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美版蔡英文」可能落選,台灣「進步力量」為此歡欣鼓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川普拜登與蔡英文韓國瑜的組合,原本就無法比較,但看到部分網紅專家「川普類似蔡英文」論述,好像川普的各項作為若出現在台灣,真能對得起2020年的817萬票,非常令人擔憂。
川普和拜登的對決,一如不久前的蔡英文與韓國瑜,在特質上南轅北轍。雖然台灣和美國的政治環境不同,也不是所有行為都能一比一對照,但若把兩組人馬對比,你會覺得川普和拜登,分別是蔡英文還是韓國瑜?
先不論台灣大選時還不存在的防疫議題,其他政見上,拜登揮著平權和社會福利的旗,推崇綠能產業和跨國貿易平台的建立,川普則是以「恢復往日榮光」為主軸,對前一波民主黨執政下受到傷害的舊型產業和勞工說,選我,你們就可以發大財。
個人特質和溝通模式上,川普以所謂的「庶民語言」把覺得政客皆沆瀣一氣的人變成支持者,在演說中強化族群意識、對極端派放出「只等那信號一響」的訊息,個人色彩大過整個共和黨;拜登日常的表現則更平穩,時常是在幕僚包裝之下照稿念(但可能會念錯),民主黨的價值和他周遭人物(例如賀錦麗與裴洛西)在整體政策中的角色,也超過拜登本人。
若你同意上述的區別,應該也會覺得川普的政策和特質接近韓國瑜,拜登類似蔡英文,事實上,之前有由在台灣的愛爾蘭人成立的迷因粉專「Nihao's It Going? 台味ㄉ外國人」就曾貼出一個「分辨不出川普和韓國瑜誰是誰」的迷因,結果在留言處被一群台灣網友圍剿。
因為他們覺得川普才是蔡英文。
留言裡頭,有些比較理性誠懇的,明白說「雖然川普人不好,但他的國際戰略對台灣有利所以支持」,但也有更多人直接表示拜登一切都很糟糕,反中的偉人川普如同蔡英文,說空話又親中的拜登才是壞蛋韓國瑜。
從這裡就可以看到許多台灣人在長期國民黨式教育下養成的一個壞習慣:看到一個人首先把他分成好或壞。一但被認為是好的就要全好,壞的就是全壞,沒有就事論事的評價,沒有中間地帶。
覺得全世界選民都只考慮「中國因素」,覺得自己不喜歡的人通通是「左膠」
確實,川普與拜登在媒體上呈現出的對中態度具有分歧,川普最近常找中國麻煩,川普一直指控拜登親中。然而「對中政策」並不是美國和美國候選人的一切,只是台灣有許多人因為接受了各路三腳貓網紅專家的「教育」,將他們批評台灣反對黨的模式套用在美國,說拜登的支持者是左膠,拜登政策是左膠政策,延伸到拜登本人,也成為了左膠。
每次聽到這個說法我都覺得好笑,因為這次民主黨激不起支持者投票意願的一大問題,就是他們不夠左,也不夠膠。
和四年前的美國大選一樣,民主黨為了黨內主流派的掌握、利益團體和私人好處,硬把真正的社會福利改革派桑德斯(Bernie Sanders)卡住,選了一個現實利益平方根的吉祥物拜登。光是這一點,就讓許多美國最「膠」的年輕人們,投不下去拜登。
美國沒有左右,只有右和更右。全世界會把拜登稱為左膠的,應該就只有川普和那些帶風向的台灣財經網美之流,而在「沒有左右只有統獨」的台灣,相信那類說法的人便把「政治語言」當成了「政治哲學」。但或許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政府,從來都不希望一般民眾真的搞懂這些事情,以免難治。
號稱公平正義,其實又右又極端的那一群人
話說回來,左膠民主黨支持者確實存在,但那些人的投票動力是討厭川普,和拜登的政策一點關係都沒有。就像是在台灣,許多2020年投票支持蔡英文的人,是因為討厭韓國瑜或害怕韓國瑜當選,而非讚揚蔡英文的一切價值。這就是為什麼,雖然總統選票投給以平權價值、環境永續為政綱的蔡英文,卻會有人說出「人權可能受損,但為了抗中值得犧牲」這樣的話,特別他們講的還是美國的人權。
有不少以公平正義為名出草的人,其實心裡又右又極端,不知道那些當時為了實現公平正義而投蔡英文的選民,看到這些「隊友」會怎麼想,更令人擔心這樣的訴求一旦被眾人習慣,會不會有一天被哪個錯誤的人,套回到台灣身上。

真要一項一項盤點,我覺得川普和蔡英文唯一相近的,就是把「中國議題」在自己的選戰中放大,至於其他政策,蔡英文(至少根據選舉時候的表態)則大多傾向拜登的立場。
這其中最有趣的是,好多在彼時因為這些政策支持蔡英文的台灣人,今天卻把這些類似但發生在美國的政見,批評為左膠政見,然後希望這個「左膠候選人」不要當選。他們不知道覺得蔡英文是不是左膠,還是在他們的網紅網美政治學定義下,只要表面上不親中就不是左膠,不是執政黨的就通通是左膠,然後是左膠的,又通通都親中?
回到最初的題目,或許川普拜登與蔡英文韓國瑜的組合,原本就無法比較,但看到部分網紅專家對兩組人馬對比的論述,以及其信徒四處出征的行為,覺得川普的各項作為若出現在台灣,能對得起2020年的817萬票,實在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事情。
延伸閱讀
- 【關鍵眼中盯】民進黨創造「左膠」新定義,避免閒雜人等插手公共議題
- 台灣選舉只有右派價值的藍綠輪替,而主要的第三勢力都不算是左翼政黨
- 左派、右派的意識形態已不是二分法,追求同質化才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 支持「進步價值」卻希望反同保守的川普當選?從台灣內部的價值選擇衝突談起
核稿編輯:翁世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