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公民週報】當科技遇上性犯罪:助長「騷擾遊戲化」的Deepfake技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深偽技術漸趨成熟,加害者在社群中提供各種變造裸照的服務,照片越受歡迎、則猶如獲得遊戲成就,更受激勵。其中受害者多為女性,更不乏幼齡女童。
文:陳廷彥、林冠廷
根據MIT科技評論轉述,美國心理學會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指出每12名女性一生中至少會成為一次復仇式色情(Revenge Porn)的受害者。過去復仇式色情指的是將被害者裸照、私密影片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中上傳,但現在因為科技演進,電腦已經可以逐幀合成裸體照片,把未帶有情色意味的生活照、日常影片,變成受害者人生夢魘。
如同2019年一月出現的DeepNude手機app,可讓用戶以USD$50一次的價格上傳女性照片,並載回該女性看似真實的「裸照」。此應用deepfake(深偽技術)技術的app一時瘋傳,雖後來開發者緊急下架,但也已經造成眾多女性的合成照流入網路。
根據Karen Hao在MIT科技評論中名為〈深度合成機器人被拿來對未成年女孩「寬衣解帶」〉的文章中,某些社交平臺甚至成為深度合成的溫床,散播名人合成裸體影像,甚至有「性騷擾遊戲化」(The gamification of harassment)的趨勢,照片越受歡迎,合成者則越獲得成就與獎勵感,讓此非法行為變本加厲。
你可能常常在軟體中看到一行「某某公司版權所有,2020年」的聲明,或是一個「©」的符號。如果你是使用者,只要不打算改做、散布軟體,這串文字並沒有太大實質意義;但如果你是開發者,情況可能就有所不同。
Red Hat的法律團隊成員Scott K Peterson以「開放原始碼專案應該如何處理版權聲明」為題,在opensource.com撰寫了一篇簡短介紹。他指出,這串文字在美國曾經相當重要——最糟的狀況下,如果開發者沒有放上這串版權聲明,產品可能因此失去法律保護。這也影響了許多開源授權的規範。
現在這條法規不再適用,但有些開源授權仍然留有舊時代法規的聲明精神,或版本不一、維護不善。如果你是開發者,可以點入原文看看你該怎麼做。

我們都知道,開放原始碼可以是一個人的業餘興趣,也可以變成商業公司的營利秘器。
開發者懷著不同心態開創、進入開源社群——想要學習、想要被社群成員認同、想要讓自己的程式能力獲得大公司青睞,但是開源的道路從來都紛紛擾擾,社群也時有歧見紛爭、文化鬥爭不斷,有些重要的貢獻者同時可能是變態騷擾者;大公司則在旁漁翁得利、收編成功專案;社群初衷或綱領過時許久等。
Tatum Hunter在Built In中撰寫了一篇文章,試著碰觸這個敏感問題:當開源成果無可避免會讓糟糕的人所取用,而且社群一向存在許多問題,是否應該乾脆離開開源?
隨著英美禁止華為等中國企業的5G技術落地,瑞典也在10月間加入這個行列。
根據Axios,該國以「廣泛蒐集情報與盜竊技術」為由,要求電信企業應該在2025年之前將華為、中興(ZTE)等中國的產品從5G基礎建設中移除。這個決定同樣憑藉國家安全,其背後的國際政治角力,將持續蔓延各地。
無論是Google的Assistant、Amazon的Alexa,或是Apple的Siri,都有一個共通之處:上市時大公司都選用女性的聲音。
Mashable記者Rachel Kraus與《The Smart Wife》(智慧妻子)一書的作者在〈讓智慧裝置「性別中立」無法消除其深根蒂固的性別歧視〉文中進行對談,談論到大公司為了製造科技產品平易近人、融入家庭的形象,他們運用長久以來社會父權架構所製造的種種性別偏見,用性別歧視包裝商品,將這些裝置與女性溫柔、婉約的刻板印象連結。

早期開發的裝置接受到對女性侮辱或挑釁問題時,甚至厚臉皮地預設「如果可以,我會臉紅」之類的嬌羞回答。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他們增加男性語音就會自己消失,我們在對抗父權的同時,也要關心這些產品的服務內容、語音對話是否隱含更多歧視與偏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新創Onramp Lab再下一城!看新產品ContactLoop聊天機器人,如何助金融業客戶業績提升2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 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談起Onramp Lab這個新創團隊或許有些陌生,但自2015年成立以來,憑藉著技術本位的實力與內部夥伴並肩合作,成功擄獲了金融、媒體、娛樂甚至是食品等不同產業,令人更好奇 Onramp Lab究竟有何看家本領,又將拿出什麼秘密武器來滿足市場與客戶的需求?
攤開Onramp Lab目前的解決方案版圖,Onramp Lab執行長吳鎮雄分析,目前團隊除了有以提供金融諮詢的搜尋引擎優化FinanceJar外,還有能提供從買廣告、刊登廣告等媒體採購一條龍服務的ThreeSigmaMedia,「但我們在協助企業過程中發現聯繫消費者的最後一哩路出現了斷層,」無論企業投入多少的廣告資源,若無法在黃金時間與消費者接上線,就容易錯過了可能創造產值的機會,甚至在錯誤的時間聯繫、也會影響品牌好感度。
吳鎮雄表示根據Onramp Lab內部的統計,當企業投放廣告找到消費者後,即時(realtime)聯繫與20分鐘後以及隔天聯繫所能創造的成交結果,將相差4倍到10倍之多,且消費者對與品牌的關注度與專注力也隨著時間雪崩式遞減,這讓Onramp Lab團隊試圖去思考,如何能近一步協助手中的企業客戶有效解決此一問題,因此催生出了Onramp Lab第三個解決方案: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
導入ContactLoop,為企業創造營收又省時省力

試想當你去參加一場聯誼獲得到心儀對象的聯繫方式時,你會怎麼做?「聯誼結束到約出來碰面,肯定會醞釀一段時間啊!」吳鎮雄笑著說。
同理,當企業透過廣告投放獲得一份潛在客戶名單,他們究竟是真的對產品有興趣,還是不小心誤按?過去企業只能照著這份名單逐一聯繫,拒絕、碰壁甚至是未果都是常態,但對於企業而言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投入都是成本。如今,企業能透過Onramp Lab團隊打造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透過AI與潛在客戶初步互動,再篩選出更精準的清單進行溝通,讓完成最後一哩交易的路變得更有效率。
吳鎮雄表示,這項服務在美國上線半年多來,就成功為金融產業企業客戶節省至少3成的客服人力,同時靠著更精準的消費者名單,衝出2倍業績成長的表現。「團隊花了大量時間了解客戶的使用場景,」如何與消費者打招呼、應該要準備哪些回應內容、避免開放式的問題不易聚焦等,當消費者被廣告吸引的那一刻起,ContactLoop就能即時的與他們聯繫,透過如同真人般一問一答的簡訊對話流程,篩選出真正含金量高的潛在消費者,協助企業最後能「一竿進洞」。
或許有所不知,由吳鎮雄領軍的Onramp Lab團隊,旗下產品皆是由在台灣的開發團隊一同協助打造,且團隊的平均年齡僅30歲,同時具備著強大的行銷DNA與產業知識背景,甚至對於銷售場景也多有著墨,相較於強調「技術」的聊天機器人,ContactLoop的產品設計上能更佳直覺與人性化,來自台灣的產品也更能解決各個市場的企業痛點。
Onramp Lab產品技術總監竇友志表示,ContactLoop不僅提供一站式服務,探索客戶需求,更隨時調整聊天機器人的參數與訓練其語言辨識模型,確保企業在使過程中能準確掌握消費者需求,更能針對問題進行AB測試、找出最佳的起手式或應答。針對美國市場區域碼眾多的特殊性,ContactLoop也能在後台依據消費者的所在地進行分類,避免用非其所在的區域碼電話聯繫,「就好像你在台北接到陌生區碼的電話也可能拒接是一樣的概念,」竇友志説。

摩拳擦掌台灣市場,瞄準保險、電商產業
如今,ContactLoop這項全新服務在美國已成功打下第一仗,「很期待接下來能帶進台灣市場,」吳鎮雄説。從他的觀察發現,諸如保險、電商、醫美這類型在台灣市場蓬勃發展,卻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與廣告成本進行陌生開發消費者的模式,或是高電價且資訊量大的電商零售,都是ContactLoop AI聊天機器人可以協助轉型的產業。

吳鎮雄認為Onramp Lab團隊能給予企業客戶的不只是ContactLoop而已,從協助企業找出精準消費者名單開始,整合ThreeSigmaMedia、FinanceJar等不同解決方案,以一站式的角色給予企業更完整的服務,他相信Onramp Lab能與企業客戶一同創造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