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英國殖民時期的星馬華人醫療文化(上):以「仁澤眾生」的「余仁生」為例

英國殖民時期的星馬華人醫療文化(上):以「仁澤眾生」的「余仁生」為例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余東旋、胡文虎分別在馬來亞、新加坡發展醫藥品牌,是南洋華人經商致富的典型代表,不僅涉獵多種行業,並且與星馬港中的政商人士保持友好關係,才能在變動的亂世中打造跨國、跨世代的事業版圖。

常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旅行、工作的朋友,對於「余仁生」(Eu Yan Sang)與「虎標萬金油」(Tiger Balm)這兩個品牌應該不陌生,前者多為送家人的保健禮品,後者則是許多人必備的防蚊、提神藥品。除了馬來西亞與新加坡,香港也是這兩家品牌的重要據點。接下來,本文分別以余東旋(Eu Tong Sen,1877-1941)經營的「余仁生」,以及胡文虎(Aw Boon Haw,1882-1954)創立之「虎標萬金油」為例,嘗試勾勒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東南亞英屬殖民地華人的部分醫療文化。

余東旋、胡文虎兩人分別在馬來亞、新加坡發展醫藥品牌,藉由當地華人網絡,經營錫礦業、橡膠業、報業等各行業累積資本,將醫藥品牌擴展至東南亞其他國家,以及香港、中國等地。兩人去世以後,其後代繼續經營相關醫藥品牌;相較於西醫、中醫,其相關產品成為當今東南亞,乃至於世界華人成藥使用經驗的一部分。

余、胡都是近現代東南亞華人經商致富的典型代表,不僅涉獵多種行業,並且與新、馬、港、中的政商人士保持友好關係,才能在變動的亂世中臨危不亂,打造跨國跨世代的事業版圖。筆者在下文將以余東旋與胡文虎的傳記為主,並以豐富的二手資料作為補充,說明余與胡二人的生平事蹟,以及余仁生與虎標萬金油兩種成藥品牌的發展軌跡。

余東旋與余仁生

余東旋1877年生於檳榔嶼,其父親余廣培(Eu Kong)原籍廣東佛山,移民至英國殖民下的馬來亞,在檳榔嶼的雜貨店工作,爾後到霹靂州務邊(Gopeng)的錫礦場另謀發展,開設一間售賣藥品的雜貨店,取名「仁生堂」,意為「仁澤眾生」。

雜貨店主要客源是當地華人礦工,礦工因為採礦工作辛苦,為了紓緩工作苦累疲憊而吸食鴉片,染上毒癮;余廣培因此想到,將從家鄉帶來的中藥賣給他們。由於所售中藥效果顯著,礦工購買者眾,生意大有可為。此外,余廣培也在1882年標得餉碼經營權與採錫權,連同向當地礦工販售生活百貨及藥物的生意,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

1890年余廣培過世,余東旋至1898年21歲時,才正式繼承父親遺產。然而,余東旋面臨一系列困難:仁生堂的現金與存貨已被叔父搜刮一空,錫礦場礦源也日漸枯竭;加上殖民地稅收政策改變,讓投入餉碼的資本大增。幸好當時余東旋獲得親戚資助,不但找到新的錫礦礦源,並進軍橡膠業。於1910年間,余東旋將「仁生堂」改名為「余仁生」,同年在新加坡成立另一間余仁生分店,余氏一家更在當時搬到新加坡居住。隨後,余仁生先後在吉隆坡、務邊、金寶、檳城、芙蓉及廣東等地開設分店。

余仁生除了既有的雜貨與中藥銷售,還經營匯款服務;由於余仁生在新、馬及香港設有店舖,因此形成匯款網絡,為那些從華南到南洋各地謀生的華工提供匯款服務。顧客先到星、馬的余仁生店鋪存款,店鋪以掛號形式,將提款單寄到香港與廣東一帶的收款人,收款人可憑提款單在香港余仁生領錢。余仁生的匯款業務蓬勃發展之際,余東旋又規劃經營金融生意,如銀行與保險業等,與粵籍富商合作,創辦了利華銀行(Lee Wah Bank),專門服務粵籍華僑。[1]

撰寫余東旋傳記的Sharp認為,當採礦、橡膠及銀行等事業飛躍進展時,余東旋還將目光放在父親早年抵達馬來亞的第一項事業「余仁生」上面,余仁生雖未達發展以來最大利潤,卻是家族事業發跡的根本,更是一項有意義的事業。換個角度說,在發展和經營余仁生藥業的生意上,余東旋也開始思考企業品牌與人本主義的問題:他對窮苦勞工表現出仁慈之心,也樂於改善他們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余東旋家族成員認為,這是余東旋想救助同胞、回饋社會,塑造善長仁翁形象,從而提升社會地位有關。余仁生這門事業,雖然不是家族的最大營利來源,日後卻成為家族名留後世、廣為人知的標誌,或許也是這個家族意想不到的。[2]

余東旋於1941年在香港逝世,其包含「余仁生」在內的遺產,由不同的家族成員分享,並造成後來家族分家等事件,跨國的企業也被分成「余仁生國際」和「余仁生香港」兩部分。1997年,總部位於新加坡的余仁生國際成功收購了余仁生香港,余仁生品牌重新歸一家所有。余仁生最暢銷的中藥成藥,包括瓶裝燕窩、保嬰丹和白鳳丸;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地,擁有72間零售中藥專賣店,並從事藥材批發業務,企圖向歐美上千家西藥房供應其中藥產品。[3]

AP_310035516158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圖為余仁生董事長余義明(Richard Eu)

客家族群網絡與中藥鋪的運作

余廣培父子先後經營的礦業、橡膠業等,吸引許多華工前來謀生,這可以從海峽殖民地制度與族群政策的背景下理解。在20世紀初,由於錫礦與橡膠在國際市場供不應求,英國殖民政府於是大力引進中國與印度的勞工。來自中國的華人勞工多以契約勞工的形式,被安排到霹靂、雪蘭莪、森美蘭等地的錫礦場去當礦工,另外一部分的華人則進行種植的工作,或到城市地區當技術學徒。來自印度的勞工,則大多被安排到橡膠園裡當割膠工人,不同族群之間出現職業區別的現象也逐漸形成。

此外,海峽殖民地政府為了減少殖民地管理的支出,採用餉碼制度,將鴉片、酒、賭博與典當稅收交給華人承包,並且由華人擔任尋找華工的掮客,運用不同的方言,前往中國內地尋找願意出國工作的華工。[4] 余廣培藉由取得餉碼經營權及採礦權,為自身累積財富,為余仁生業務的發展及擴大提供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