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錄:支付代價?泰國的獨裁化如何驅動反建制抗爭

講座紀錄:支付代價?泰國的獨裁化如何驅動反建制抗爭
2020年10月26日,泰國曼谷,52歲的抗爭者Anurak Jeantawanich對抗警察。Photo Credit: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以,我的提問是,為什麼人們抵抗獨裁化的趨勢?」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助理教授Janjira Sombatpoonsiri問道。

第二個事件,展示了政府如何不透過民主機制處理政治動盪,如2014年軍事政變緊隨著反民主運動。Janjira表示,對台灣聽眾來說,軍政府治理國家可能聽起來很奇怪,但泰國發生過非常多次軍事政變,而且每次都會改寫憲法,創造他們所要新的政治秩序,「2014年上台的軍政府幾乎毀壞了90年代以來的民主成就。」

前兩個事件標示著民主崩壞,而第三個事件——2016年軍政府修憲,幾乎確保了他們在政治上的主宰權,即使在選舉過後也是,「自此,泰國進入了威權鞏固時期。」Janjira說,理論上來說,獨裁政權應該可以每一次都更鞏固根基,然而,與獨裁化平行的另一條道路是支持民主的社會運動。

Janjira強調三個民主運動:第一、2006年到2010年反軍政府網絡,由數個主張民主公民團體、學生聯盟組成,此網絡與紅衫軍運動交疊,而後者在2007年成立並在2010年強化行動,運動結合了支持代議政治、反建制的力量,挑戰70年代已降的軍事-王室的霸權,也催生非暴力抗爭策略,直到2010年軍事鎮壓,使這個運動幾乎被連根拔起。

「然而,軍事政變為下一次民主運動鋪好道路。」Janjira說,第二個運動是2014到2018年間,幾由學生團體組成,當時有一群學生發起一邊吃三明治一邊閱讀《1984》,提醒泰國人小說裡描繪的極權政體。「我要強調的是,泰國每一次觸發民主崩潰的意外,都伴隨著抵抗運動。」Janjirag表示,他們可能很小、可能會被鎮壓,但沒有失敗,「每次的反抗運動孕育了下一次的反抗運動,這是我要強調的重點。」

第三是現今泰國人正在進行的抗爭運動,第一次由學生所領導的,因為他們憤怒2020年2月,憲法法庭解散了新政黨未來前進黨(FutureForwardParty),Janjirag表示,從7月中到現在,抗爭有時會因疫情暫停,但抗爭者會仍會再次回到街頭。

「泰國抗爭者跟隨許多其他地區年輕抗爭者的腳步,包括台灣和香港。」Janjira說,泰國抗爭者透過去中心化的結構,由不同團體自發性地合作,非常有創造力且精通科技,用非暴力、幽默和社群媒體,與更廣泛地和民眾溝通以說服他們,訴求民主不一定等同於要破壞公共秩序,「參加抗爭可以富有娛樂性,可以是賦權。」Janjira指出,對於政府壓抑運動的手段,抗爭者也以有效的策略回應,他們會用臉書直播警察逮捕社會運動者的過程,當朋友被捕時,就在警局前用推特動員抗爭者。

2020年1月到10月,泰國全國各省,共有250起抗爭事件。「因為抗爭團體非常多樣化,我們也有很多種運動的面貌,像是有LGBT團體、勞工團體、非政府組織(NGO),不只是學生了。有時我們也有變裝(drag)抗爭,改變一下運動的氣氛。」Janjira說。

「為什麼我們反抗?」Janjira解釋,受到廣泛支持的抗爭運動源於數個政府部門發生系統性的危機,侵蝕了公眾信任,這是為何抗爭者要求全面改革系統。政權有賴於公正的法律,但政府的騷擾,影響法律和執法機關的可信度和信用,泰國抗爭者被起訴一兩條罪名是最輕微的了,「法律公平性被轉移,從法治轉為治法。」Janjira解釋,法律被誤用,鎮壓那些反對派的民眾,嚴酷的法律已經造成人民系統性的壓力,而這必須被抵抗。

作為政治權力平衡機制的水平式責任政治制,像是憲法法庭或選舉委員會,被當作壓制反對黨的武器,作為政權介入操控選舉的手。Janjira指出,泰國選委員遞交對反對黨未來前進黨的起訴書,因為一些愚蠢的選舉規範,憲法法庭接受並起訴,最後命令解散該黨。此外,Janjira說,泰國政府操控媒體、灌輸意識形態,維護王室的合法性(legitimacy),泰國軍政府灌輸學生12條道德守則、身體的規訓,必須對王室表達尊敬與愛,將獨裁文化置入教育體系,「年輕人覺得窒息」,這是為何國、高中生參與運動。

「獨裁政權從王室借來道德權威。」Janjira指出,應該不干涉政治並不應傾向令何一個黨派,但泰國軍政府以王室為名鎮壓異議者,司法體系也武器化,變成維護王室的工具。這些維護了王室主義者和獨裁政權,以及王室政治化,便失去了調節政治衝突的能力,因此泰國獨裁政權維持其合法性,但也為其自身製造危機——公眾對國家組織的不信任,侵蝕組織的可信度,引起廣泛的不滿,街頭運動會不斷地重新復活,「獨裁政權必須民主化。」Janjira說。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