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零距離科學:肥胖就是懶惰和貪吃的結果?

零距離科學:肥胖就是懶惰和貪吃的結果?
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肥胖大多不是出於意志力薄弱,而是由複雜而不能掌控的身體機制所致。

文:吳家亮(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肥」這個形容詞,從小就跟我脫不了關係。雖然我的BMI指標從沒到達世衞肥胖的標準,但我的同學、朋友、家人實在太「mean」,或是希望對我作另類鼓勵,總是以「肥XX」作為我的花名,或是三不五時就對我說:「你肥咗喎!」

我其實已聽到有點麻目,並且因著擁有強大的心靈而對此完全免疫,不會受半點傷害,但這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是讓我對肥胖的科學產生興趣!最新一集的《零距離科學》,就讓我們一同解答一個千年懸案——肥胖就是懶惰和貪吃的結果?

fat_1
肥胖已經成了一個全球化的健康問題。

節食就可以減肥?

相信一些身型較胖的人總聽過別人「苦口婆心」地跟你說:「你食少啲啦!」究竟節食能否帶來減肥的效果?

美國有一個減肥實況電視節目《超級減肥王》,招募一些超級肥胖的參賽者,讓他們以節食配合運動,看看最終誰能成為減肥冠軍。第八季節目的優勝者丹尼,漸進地把每天攝取的熱量減至800卡路里,並進行每週45小時的運動,他的成績出眾,由節目開始的430磅減至最終的191磅,減重55%!

但是,當他回歸工作,縱然仍有做運動並飲食正常,他的體重很快便回升了100磅。醫生為他檢查,赫然發現他新陳代謝的速度在六年後仍沒有回升,每天靜態時消耗的熱量比正常男人少800卡路里!這意味著,如果他飲食正常,便要以運動消耗800卡路里才能維持體重⋯⋯

fat_2
第八季減肥實況電視節目《超級減肥王》的優勝者丹尼,由節目開始的430磅減至最終的191磅,減重55%,相當驚人!

節食確能在短時間內達至減肥的效果,但久而久之,身體會適應這個低熱量的餐單,並在輸出方面作出「配合」,讓人不至一直瘦下去。事實上,研究員跟蹤了14位《超級減肥王》的參賽者,其中13位的體重在幾年後回升至參賽前的水平,甚至變得更重了⋯⋯我們在香港,也經常聽聞在結婚前努力節食減肥的人,在婚後很快便漲回去了。

因此,節食並不是長遠解決肥胖問題的妙方,反而會給予身體錯誤的信號,影響它的調控機制。

做運動就可以減肥?

那節食不行,做運動總可以了吧?科學家特地去到坦桑尼亞,找到一個每天不斷做運動的狩獵採集部落,發現他們完全不胖,並且沒有心血管的毛病。科學家為他們戴上GPS追蹤器並量度他們每天消耗的熱量,得出一個有趣(但令人沮喪?)的發現。

這個部落的男性平均日行14公里,女性日行8公里,是美國人一週才步行的距離。那他們應該比常人消耗更多熱量吧?研究發現,這個部落的男性日均消耗2500卡路里,女性則為1900卡路里,跟坐在桌前靜態工作的美國男女幾乎一樣!

原來我們的身體有一個保護機制,當運動變成日常,它會把整體能量輸出固定在同一個水平。所以,在減肥初期,運動確能增大我們的能量輸出,達致減重的效果,但長久下去,身體的自動調節機制啟動,便化為烏有了。

肥胖的成因

當節食和做運動都不是長治久安之法,那究竟我們要怎麼減肥?或許,我們要先回歸基本步,審視一下肥胖的成因。

fat_3
肥胖的遺傳性相當高,不少與肥胖相關的基因漸漸被科學家發現。

第一,是先天的基因。科學家發現了最少八個基因跟早發的嚴重肥胖很有關係。這些基因大多影響大腦活動,例如是食量、飽腹感、回饋機制等。此外,有些人不幸地有先天基因缺陷,例如一個女孩的脂肪細胞(Adipocytes)不能製造瘦素荷爾蒙(Leptin)。瘦素的缺乏會讓人感到長期飢餓,繼而不斷進食導致體重暴增。

科學家在患有同樣問題的胖胖O.B.老鼠身上試打瘦素,發現牠不再瘋狂進食,體重在幾個星期後回復正常。這療法及後應用在女孩身上,她終於可以擺脫「食極唔飽」的陰霾,體重也逐漸回落了。

fat_4
O.B.老鼠缺少了瘦素,一生都處於飢餓的狀態,狂吃之下比其他老鼠肥胖得多,成為了科學家研究肥胖的重要借鏡。

第二,是腦部的信號。現代人的生活充斥著高熱量、高糖份的食物。這些食物會刺激細胞製造多些多巴胺(Dopamine)。多巴胺會激活腦內的多巴胺受體(Dopamine receptor),讓我們感到歡愉。但是,過多的多巴胺會啟動身體的調節機制,減少多巴胺受體的數量,那我們便要吃多一點高熱量、高糖份的食物才會感到同樣的歡愉。

我們實在沒辦法抗拒大腦的信號,便在這惡性循環中愈吃愈胖了⋯⋯可能大家也聽過或說過類似的話:「我其實不想吃的,但我抵受不住誘惑」,這真的不是藉口!

因此,肥胖大多不是出於意志力薄弱,而是由複雜而不能掌控的身體機制所致。

健康才是王道

當我們的體型難於控制,我們或許應該放棄對纖瘦的追求,把焦點轉移一下,思考如何才能活出健康人生。

日本的相撲手真的很胖,體重達到四五百磅,但他們並沒有因肥胖而出現健康問題。他們每天吸收大約1萬卡路里的熱量,是常人的4至5倍,讓身體不斷累積脂肪。他們每天也進行七、八小時的相撲訓練,以準備比賽。

科學家發現,相撲手的脂肪只是累積在皮下,而一般胖子的脂肪則累積在心、肝、腎、胰臟等重要器官處,繼而帶來一系列相關疾病。原來,我們做運動時,脂肪細胞會分泌一種名為脂聯素(adiponectin)的荷爾蒙,把脂肪分佈在安全的地方儲存。因此,相撲手可說是健康的胖子!

fat_5
相撲手(右圖)的脂肪組織集中在皮下,而一般胖子(左圖)則更多地分布在重要器官處。

健康不在於體型的大小,不在於一時的節食與一時的運動,而在於我們有否建立持之以恆的健康生活習慣。第一,飲食要健康:避免過度進食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讓身體不至陷入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第二,經常作適量運動:這讓脂肪在身體上健康累積,我們也不至於患上肥胖相關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