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直不能出國,台灣的旅宿產業會產生什麼改變?

如果一直不能出國,台灣的旅宿產業會產生什麼改變?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情之下,旅行業的機會好像回到了國內旅遊,未來國際型連鎖飯店可能會重新受到國內型旅宿聯盟的挑戰,小型旅宿、民宿則將成為既得利益者,不須調整就可直接符合市場需求,像是莫名其妙套進一件合身的衣服。

分析完出國旅遊,會發現國內旅遊好像是完全另外一回事,什麼原因?

「國內旅遊」因為自我掌控性較強,對防疫措施、疫情資訊的掌握度高,當然也因為台灣疫情控制得當,造就國內旅遊的信心相對高,住宿旅遊、體驗旅遊、其他紓壓方式,都成為分流管道。

公路旅行會隨之增加,鐵路旅遊取代部分航空需求,而巴士也將以九人座取代20人、43人座,靈活且人際防疫信任度高的小包團型態會成為國旅主力。

旅宿,將進入縮小規模的營運方式

國際型連鎖飯店會重新受到國內型旅宿聯盟的挑戰,例如業者推行國內聯合住宿券、聯合行銷等方式,服務半徑從跨國際變成北中南,分銷結構會改變,2010至2019年業者大多也從offline轉型成online,且多年與OTA交手的經驗,讓旅宿業者直接B2C的可能性更大,毛利率表現也會提升。

飯店房間數下修,走向小型化、精緻化,傳統大型飯店被迫關閉樓層,甚至部分切割,以降低營運成本。

住宿旅遊化成為趨勢,定點旅遊增加,館內設施必須從純硬體奢華提升至心靈層面,走向道地文化體驗、特色餐飲、千人千面的差異化服務。

其中透過高昂管理權利金營運的國際連鎖飯店/會員計劃首當其衝,因為他們最強的優勢是國際間的旅客互導及標準化服務,現在在國內旅遊反而重視差異化,且文化差異溝通成本都低的市場型態下,只能不斷提供促銷方案,利用給予會員優惠來證明它的存在價值。

如何「轉型」?

必須能將跨國差異化管理的know how應用在規模百間客房以內的小型精品旅宿,下修單一旅宿會員的資格限制,刺激旅宿會員數增加及多元化發展,方能維持品牌熱度。

國際型飯店目前沒有擴張的條件,將重現15年前國旅盛行的故事。對應到個性化的國內旅客需求,市場佔比會改變,國內外旅客將回到5:5或甚至反過來是7:3。小型旅宿、民宿則成為既得利益者,不須調整就可直接符合市場需求,像是莫名其妙套進一件合身的衣服。

高市百年古厝民宿 提供不同住宿體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隨著國際疫情逐漸受到控制,我們終究會走到與疫情共存階段,無法天真期待病毒自動消失,到最後人類必須接受它。

當全球疫情可以穩定控制在5%以下,並且是發生在非已開發國家,就算是疫情告一段落,上述種種防疫政策可以逐漸簡化為非必要措施,人們就能回到正常生活和自由的旅遊。

但恢復的時間軸會怎麼拉,個人淺見認為不是疫苗的出現時間點,而是「人習慣與病毒傳染恐懼共存的時間點」。

疫情後的國內旅遊產業變化:

  • 小包團成為國旅主力
  • 國際連鎖飯店受到國內旅宿聯盟的挑戰
  • 旅宿走向小型、精緻、定點旅遊化
  • 當我們走到與疫情共存階段,才能真正恢復正常生活和旅行

延伸閱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