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莊子坦然無畏的生死觀,和西方的生死觀有什麼不同?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莊子坦然無畏的生死觀,和西方的生死觀有什麼不同?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你問哲學家,真正的哲學家沒有怕死的,像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你何必在意死亡呢?你應該珍惜自己活著的生命。莊子更是如此。他對於死亡,只認為那是一個自然界的變化,就好像有白天就有黑夜,有春天、夏天就有秋天、冬天一樣。

文:傅佩榮

  • Q:莊子對自己的死態度非常的坦然無畏。他說,我從來就是以天地為棺槨,日月為連璧,我還需要什麼陪葬品呢?這樣的生死觀好像和西方的生死觀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的生死觀非常複雜。我首先想到的是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生死觀。蘇格拉底的遭遇非常特別,活到七十歲,被人家誣告,說他對神不敬,腐化雅典青年。雅典青年本來對長輩都很尊敬,但蘇格拉底對他們說,你們要追求真理,不要只是盲目地尊重別人。後來蘇格拉底被冤枉,判了死刑。

被判死刑後,正好碰到雅典有一個慶典,一個月內不能殺人,蘇格拉底也就在監獄住了一個月。這個時候他的學生準備好幫他逃獄,跟監獄的獄卒也說好了,但是他不肯走。他說,法庭依法審判我有罪,我一定要遵守法律。因此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別的親友們,每天都到監獄去探望他,看了之後便痛哭流涕。蘇格拉底說,你們痛哭什麼,又不是你們要走,是我要走啊。

難道蘇格拉底真的不怕死嗎?事實上,他在法庭上已經說了一段話,兩千多年來這一段話在西方還有經典性的價值。他說,死亡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死亡的時候,好像睡覺不作夢,一路睡下去了。平常我們睡覺的時候,能夠不作夢會覺得睡眠品質很好。現在死亡之後,有如完全不作夢,你為什麼生氣呢?你應該很高興,從此可以享受無夢的安眠了。

第二種狀況是,如果死了以後還有靈魂存在的話,那就更好了。為什麼?因為身體是靈魂的監獄,當我活著的時候,擺脫不了身體,死了之後靈魂可以自由翱翔,回到我所嚮往的古人的世界,跟古代聖賢來往、做朋友,那不是更好嗎?他提出這兩點,完全沒有廢話。死亡就是這兩種情況之一。從理性的角度思考死亡,西方到現在也肯定這兩句話。

如果你說,死了之後還有輪迴,還有審判。很抱歉,那是宗教,我們現在不談宗教。在莊子看來,對於死後是不是去哪裡,並不構成問題;人的生命是氣的聚與散,真正到了該走的時候,也不需要有任何情緒。莊子還認為,人生的任何情緒,包括喜怒哀樂,都是一種不必要的干擾,你好好的,為什麼要喜怒哀樂呢?

我們都知道喜、樂一般人比較喜歡,怒、哀一般人會覺得不太好,但是不要忘記,喜、樂同樣耗費能量,有時候還樂極生悲。人類的任何一個表情,任何一種情緒,都要耗費我們的精氣神。莊子希望我們全身保真,保住真正的生命的能量。然後活在世界上跟嬰兒一樣,看起來好像無知,因為在「道」裡面,誰有知識呢?越是有知識的,越是限制在你知識的牢籠與困境裡面。你完全沒有知識的話,就跟小孩子一樣到處跑來跑去,自由看著天上的白雲飄來飄去。

莊子用各種方法來描述那種活在世界上的狀態,就好像風吹過來,一片葉子跟著飄,風停了,它也停下來,根本不需要自己有什麼特定的作為。如果說我要刻意養生,在《老子》第五十章就提到人的死亡是怎麼回事。十個人裡面,有三個壽命到期死了,有三個是不幸發生戰爭被殺死了,有三個是養生養得太好,也死掉了。真正符合標準的,十個裡面最多一個。

莊子和老子對於生死的觀念看起來雖然有一些不同,卻是殊途同歸,讓人們消解對死亡的恐懼,知道死亡並不可怕,也許只是換一個方式存在而已。說道消解對死亡的恐懼,西方還有一個哲學家伊比鳩魯,他被稱作享樂主義者,別人問他說,你們這個學派的人不怕死嗎?他回答得很簡單:我還活著時,並沒有死,何必怕死呢?我死了之後,沒有感覺了,又如何怕死呢?

另外,像孔子,我最羨慕他的就是他提到自己「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我覺得,對死亡可以有兩種態度:第一種是把死亡當作一個結束,第二種是把死亡當作一個目的的完成。像我們看電影,尤其是外國電影,最後都來一個「THE END」,結束。「END」這個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結束,一個是目的。

你這一生有沒有一個目的呢?我習慣把死亡當作一個目的的完成。如果你這一生每一天都在盡責任,像完成某種生命的目標,死亡就是劃上句號——一個圓滿的結束。如果你這一生浪費時間,像孔子罵他的老朋友原壤,因為這個人「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好事,只是這樣活著,到最後活得很老,還不死,孔子說他是傷害了做人的典型。年輕人看到他之後,會覺得,我何必做好事呢?做壞事不是一樣活得很久?這可不得了。

死亡一方面是結束,但一定不要忘記,死亡也代表一個目的的完成。儒家、道家……真正的哲學學派,都會把這個目的當作一個死亡的檢驗。面臨死亡前,請問,你這一生達成了麼目的呢?孝順夠了嗎?做人處事講道義了嗎?對自己作為君子能不能滿意呢?有很多問題你可以問自己,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我們平常對於衰老及死亡的恐懼轉移一個目標,轉移到一個正確的方向。


  • Q:為什麼人人都會怕死呢?一個人除了觀照自身生命時會害怕死亡,身邊的親人、好友去世了以後,他們已經沒有什麼感知了,可是卻把很多的痛苦留給了我們。面對生老病死,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莊子的道在這種時候有什麼幫助?

說到怕死這個問題,有很多專門的研究。西方就認為怕死往往是害怕隨著死亡而來的痛苦,因為死亡跟生病常常連在一起,生病又帶來痛苦,所以很多人怕死。但有些人怕死是因為什麼呢?他這一生積聚的各種名利、權位要放下了,捨不得。

第三種怕死,是因為他害怕自己走了以後,所有人際關係全部瓦解。如果一個人走了,他是你很好的朋友,你經常跟他說「我們、我們」的,到最後這個「們」字不見了,因為他走了。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建立各種深刻的關係,在死亡的時候全部都要放下,關係等於是網絡,每一點都不能少,少一點的話,整個關係網統統要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