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業務銷售術:不會輕易消費,但值得長期經營的「聽覺型」客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聽覺型」的客戶值得長期經營(甚至長期抗戰)的原因,是因為相對於其他類型的顧客來說,他們不會輕易消費,所以口袋通常相對較深。
上次我們介紹了如何成交「視覺型」的客戶,不知道各位對於成交「視覺型」客戶都已經駕輕就熟,並且荷包滿滿了嗎?今天這一講,我們要來聊聊「聽覺型」的客戶。
與前作相同,我們一樣要先把銷售分成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建立親和」,第二個步驟則是「加速成交」。「建立親和」其重要性在於,不論你的商品再好,服務再優,客戶永遠只會跟讓他覺得舒服自在與信任的人買東西。換言之,就算客戶還沒有非常喜歡你,但至少不能對你的人、你的言詞與談吐、乃至於你的肢體語言產生排斥,所以請務必要注意銷售時的一言一行。
如果你已經忘記了如何建立親合感,歡迎先複習一下我的前作,藉以了解一下眼前這位客戶當下的「感官優位」,就可以知道我們該如何先讓對方跟你相處時,能夠感到愉快為先。
接下來,第二個步驟則是「加速成交」。這裏同樣有觀察眼球移動的環節,請看下圖:

我們要問出一些,跟你即將銷售的產品相關的關鍵問題句,比如:
您的這個包包滿漂亮的,可以請問一下在哪買的嗎?
您印象中最新一次買保單是多久以前?
您有偏好想看什麼款式的車嗎?
您都偏好習慣到哪邊買保養品?
(不限於這幾個問題,但是關鍵句務必要圍繞著「你即將要賣給對方的這個東西」為主軸。)
接著,在我們「問出問句」,直到對方「回答問題之前的這段區間」,就是我們的「觀察對方眼球移動時間」。我們今天要來講述,如果對方的眼球往「聽覺區」望去,就表示對方用「聽覺為感官優位」來購買這項產品,我們要如何成交他/她呢?
先幫大家打一下預防針,讓大家先有一點心理準備。一般來說「聽覺型」的客戶,將會是各種類型的客戶中,功課做得最足夠、最固執、也最難被銷售人員的話語直接影響的一群人。
題外話,我喜歡在授課的時候,講述心智運作的「底層邏輯」,以期能一通百通,扎馬扎功。銷售話術當然重要,但若只有銷售話術,就像是經典武打片《醉拳》裡洪拳大師蘇乞兒說的:「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回到主題,「聽覺型」的客戶值得長期經營(甚至長期抗戰)的原因,是因為相對於其他類型的顧客來說,他們不會輕易消費,所以口袋通常相對較深。以下是他們購物時的「底層邏輯」:
- 經常會因為猶豫而延後下單時間
大多數「聽覺型」客戶購物勢必會思慮再三,貨比N家,很怕買貴,哪怕只是多幾塊錢。不能夠忍受比價次數太少而讓自己買貴了,所以常在廠商或品牌祭出優惠時考慮出手。甚至有少部分「非常聽覺」的消費者會覺得,任何損失都可能會讓他們對於自己的決策感到失望與恐懼,甚至會到達天崩地裂的程度。
就算你祭出「空前絕後優惠」,他們大多不會相信這次的空前絕後是真的。一定還會有比「空前絕後…還更加空前絕後的優惠」。根據我授課的實際經驗,有同學說曾想買一件羊絨毛衣來保暖,從前年入秋就開始比較相近價位的各牌毛衣。一路比價,寒冬過了大半,終於等到下殺優惠。決定要買了才赫然發現尺寸跟顏色幾已售罄,選擇甚少。
接著春天,發現天氣漸漸變熱,買毛衣CP值實在太低,決計下個冬天再買毛衣。隔年冬天,相同戲碼重演。(BGM : 無間道主題曲)不管寒流侵襲了幾次,除非確定老闆這次真的要跳樓且遺書已絕筆,不然還是不會買。(寫到此處,我心中甚至不禁好奇…這麼耐寒的人買毛衣幹嘛呀?)
您會好奇想問,難道不是每一個消費者都會比價嗎?當然會比較,但是「成交或購買的速度」,也跟對方的「身體感受敏銳程度」有關係。
以毛衣為例「極度聽覺」的人經常「身體感受敏銳程度」較弱,堅持或等待的時間就會比較長,不易因嚴寒而加速決策。對他們來說,降溫還是打不過降價的。但「身體感敏銳程度」略強一些的人,可能遇到寒流來,就會把價錢快點比一比,決定先投降下單了。

- 購物時略帶矛盾的內在狀態
為何會矛盾與糾結?
他們心中的潛台詞是「如果你最好,那第二是誰?什麼?你說不出來?你一定在騙我。」他們確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賣東西的人都有所隱瞞」、「產品只有相對較好,沒有絕對最好」。但是,又企圖在詢價的過程找出「最完美的選項與最誠實無欺的業務員」。
這種精明而矛盾的心智狀態,致使他們不會輕信業務員的話,同時也常讓自己備感壓力。以上,向各位報告完了「聽覺型」客戶的心智狀態,接下來講到成交方法,就相對簡單得多了。(為迎合「聽覺型」朋友,我寫的是相對。)
提出「相對較好」的方案&八卦媒體式比較表
請您列出比較表,貴公司的同業有誰、您所銷售的主力產品競品有哪些。在介紹的時候,務必要先說同業優點、再提同業美中不足的地方。最後提到自己的優點、與美中不足的地方,「相對」其他同業,敝司的CP值較佳。
另外,不要把你產品的好處講太滿、要多花一些時間告訴對方,就算壞也壞不到哪去。他們不求購買你的產品之後就能讓公司突飛猛進或大發利市、但求穩定就好,還有不要吃虧,不要吃虧,不要吃虧。若不知道比較表怎麼做,除了來報名我的課程以外,也歡迎您可以先參考各類八卦媒體中出現的女明星新歡與舊愛比較表,就會有靈感。
懇請他不要急著買
如果有今天下訂的特殊優惠、或者特特殊優惠期限、特殊贈品等等,務必即刻告知客戶,這絕對是你的加分項目。
客戶如未明確表示要下單,且與你眼神接觸不時迴避、身體重心並無前傾,建議你在講完比較表之後,鼓勵對方務必多多比較。待確定真的需要、確定真的划算、確定真的本公司產品比較好再來購買。
各位會好奇,這樣難道不是把業績往外推嗎?事實上,這樣的客戶就算叫他不用再去比較了,通常他們也還是一定要在各處平台或商家比較細項與優惠。與其在諸多理性元素上殺得你死我活,倒不如讓對方覺得你的「相對客觀」不讓他們感到壓力。與其過度銷售「性價比」,倒不如銷售更加稀缺的資源 —「信任感」。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