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心竄出》到《絕命終結站》,談90年代以降的美國B級恐怖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B級片在成本與思考上,完全沒有向上追求的特性。一個主題成功,就繼續拿來操作,繼續賺錢。那B級片為何逐漸能獲得藝術地位?
傳統定義上,B級片(B movie或B film)類似過去唱片的B面,亦即非主打。這類電影絕大多數都有兩個特徵:低成本與商業化。因為拍攝預算低於大製作,在電影各環節上都很簡陋,拍攝目的也只為了賺錢。從50年代開始就已有這種片型,發展了70年,也逐漸走出不同的面向。
在全球化時代,電影資本高度集中,加上對於藝術美學追求的概念已有所改變,B級片有時與「獨立製片」已有重疊。一般會將符合低成本、商業化、創意與製作粗陋的電影,歸類在B級片中。但現今已有許多獨立製片並未認真走美學路線,以至於片型歸類模糊。但B級片有一個特點,在獨立製片罕見,就是以一個主題拍攝系列作。
隨著時代演變,過去被視為低俗的B級片,逐漸在後現代美學的詮釋下,開始站上藝術定位。自90年代昆丁塔倫提諾與凱文史密斯等一干受家用錄影帶影響的導演開始拍片,他們將B級片的通俗元素加以提升,並重新詮釋,形成個人風格,也成為相當「導演論」風格的代表人物。

唯一能區分B級片跟藝術創作的差別,重點還不在美學形式,主要還是落在電影寓意上。這當然可以從各種電影理論、文本分析切入,難以概述。不過純粹商業化、通俗化,且因為製作成本低,所以在「創意」項目的編、導、演也都節省成本,以較為低劣的品質製作,就是用來區分的最好方式。
在美國電影中,80年代末期以來的B級片,就呈現這種典型姿態。
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90年代後的B級片,在美術設計與影像細節上,可以做出不輸主流電影的品質,但劇本、演員、導演則都是二流水準,大多沒有名氣。有實力的如山姆雷米,也因為美學風格晉身大師之林。但許多只具娛樂性,而沒有反映時代與文化的劣作,就不被重視。
舉例來說,1990年上映的《從地心竄出》(Tremors),就是90後的B級片典範。它的主題極為簡單,只有一個:在地底遊走古代巨蟲,竄出地面捕食人類。這麼簡單的一個哏,30年來共拍了七集,成為B級恐怖片的經典作。無論好萊塢大製作的商業片或藝術片,若要發展成系列作,就必須在劇情與寓意上力求轉折變化。但B級片不用,它基本上只需要滿足觀眾對於「腥羶色」的原始慾望即可。巨蟲從地下鑽出,對人類產生威脅,就是最大賣點,也只需要這個賣點。從第一集到第七集,全都在做這件事。
當然,比起50年代真正粗製濫造的B級片,90年代後的B級片顯得更加精緻。但那個精緻完全表現在如何豐富主題上。主角的心態、性格可以從頭到尾沒改變,劇情可以同樣公式化。精緻部分全都在強化主題的表現。
《從地心竄出》七集的主題可概分為: 第一集:怪蟲從地下鑽出吃人。第二集:怪蟲進化到可以走路捕食。第三集:怪蟲變得會飛。第四集:前傳,描述西部時代主角的祖先們打只會鑽的怪蟲。第五集:怪蟲跑到非洲。第六集:怪蟲跑到北極。第七集:怪蟲跑到海島,以及一隻經過基因改造的超巨蟲。
除此之外,劇情結構幾無變化,除了從第一集一路演到第七集掛點的男主角「伯特(麥可葛羅斯飾)」,從發現自己有兒子(第五、六集),到跟舊情人相會(第七集),其心境毫無轉折。從第三集後就是一副不想再打怪蟲,但看到別人犯蠢,就忍不住還是出手殲滅怪蟲。而從第一集到第七集的路人演員,除了出現幾個比較會殺的角色之外,就是一堆不信怪蟲有多危險,然後一一被吃掉的人。模式就如此簡單,變化只在情節上。
B級恐怖片的特性就是,反派角色必須要進化,或不用進化,只改變殺人方式或被殺的方式。《從地心竄出》也不例外。系列前三集玩的是改變怪蟲的型態。從鑽、走、飛,三態變化來生出三集。第四集賣點在於西部時代只有簡單的槍炮火藥,必須取巧來殺怪蟲。第五、六集賣的是伯特跟他兒子的相處鬥嘴,還有創新的殺怪蟲方式。第七集看似要讓此系列落幕,所以讓伯特領便當。賣點是又再創新的殺怪蟲方式。怪蟲從第三集開始就沒有什麼改變,唯一改變的是因為CG特效的進步,變得鑽出時會旋轉,看起來更像生物而已。
就這樣一套公式、各種不同的殺巨蟲的方式,就拍了七集。電影場面的規模還顯得更小(第三集是最宏大的),只因為時代演進,特效越做越好而已,其他幾乎沒進步,一如《十三號星期五》、《養鬼吃人》、《鬼娃恰吉》系列的走向。這跟好萊塢近來流行的系列片不同。如果是好萊塢大製作,續集在規模、人物、特效、畫面等各環節只會更宏大。《復仇者聯盟》打薩諾斯還得拍成兩集。由此可看出B級片在成本與思考上,完全沒想「向上追求」的特性。一個主題成功,就繼續拿來操作,繼續賺錢。
而B級片的觀眾也無所謂,因為他們的觀影目的很簡單,是喜歡此主題,只要娛樂度差不多,電影不要拍得真的很爛就會買單。相較於藝術口碑叫好叫座的電影,B級片反而是全球都有影迷的市場。反正發行成本低,多以有線電視或DVD、線上串流鋪貨,本小利大。只要還有人看,續集就會不斷推出。

另一個B級片範本《鬼擋路》(Wrong Turn)也是如此。2003年以來共拍了六集,主題是近親繁殖的畸型人獵殺路人來吃,劇情更無邏輯,連此家族的由來也沒交代(第六集有,但講得很爛等於沒講),六集的變化完全在殺人方式上面。各種殺人法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看完不會獲得任何體悟。就只是看三點全露的做愛場景跟殺人,這兩個人類最原始的慾望。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