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印太戰略(四):日澳悼念二戰英魂,真正核心是防範中國插旗南太平洋

安倍的印太戰略(四):日澳悼念二戰英魂,真正核心是防範中國插旗南太平洋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莫里森總理與安倍首相選在達爾文港會面。兩國領袖齊聚在此悼亡英魂,自然有政治上的重大宣示:宣示和平邦誼、記取戰爭教訓,著眼未來繁榮。和解過去的仇恨、投資天然氣戰略資源,這對兩國關係相當重要。但防範中國才是會面的真正核心。

在2018年夏天,澳洲反對黨工黨已經維持近一年的民調領先,這使QUAD另一角的印度隱隱擔憂澳洲明年大選會變天,因此不願意鬆口讓澳洲加入印日美聯合的馬拉巴海上軍演。自由黨的莫里森政府(滕博爾總理退休後由莫里森出任黨魁),雖然在戰略上還未能與印度連線,但已經密切關注中國在南太平洋的動向。

中國在南海動作頻頻,不只和菲律賓大打國際仲裁,還在島礁上拼命建設雷達站與飛機跑道。美國的自由航行此時規模與頻率都還不大,無法有效嚇阻中國軍艦出沒在這片海域。反過來說,中國海軍的目的,就是要讓美軍介入南海的努力無效化。

中國在南太平洋的舉動比較不露骨,但仍然非常敏感。中國利用金援深入南太島國的基礎建設,投資項目鎖定港口、機場、醫院、通訊設施等等。包含索羅門瓜達康納爾島的機場、萬那杜的海軍艦艇碼頭與國家機場、巴布亞紐幾內亞馬努斯島的海軍基地⋯⋯明眼人都看得出,中國想要效法日本帝國未竟的野心,在南太平洋佈樁,期盼有天能控制整個區域。

在經濟面,中國覬覦巴紐的稀土、南太海域的油氣開採權,以及確保來自南美洲航線的糧食與礦物供給(中國相當依賴南美糧食進口);在外交面,由於2018年台灣17個邦交國中有6個是太平洋島國,中國有意對太平洋島國施加更大的影響,削弱台灣的國際地位。

長遠而言,中國想要在南太平洋建立永久軍事設施,以便切斷美澳之間的軍事聯繫。如果南太平洋島國與南海島礁都有足以切斷澳洲航線的中國軍事基地,當南海或印度洋爆發軍事衝突,澳洲軍隊與駐澳1600位美國海軍陸戰隊將被困在觀眾席,屆時駐日美軍必須獨自面對中國。

RTSJD9I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在澳洲在2018年初警告萬那杜,不要讓中國建築永久性的軍事設施;8月23日,正當自由黨黨魁競爭白熱化,身兼財政部長與暫代內政部長的莫里森,宣布禁止中國大陸電信業者華為、中興通訊進入澳大利亞5G網路。

澳洲的華為政策不只在國內施行,由於中國將手伸向南太平洋的海底電纜工程,澳洲開價1億澳幣,協助索羅門群島興建連結雪梨的海底電纜,以免被華為趁隙滲透。11月1日,莫里森總理在雪梨發表談話,宣布將為馬努斯島的海軍基地重建案提供經費,協助培訓當地警察。莫里森接著承諾,要成立20億澳幣(相當於10-15億美元)的太平洋基金,對抗中國資金。

莫里森總理繼承滕博爾總理遠離中國的發展路線,針對中國五花八門、包藏禍心的「南太平洋建設」採取反制措施。但憑藉澳洲的人口、經濟力與軍隊,絕對無法抗衡中國的擴張,因此澳洲在外交關係下足功夫。

直到2018年3月川普總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之前,美軍對中國的態度還保持著歐巴馬時代的戰略模糊。儘管美軍有自由航行,但中國仍然在南海舉辦軍演恫嚇鄰國。澳洲船艦在年初深受其害,其後立刻高調支持美國在南海的自由航行。

鼓勵傳統盟邦美國只是澳洲其中一手策略,澳洲一方面「勸告」中國停止海上擴張,另一方面邀請中國參與卡卡杜多國聯合軍演,以懷柔姿態進行近身觀察中國軍力。然而澳洲很清楚,穩定國際關係最好的辦法,是強化並展現實力。

自從2015年末滕博爾總理訪問日本、宣布日本是澳洲在亞洲的「最親密盟友」,澳洲就打定主意增強軍備。2016年澳洲向法國採購320億歐元的潛艦,並鼓勵在太平洋部署數千名軍事人員的法國增強對太平洋的參與。

不只有法製潛艦,澳洲已經啟動二戰後最大規模的軍備升級,未來20年每18至24個月交付一艘新船,包括現代化的兩棲登陸直升機碼頭艦隊、驅逐艦、護衛艦、近海巡邏艦和12艘未來新型潛艇⋯⋯自由黨政府決心矯正工黨自廢武功的的親中路線,整飭澳洲體質,以便加入日美印的印太軍事同盟。

時機在2018年秋天就會成熟。

RTS26BS4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2018年APEC峰會之前,莫里森總理與安倍首相選在達爾文港會面,有著多層次、多面向的含義。達爾文港是受日本帝國空襲蹂躪之地,兩國領袖首次齊聚在此悼亡英魂,自然有政治上的重大宣示:宣示和平邦誼、記取戰爭教訓,著眼未來繁榮。

和解過去的仇恨、投資天然氣戰略資源,這對兩國關係相當重要。但防範中國才是會面的真正核心。

達爾文港所屬的澳洲北領地自治政府,在2015年10月因為財政困難與中國簽署99年的港口租約,坎培拉對此相當頭疼。2015年9月自由黨滕博爾總理剛上任,就必須面對美國對達爾文港租借案的強烈反彈,一方面聲稱不會影響澳軍與美軍、中央必要時可以介入,另一方面必須想辦法彌補這道戰略破口。

所以2015年12月,滕博爾總理就破天荒飛到東京進行單一國家訪問,宣告澳日是最親密盟友。

在安倍首相的牽線下,自由黨政府的滕博爾、莫里森兩位總理,開始施展政策配合鑽石戰略。不只想辦法改善地方政府財政問題,也向外介入南太平洋的中國建設案。澳洲是最早拒絕華為的國家之一,對於難以拒絕華為的鄰近窮國,澳洲主動提供建設援助。這些資金少不了日美盟友的支持。

達爾文港租借案,是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最高傑作。為此鬧僵的澳美關係,在安倍首相調解之下,才慢慢依循鑽石戰略-印太戰略的構想重新開始合作。川普總統2016年底上任、2017年底公布任內第一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2018年3月發動貿易戰,美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的態度已經確立了,但美國還沒有說明「印太戰略」到底要怎麼整合兩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