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庫平均淤積量約30% 歷年清淤已達1座鯉魚潭水庫容量

台灣水庫平均淤積量約30% 歷年清淤已達1座鯉魚潭水庫容量
Photo Credit: Peellden @Flickr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部分主要水庫如石門水庫、曾文水庫、南化水庫淤積率高達3成多,而霧社水庫儘管主要功能為發電,但淤積率也高達68.5%,令人憂心。

新聞整理 / 黃昱嘉

部分水庫淤積嚴重,恐影響使用壽命,政府加緊清淤腳步。目前臺灣地區水庫平均淤積量約29.5%,歷年政府部門均持續辦理清淤工作,經統計莫拉克颱風前清淤量5,381萬立方公尺,莫拉克颱風後迄今清淤7,005萬立方公尺,總計已1億2,386萬立方公尺,約一座鯉魚潭水庫容量。

但是清淤數量仍遠不及淤積數量,其原因為台灣地區地形陡峭,地質較為破碎,地震頻繁,且近年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造成降雨集中,造成水庫淤積加劇,另水庫地點多屬偏遠山區,受限交通因素,全面清淤有其困難。

中央社報導,部分主要水庫如石門水庫、曾文水庫、南化水庫淤積率高達3成多,而霧社水庫儘管主要功能為發電,但淤積率也高達68.5%,令人憂心,且台灣水庫平均淤積量約29.5%,再不加緊清淤,恐水庫庫容量日漸遞減,縮減水庫使用壽命,到時候即使有水,恐怕也無處可貯。

水利署近年來已有具體作法,依據淤積嚴重程度及供水重要性,優先推動石門、曾文及南化等水庫整體防淤策略。由水庫集水區上游進行保育工作,使山坡可以穩定,減少土砂流入水庫;已進入水庫的土砂,除以傳統機械浚挖載運外,在接近大壩蓄水區域,以動力抽泥暫放下游河道,再利用颱風時期洪水攜帶至下游,可大量清淤外亦有還砂於河的功效。

而對原有水庫設施改造專屬排砂功能,如石門水庫原電廠隧道改建排砂隧道(電廠防淤隧道),於102年度蘇力及潭美颱風期間開啟排砂達101萬噸;另外新建排砂隧道,於颱風時期以自然洪水力量,順利帶出泥砂最有效,而上述三座水庫都已經興建推動中。

水利署近期一方面忙抗旱,一方面也加速清淤,並把原定287萬立方公尺清淤量,大幅提升7成,達483萬立方公尺,希望能延長水庫使用年限。

清淤量驚人 清出1座鯉魚潭水庫容量(中央社)
水利署衝刺全台各水庫清淤作業 石門、曾文及南化等水庫優先推動防淤(YamNews)
台清淤量驚人 清出1座鯉魚潭水庫容量(大紀元)

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應該」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

Photo Credit: Peellden @Flickr CC BY SA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