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寶特瓶當水壺用,真的會溶出塑化劑和重金屬嗎?

把寶特瓶當水壺用,真的會溶出塑化劑和重金屬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ET製成寶特瓶的過程中並沒有添加塑化劑,因此寶特瓶應該不會有塑化劑檢出的問題。但是在PET的聚合製程中,通常會使用含銻的化合物,作為聚合過程的觸媒催化劑。

議題背景

今(2020)年10月14日,一篇新聞報導〈寶特瓶當水壺用1年……瓶歲女童「皮膚狂流湯」月經提早來〉指出,女童長期將寶特瓶當作水壺使用,導致異位性皮膚炎以及性早熟。

醫生認為這是因為寶特瓶中含有塑化劑和重金屬銻,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溶出水中,而女童長期飲用後,就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甚至性早熟。為釐清寶特瓶中是否含有塑化劑以及重金屬銻,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回應。

一起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陳澄河(南台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教授)
2020年10月16日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為聚酯材料的一種,是由對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PTA)和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經過聚縮合反應而成的產品。PET性能優良,成本低,用途非常廣泛,最初的用途是做為人造纖維、薄膜等。

因PET的硬度與韌性極佳、質量輕且阻氣性佳,1976年可口可樂公司開始將PET應用在碳酸飲料瓶(俗稱寶特瓶),目前全世界已廣泛使用PET當成飲用水、碳酸飲料、果汁、茶、與其他食品的包裝材料,包裝材料已成為PET的第二大用途,僅次於合成纖維。

PET製成寶特瓶的過程中並沒有添加塑化劑,因此寶特瓶應該不會有塑化劑檢出的問題,塑化劑主要是應用在需軟化塑型的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PVC)產品上。但是在PET的聚合製程中,通常會使用含銻的化合物(例如醋酸銻、三氧化二銻)作為聚合過程的觸媒催化劑,這是因銻觸煤價格便宜,且催化效果佳。因此寶特瓶裝填飲料後,經長時間儲存便會慢慢釋出銻。

2006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環境地球化學系教授蕭提克(William Shotyk)研究發現,PET瓶裝水銻含量會隨著儲存時間而增加。不過,飲料若保存在低溫環境中,釋出的銻含量應可控制在安全值內(註),但若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或受熱,PET可能就會釋出較多的銻,大量的銻會引起頭痛、嘔心等症狀。不過PET溶出的銻含量對人體而言相當低,因此很難斷定它對人體會有什麼傷害,目前也沒有因喝瓶裝飲料而中毒的案例。

​​

註釋:衛福部製定的食品容器標準,銻的含量不得超過0.05ppm。檢測方法是在寶特瓶內裝濃度為4%的醋酸當溶媒,並加熱寶特瓶至60℃或95℃(視盛裝食品而定),持續30分鐘後,再檢測溶出的物質。

​​

目前國內生產的寶特瓶大都含有微量的銻,國內生產PET的廠商,也正積極開發非銻觸媒,有幾家廠商已推出非銻觸媒製成的寶特瓶。

最後建議消費者喝完寶特瓶瓶裝飲料後,確實做好回收,寶特瓶回收可製成再生纖維,做成T恤、帽子、手套、毛衫、運動服、夾克、手提袋、地毯等各類製品,台灣廠商在寶特瓶的回收再利用,已有相當不錯的成果。而使用過的寶特瓶在未受熱、過度照光或微波的前提下,因聚酯分子結構沒被破壞,所以應該可以重複使用,但需常常清洗,以免細菌孳生,危害身體健康。

本文經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