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滅之刃》爆紅票房持續超越《神隱少女》,日相菅義偉在國會用「全集中呼吸」答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電影賣座,《鬼滅之刃》也引發日本社會各種現象,包括週邊商品熱賣、萬聖夜角色扮演、模仿風潮、盜版商品猖獗等。
(中央社)日本超人氣漫畫《鬼滅之刃》爆紅,動畫電影上映17天便登上日本第10大賣座電影。首相菅義偉今(2)日在國會也幽默引用《鬼滅之刃》的台詞回答議員:「請讓我使用『全集中呼吸』答詢」。
《日本產經新聞》、《朝日新聞》等媒體報導,菅義偉今天出席眾議院的預算委員會,立憲民主黨眾議員江田憲司與菅義偉是舊識,江田過去曾擔任前首相橋本龍太郎的秘書官,菅義偉1996年首次參加眾議員選舉時,江田曾幫忙菅義偉競選。
江田在質詢時說,他投身政界的契機就是菅義偉,現在兩人是分屬不同政黨的政敵,令他很感慨,從沒想像過會有這樣的一天。
菅義偉答詢時引用《鬼滅之刃》的台詞說,「因為質詢的是江田,請讓我使用『全集中呼吸』答詢」。
菅義偉表示,他也從沒想過兩人會以這樣的立場在國會進行論戰,希望往後能繼續互相競爭帶領日本向前進。

已成日本影史上第10大賣座電影
《鬼滅之刃》改編的動畫電影《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在日本上映17天票房超過157.9億日圓(約新台幣43.7億元),已成日本影史上第10大賣座電影。
除了電影賣座,《鬼滅之刃》也引發日本社會各種現象,包括週邊商品熱賣、萬聖夜角色扮演、模仿風潮、盜版商品猖獗等。

鹿兒島的西本願寺甚至掛上劇中主角之一的「 炎柱」煉獄杏壽郎的名言「老いることも死ぬことも人間という儚い生き物の美しさが。」( 老去或是死亡,都是人類這種短暫生物的美 ),在推特上也成為日本網友的話題。
いつかはすると思ったけど、やりやがった西本願寺。#鬼滅の刃 #煉獄杏寿郎 pic.twitter.com/PZk2we1pXD
— 東雲ののか (@y32ma05jo) October 25, 2020
日本《共同社》報導,發行商東寶與Aniplex今天公布,電影從10月16日上映到11月1日,票房超過157.9億日圓(約新台幣43.7億元),觀眾人數逾1180萬人次。票房超過宮崎駿動畫電影《崖上的波妞》155億日圓票房,以及《阿凡達》的156億日圓。
《鬼滅之刃》電影版上映的首3日票房就達46億日圓,雙雙打破日本平日與週末的票房紀錄;上映10天票房即達107億日圓,改寫《神隱少女》創下的最快突破百億票房紀錄。
如今上映17天成為日本影史上第10賣座電影,外界看好有可能超越《神隱少女》從2001年保持至今的308億日圓日本最高票房紀錄。
根據統計,日本的10大賣座電影,分別是《神隱少女》(票房308億日圓)、《鐵達尼號》(262億日圓)、《冰雪奇緣》(255億日圓)、《你的名字》(250.3億日圓)、《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203億日圓)、《霍爾的移動城堡》(196億日圓)、《魔法公主》(193億日圓)、《大搜查線2:封鎖彩虹橋》(173.5億日圓)、《哈利波特:消失的密室》(173億日圓),以及《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157.9億日圓)。
鬼滅之刃是漫畫家吾峠呼世晴的作品,2016年起在集英社的漫畫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去年改編成電視動畫後爆紅,漫畫實體書與電子版合計賣出超過1億本。今年5月漫畫劇情畫下句點,結束長達4年3個月的連載,這是首次改編成動畫電影。
日本《雅虎新聞》報導,專欄作家河村鳴紘分析在日本票房爆紅的原因,指出電影在上映時期,剛好都沒有其他大作,因此得以佔到多數影廳的位置;內容上則和吉卜力系列的動畫一樣,具有「能讓親子同樂」的特徵。過去很難想像這類動畫作品成為社會現象。但如今科技方便,人手一機的情況下,每個人要是聽過什麼東西,很快就能查到相關資訊,進一步成為粉絲。
《中央社》報導,台灣動畫代理木棉花今天則宣布,電影上映3天,台灣的票房已經破億,打敗《冰雪奇緣2》上映4天票房破億紀錄,有望成為今年最賣座動畫電影。《你的名字》2016年上映首週創下新台幣6400萬元紀錄,上映10天後突破億元票房;迪士尼動畫電影《冰雪奇緣2》去年在台上映後,4天突破億元大關。目前《鬼滅之刃》已經超越這2部片的破億速度。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鬼滅之刃打破冰雪奇緣2紀錄 在台上映3天破億元(中央社)
- 鬼滅之刃爆紅 日相菅義偉:讓我使用「全集中呼吸」答詢(中央社)
- 鬼滅之刃10天票房破百億日圓 改寫神隱少女近20年影史紀錄(中央社)
- 鬼滅之刃擠下阿凡達 上映17天票房名列日本第10(中央社)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士範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