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從高中生「移除學習歷程檔案」連署,看108課綱之困境

從高中生「移除學習歷程檔案」連署,看108課綱之困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常常在課堂上問同學一個問題:受教育既是我們國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那麼各位同學們,你們認為我們是教育體系當中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呢?

文:林慈媛

前陣子在於國發會架設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移除學習歷程檔案」一案在短短三天就通過五千人的連署門檻,相較於其他的公共議題,可以說迅速脫穎而出。以下為來自教師的幾點觀察與反思。

高中生知道可以曝光聲音與社會對話的媒介

在課堂上隨口一問,幾乎大家都知道這項議題,多半也都按下了附議鍵。但向下追問是否看過提案緣由者,幾乎為少數;換問贊成廢除的同學們想法,幾乎多半以「負擔很重」為理由認為應廢除。

首先,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當然有權利說話,聲音也應該被傾聽,然而相較於網路上的百花齊放,實際的課堂之中,「願意」且「能夠」發言的,或是能夠清楚說明這項政策應該移除原因的,實為少數。

進一步觀察高中階段的校務會議或參與政府會議的兒少代表、學生代表,多半在會議上看起來像是誤闖叢林的小綿羊,或許是迫於面對權力結構之下不敢發聲,或是根本不了解「學生代表」應該扮演的角色,抑或者更多的是在資訊世代下,真實人際互動的疏離導致了無能失語。

感謝全台灣的公民老師(與政府?)推廣該平台,讓公共參與向下扎根,讓社會上突然對於教育政策能有更多的討論,然而不可忽略的,是附議的低門檻(此處的「低」指涉的為認識議題的「品質」,而非數量),卻可能讓許多舊思維或者是迷思,模糊了教育政策的推展方向。

關於新課綱的迷思

1. 學習歷程是「課外」活動嗎?

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提案原由第一點,認為應當廢除的原因是高中課業已經太多太重,實無心力再去做「其他課外活動」。

或許這也是許多家長的擔憂,我的小孩念的是地區型學校,哪有明星學校的那些資源?我平時光是上班賺孩子的教育費用就已經很辛苦了,哪來時間陪孩子去做額外的學習探究?

但所謂「學習歷程」,多半是學生高中階段在「課堂時間」的學習紀錄。

根據108課綱資訊網,學生學習歷程檔案是:

將完整記錄學生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時的學習表現。除了考試成果之外,透過學生學習歷程檔案,能更真實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質、能力發展等,補強考試之外無法呈現的學習成果。藉由定期且長時間的紀錄,更能大大減輕學生在高三時整理備審資料的負擔。

因為現在的課堂除了傳統的學科(例如國英數自社)之外,更有一校一特色的「校本課程」。例如,在偏鄉的學校,雖沒有大城市通俗的文化刺激,但能夠看見與反思的便是與眾不同,甚至可能相較於資源豐沛的城市學校來得更為深遠。

當然,學校要如何產出屬於該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更有待各校有志之士的入坑,也的確會有各校不同的情況。

此外,還有缺乏誘因但依然「激發」老師開啟斜槓人生的「選修課程」,以及開放彈性,讓學生去探索自己興趣的「自主學習」、陪著孩子從做中學的「探究實作」。

這一些過往沒有的課程規劃,讓學生無法以過往應付紙筆測驗的態度去學習,而是必須去思考「我要甚麼?」、「我對甚麼有興趣?」、「我該如何選擇我喜歡的課程」以及「我究竟學了甚麼,要怎麼學」,以及「我對這些事情到底怎麼想的」,也就是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

國中會考模擬演練 發放多功能防疫用餐隔板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比起坐在台下聽講,等到考卷來時完成選項的填鴨式教育,當然辛苦多了(新課綱的學習內容其實較以往減少許多),而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甚麼、有限的時間該如何取捨,而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課題,本就是終其一生都在執行的困難作業。

追根究柢,而該項提案的問題癥結點在:我們的社會「太習慣」以「成績」作為「好壞」以及「分配資源」的標準了(亦可參考近日「文山聯盟」的提案,以及覺得自己三年努力是犧牲白費的崩潰政大在校生)。

所以學生的真實心聲,或許是:

光為了在考試上追求好成績(不論目的是為了讓父母師長開心、還是為了可以在社會上尋找到更好的工作),我們真的已經很累了,不要讓我們做甚麼紀錄,那些過程相對來說沒那麼重要,因為考高分可以讓我更快得贏過別人、更有效率的獲得讚賞、獲得更好的資源。

但真實的現象,是那些最會考試的人,往往在過程中迷失自己,更不一定真的快樂,而多少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服膺了社會的價值觀,可能終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的潛能、更無法發揮自己的專長來創造更好的成就。

2. 課綱是為了培育菁英學生、課綱只適用在程度好、資源多的學生上?

首先,菁英設計出來的東西等於只能適用菁英學生嗎?

其實,若只從制定者的學經歷,評價為「精英設計課綱只適用為精英」論述,理由顯然不夠充分。(舉例來說史丹佛設計學院所設計出來的「embrace」,就是為了解決資源不足地區的早產兒問題)

從這邊我們要探究的問題是:到底甚麼叫「菁英」?

若以資本主義的邏輯定義布爾喬亞式的上流菁英,或許政府應該從調漲學雜費來幫教師加薪做起,但顯然新課綱中沒有搭配這個配套。

若是以學科成績作為菁英的標準,新課綱應當排滿更多考試,或者提高指定科目考試的入學名額比重。

但顯然,不管是課程綱要的設計、或是課程種類的增加,政策方向都是讓學生與教師擁有更多的「彈性」,讓學生「去實作、去思辨、去看見自己生活週遭的環境故事」。

如果我們以「具有學習動機」、「自主性高」作為菁英學生的標準,那麼我們或許要檢討的不只是學校教育,應該從家庭教育與資訊多元快速所造成的社會變遷一併檢討,到底是甚麼,扼殺了學生對於「未知」的好奇心?

x1d4vtavuwphpaxcpxg12143vrsefg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的社會要甚麼?

學習雖非易事,但應該是主動且快樂的。

在我們單純的理想世界中,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甚麼?如果不是培育出能夠因應未來社會生活的「人」,那要「教育」做甚麼?

我常常在課堂上問同學一個問題,受教育既是我們國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那麼各位同學們,你們認為我們是教育體系當中的「受益者」還是「受害者」呢?

沒有例外的,大家都異口同聲喊著:

「我們是教育體制的受害者!」

「我們是新課綱的白老鼠!」

向下推展,詢問哪裡不好以及為甚麼不好。答案多半也是獲得「學了一堆不知道有甚麼用的課程?」、「上課時間填得很滿、很辛苦!」、「新課綱一切都很迷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