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空拍機怎麼拍才像電影?從《哈利波特》、《權力遊戲》等大片一探究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無人機被廣泛運用於影視作品,因其便利性,拓展空中攝影的可能性,得以更近距離拍攝動作場面,也可藉此捕捉嚴峻環境的自然生態,讓人類的眼界,能在虛擬及真實世界,看得更加深遠廣闊。
文:黃鈞浩(DCFS編輯部)
還記得《哈利波特》第二集,榮恩與哈利駕駛失控飛車,瘋狂飛越山林曠野;《007:空降危機》的開場,龐德帥氣騎乘重機,穿梭於市街間與敵人搏命;《權力遊戲》第七季中,「龍女」駕馭巨龍飛越高尚湖泊,飛射出勇猛的火光。這些高難度的攝影畫面,皆來自近年來,於全球影視圈風行的「無人空拍機」。
「無人空拍機」除可運用於空中攝影外,也能透過遠距操控,捕捉無法以直升機或攝影師近距離拍攝的場面,例如:爆破、飛車等電影動作效果,更可藉此擒獲地境嚴峻、難以探究的美麗自然景致。本文將藉《權力遊戲》、《私法爭鋒》、《地球脈動2》等作品,了解空拍機的無限可能,分享其使用的秘訣與要點。
無人空拍機的起源與組成要件
無人飛行機最早於一戰前後發明,用於訓練軍事人員,而後廣泛被使用於地圖測繪、氣象探測、農藥噴灑、航空攝影等。隨科技發展日漸純熟,無人飛行器與攝影機組成的「無人空拍機」,也更常用於電影、MV或商業廣告中。例如:《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中著名的失控飛車場景,空景即是以空拍機捕捉,再加入演員於綠棚拍攝的畫面。
無人空拍機的組成,主要包含六大元素:飛行器機架、飛行控制系統、推進系統、遙控器、遙控接收器及雲台攝影機。
其中,雲台攝影機更為空拍的重要關鍵。雲台(Gimbal)設置於攝影機與飛行器之間,用於控制攝影機、避免晃動,可以進行上下及左右的搖動;空拍機常用的攝影機,除Phantom、Inspire、Spark、DJI等廠牌預設的機型外,GoPro、Canon、Panasonic等大品牌的攝影機,更自有其擁護者使用。
《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使用空拍機的場景:
突破直升機攝影框架——近身拍攝飛車、爆破、槍擊場面
雖現今多數作品,表現空拍鏡頭時,仍時常以攝影師乘坐直升機的方式拍攝。但由於無人空拍機體積小、操作便利,近年來也愈發受到影視工作者的喜愛,例如:《007:空降危機》於土耳其拍攝的開場追逐戲,劇組即使用空拍機,低空、近距離拍攝摩托車飛馳場景,捕捉大型直升機無法執行的畫面。
籌拍時,Flying-Cam公司與該片的空拍機操作員Jan Sperling、攝影師Etienne Brandt,聯合研發「Fly-Cam 3.0 SARAH」系統,成為業界應用空拍技術的翹楚,更於2014年獲得奧斯卡科技成果獎,《遺落戰境》、《私法爭鋒》等片也曾運用此系統拍攝。
《007:空降危機》傑出的空拍畫面,也促使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有條件開放商用無人空拍機,於美國境內使用,開啟好萊塢的「空拍機時代」。2013年的《大亨小傳》,為表現主人翁Jay Gatsby的泳池派對中,為數眾多的狂歡人影,劇組採用八軸無人機,搭配Canon C500攝影機,自空中俯拍這場奢華盛宴。
《浴血任務 3》開場片段:
「從爆炸場景、飛越建築物和摩托車飛馳等各種拍攝, 空拍機可以做到直升機不能拍到的鏡頭。」 ——《浴血任務3》空拍攝影師Ziv Marom
《浴血任務 3》中,開場高難度的空中槍戰、列車追逐以及爆破場景,則為空拍攝影師 Ziv Marom使用Red Epic、Red Dragon攝影機,以能低空拍攝的空拍機捕捉。且由於攝影機有一定重量,因此最常使用四軸八翼、八軸或單軸無人機,穩固影像的質量。
Ziv Marom表示,拍攝前空拍機的移動,皆須仔細規劃與測試,並與無人機操作員、跟焦師緊密配合,才能順利完成拍攝:「它必須保持極度穩定、平順,維持運行速度及高度,還有上下、左右移動的程度也是關鍵。」另外,因片中有許多海洋、山脈,或室內場景的空拍,時常也須因場景、天氣狀態,調整攝影機、鏡頭獲飛行器的組合。」
羅傑狄金斯也愛用——空拍機精巧呈現電影氛圍與角色觀點
「我看見的重大攝影突破, 關乎輕便的攝影機、穩定的陀螺儀裝置以及精密的無人機。」 ——《私法爭鋒》攝影指導Roger Deakins
除完成高難度空拍、捕捉空景之外,無人空拍機多變化的攝影機運動,更可展現出電影的情緒氛圍。攝影指導 Roger Deakins 的作品,除前述的《007:空降危機》外,在《私法爭鋒》也使用空拍機,尾隨河流上運行的搜救艇,捕捉陰鬱灰濛的城市景觀,描繪片中兩位女孩的神秘失蹤,帶給人物的沉重氣氛(約影片00:35處)。
導演Denis Villeneuve與Roger Deakins,欲表現搜索女孩的急迫性,因此該鏡頭的攝影機運動速度,較片中多數運鏡的步調快。導演說:「這意味著要傳達一種暈眩感,在那個特殊時刻,讓你覺得搜索隊已遍布各地,但卻沒有結果,建立起巨大的絕望。」
影集《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更是多次藉空拍機,模擬「龍」的主觀視角。在第七季第四集的精彩戰役中,龍母乘著巨龍現身的場景,即為導演Matt Shakman參考《現代啟示錄》裡,軍人自戰鬥直升機俯瞰的視角,改為巨龍的視角拍攝而成,呈現地面村民的恐懼反應。
「我們採用特製的微型無人空拍機,拍攝彷若自龍頭為出發點的鏡頭。」本集的攝影指導Robert McLachlan說,團隊以此擬仿龍飛行的速度感,藉攝影表現戰場的爆發張力。
《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第七季中運用空拍機的戰爭場景:
深入自然禁地,捕捉最原始的野生景觀與生物樣貌
「無人機可以更詳細地拍攝山林樹木,提供動態又近距離的畫面。」 ——《地球脈動2》製作人 Fredi Devas
無人機的另一大優勢,即是可深入自然景觀及地形,捕捉嚴峻山脈、驚懼冰川、危機四伏的野林。例如:《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第七季,也以AceCore Technologies研發的NEO 無人機,拍攝冰島各處的荒漠冰河,並由該公司執行長Jorrit Linders親自操控。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