殖民政府於是大力引進中國與印度的勞工。來自中國的華人勞工多以契約勞工的形式,被安排到霹靂、雪蘭莪、森美蘭等地的錫礦場去當礦工,另外一部分的華人則進行種植的工作,或到城市地區當技術學徒。來自印度的勞工,則大多被安排到橡膠園裡當割膠工人,不同族群之間出現職業區別的現象也逐漸形成。
此外,海峽殖民地政府為了減少殖民地管理的支出,採用餉碼制度,將鴉片、酒、賭博與典當稅收交給華人承包,並且由華人擔任尋找華工的掮客,運用不同的方言,前往中國內地尋找願意出國工作的華工。[4] 余廣培藉由取得餉碼經營權及採礦權,為自身累積財富,為余仁生業務的發展及擴大提供經濟基礎。
Tags:
從生活實踐淨零轉型,讓地球HP值滿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暖化情勢日益嚴峻,必須積極因應;減碳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生活中的選擇與行動,都與地球的未來息息相關,但只要從小地方開始做出改變,就能帶來轉機,讓地球重拾生機。
地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然而因人類活動產生大量碳排,溫度上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並造成災害;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23年3月公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根據2021年10月各國宣布的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承諾的減排量仍不足以將本世紀末的升溫控制在1.5°C,甚至難以限制在2°C;氣候變遷已對地球健康構成威脅,一個「宜居且永續的未來」機會之窗正在迅速關閉。
全球升溫攝氏1.5 °C、 2°C,影響有這麼大嗎?
IPCC 估計,若地球升溫1.5°C,到2100年前海平面將上升0.26到0.77公尺,若升溫至2°C則將再增加0.1公尺,將影響小型島嶼、低窪沿海及三角洲等區域約1,000萬人口暴露在相關風險中;就研究涵蓋的105,000個物種,升溫1.5 °C會有 6% 的昆蟲、 8% 的植物和 4% 的脊椎動物地理分布範圍會縮小50%,升溫2°C,則會有18%的昆蟲、16%的植物和8%的脊椎動物消失;與高溫有關的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將增加,並提高相關蟲媒傳染疾病帶來的風險。
面對全球氣候失衡的威脅,我們就像遊戲中闖關的玩家,必須想辦法讓地球的HP值(生命值)恢復,然而這不是遊戲,挑戰結果意味著我們真實的未來。減碳、零碳是控制暖化的關鍵,加速導入再生能源、電氣化是主要國家刻正加速推動的重要政策,然而發電過程勢必有能量轉換的效率損失,輸配電則有線損,因此國際能源總署(IEA)倡議各國在思考未來能源組合(energy portfolio)時,應將節能視為第一燃料(energy saving is the first fuel)。歐盟目標在2030年最終能源消費較2020年實績值減少15.8%,法國淨零策略(SNBC)則規劃大幅提升工業、住宅、運輸能源效率,日本第六次能源基本計畫也提出2030年電力需求較2013年減少20%的目標。
除了國家層級推動的的節能目標,你我還能採取哪些行動、讓地球恢復生機?
多想兩秒鐘,地球更輕鬆
愛地球不只是一種生活風格,也是很潮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等生活小細節,選擇對環境友善的生活習慣,就有機會讓地球更宜居。
1. 利用大眾運輸或碳排量低的交通運具
根據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所規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係由能源、製造、運輸、住商、農業及環境等六大部門共同達成,根據環境部提供的數據,2021年我國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13%,若使用電動運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短程距離往返選擇走路、騎腳踏車,可有效減少碳排,有助改善空氣品質,更有益身體健康。

2. 自備環保用具,減少一次用產品使用
出門前隨手攜帶環保購物袋、環保杯、杯套或環保餐具,如果忘記帶,亦可使用租借循環杯與容器,或店家提供的環保餐具,尤其少用一個塑膠袋就相當於減碳0.057公斤,幾秒鐘的選擇與行動,能夠減少一次性產品垃圾、省下處理廢棄餐具的能源消耗,降低地球的負擔。舉手之勞自備購物袋、餐具,就是實踐減碳生活的第一步。
3. 認明節能標章,省電還能減碳
常見於耗能商品上的「能源效率標示」,提供了年耗電量、耗能等級資訊,並根據不同產品提供對應的能源效率數據;耗能等級數字越低代表耗能越少、越節能,圖示上的溫度計也就會落在象徵地球降溫的藍綠色;而貼有節能標章的產品,代表能源效率比國家認證標準高10-50%,所以用電更省,更有助於降低碳排。
4. 智慧用電,錢包受惠
智慧電表是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力量測設備,每日可將用電數據回傳台電公司,搭配使用「台灣電力App」,可查詢每15分鐘的用電量,每6小時可結算一次電費,另外,還可透過APP內「用電比較」、「未出帳用電量」、「費率試算」、「住宅用電分析」等功能,掌控電費支出及家電使用情形,找出家中的吃電怪獸,即時調整用電習慣,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支出。

5. 加入綠領行列,將知識化作守護地球的行動
除了節能,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更是降低碳排的關鍵,近年來在政府的加速推動下,我國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望達到10%,逐漸成為供電要角;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在2023年9月發布的新版《2023年淨零路徑圖》(Net Zero Roadmap 2023 Update –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2030 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必須成長三倍達到11,000GW,才能達成淨零排放情境所設定的減排量。更多的再生能源,意味著基礎建設、技術研發、產業推動也必須加倍投入,有賴運輸、建築、金融……等不同領域的「綠領人才」投入實踐淨零轉型。根據104人力銀行數據顯示,2013-2023十年間,綠領工作數成長6.5倍;面對2050淨零目標,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
淨零轉型你我同行
在這場為了地球未來而戰的任務中,每個地球玩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無論是隨手關燈、自備購物袋這樣的舉手之勞,或是選擇低碳排的電器與運具,甚至成為綠領工作者親自參與,每一個支持淨零轉型的力量,都有助於地球HP生命值恢復滿點。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