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如何讓習近平按下武統暫停鍵,是台灣社會最急迫的需要

如何讓習近平按下武統暫停鍵,是台灣社會最急迫的需要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習近平顯然做好了面對風險的準備,其中既包括中美關係停滯甚至倒退的風險,也包括一旦戰事爆發所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作為其武統對象的台灣,如果不願接受戰火,就該想辦法讓習近平把武統方案再次放進抽屜裏。

文:泉野

劍拔弩張的台海情勢,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已隱隱感到形勢不妙的2300萬台灣人民,正面對被武統的風險。

促成台海緊張的因素每一天都在增長,其中以中美兩國博弈不斷惡化為主,也有蔡英文和民進黨的政治投機,當然也有國民黨無能的原因。目前來看,看不懂中共和習近平的美國是在玩火,民進黨在蔡英文的帶領下已經回歸「台獨黨」的本性,國民黨儼然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左顧右盼中喪失了定義兩岸關係的能力,甚至正淪為民進黨的附庸,而集權力、實力和自信於一身的習近平已經將武力完成兩岸統一的選項擺在了檯面上。

美國和民進黨如果繼續碰觸中共的底線,這位曾言不願看著台灣問題一代一代拖下去的政治強人或將不惜啟動武統,以避免形勢急轉直下,讓兩岸人民付出更大的代價。

再如何不願,這也是台灣今天面對的現實。不同於1990年代兩岸間對於終極解決長期分裂的主張安排,既有中共追求的和平統一,台灣官方的《國統綱領》,還有民進黨的台獨,再到如邦聯制等倡議,五花八門。如今,台獨之路在陳水扁執政末期已經喊出預言:「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環顧美、日以及台灣的邦交國,皆沒有為台獨發聲與背書的可能,甚至於連美國在升級與台灣實質關係,打壓並刺激中國中國的同時,還透過特定官員不忘提及「一個中國」,拒絕做出協防承諾,只是要求台灣必須增強自身的防衛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中國的國力也已然不是崛起一詞足以形容,而是成了實實在在的世界兩強之一,除了直接引起美國對北京的猜忌,也在兩岸的現實層面,專斷地築起統一的勢瀾。這樣的格局變化攤在台灣面前,台灣內部朝野,若不是自溺於「美」式童話般陶醉,那就是鄉愿地望著兩岸還能繼續維持現狀的餘暉,真正能夠為未來台海止戰的力量,到頭來只能是台灣社會的集體意識。

當台獨於現實面無望,又兩岸現狀業隨中國中國勢起、他國無立場甚至不願干預下,所謂的動態維持,實際上是向北京傾斜,這意味著兩岸終局已倒向了統一,開給台灣的選項僅在於步驟手段:武統抑或是和統的差別。就算萬般不願,後者的選擇權目前至少還在台灣人手裏,如何讓中國按下武統暫停鍵而非武統啟動鍵,才是台灣朝野社會亟需的共識和應該努力的方向——尤其這一次的台海危機,不同於兩岸自政治分立以來的任何一次危機,如本刊本期封面文章分析,它更緊迫、更直接、更具體。

RTX875A4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在毛澤東時代,面對蔣介石喊著「反攻中國」,毛澤東喚著「解放台灣」,但在因韓戰而錯失了時間窗口,美國將第七艦隊開到台灣海峽後,中共後來並無意透過武力解放台灣。即便是1958年爆發八二三炮戰,也是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毛澤東並不預備透過炮戰奪取金門,而是要展現一種政治姿態,表達對「美帝國主義」的蔑視。此戰略選擇一方面是彼時的中國早因連年抗戰和國共內戰滿目瘡痍,民生凋敝,禁不起繼續損耗;另一方面美國當時的態度也多有曖昧之處,雖然台灣業已成為美國圍堵共產主義的重要環節,美國也持續對蔣介石提供軍援,但美國基於聯中制蘇的戰略,並無意在「一個中國」問題上直接挑戰中共。

到了鄧小平時代,不願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政治意志更加堅定,鄧小平作為務實的中共第二代領導核心,更加直接地將中共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和紅線亮出來。

1979年鄧小平主動提議以談判終止兩岸對抗局面,以「和平統一」的新政策替代毛澤東時代的「解放台灣」。鄧小平也說明了做出如此轉變的考量:其一是全中國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四個現代化建設;其二是中美關係走向有意義的正常化。雷根(Ronald Reagan)於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後,鄧小平再次對台灣展開和平攻勢,拋出更詳細的統一方案,承諾如果台灣接受統一,將成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台灣可以保持原有的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和其他國家的非政府關係,甚至可以保有自己的軍隊,台灣的領導人可在中國中央政府擔任職務。

這樣的和平統一政策,也延續到了江澤民和胡錦濤時代。1990年前後蘇東劇變,美國在戰略層面已經不需要拉攏中國中國共同對抗蘇聯,加上天安門事件的發生,讓美國在對中國中國實施武器禁運的同時加強了對台灣的軍售,但美國當時明顯留了一手,並未將台灣納入協防體系,而中美關係在磕磕絆絆中前進,雖然總有爭吵發生,但總體上溝通合作仍是雙邊關係主軸。

1996年台海爆發飛彈危機,彼時解放軍分別向台灣外海發射飛彈、舉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美國則緊急調動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台海。這是冷戰結束後,美中台距離戰爭最近的一次。但究其動機,主要係因李登輝1995年高調訪問美國,始現台獨化作為與強化台灣人政治認同傾向,中共為了阻止李登輝在1996年首次的總統大選獲得連任,遂以軍事演習作為恫嚇。但當時的中共最高領導人也並未打算真的對台動武。

RTXFZ35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再到習近平時代,以和平談判解決台灣問題,也是他2012年上台後第一個五年任期的政策主軸。2015年的「馬習會」,作為兩岸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正是希冀以談判漸次解決台灣問題。2017年底的中共十九大,面對蔡英文「交卷」後當時中國已經浮現的武統聲浪,習近平仍然提出要「堅持和平統一」,2019年初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講話中,習近平提出了「兩制台灣方案」,但達成方案的設想路徑仍是「和平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