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哈維爾《無權力者的力量》,思考極權社會保存人性、道德、自我的可能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想叩問的是,無權力者能否改變命運,成為真正的有權力者?無權力者有沒有爭取應有權力的決心?
文:慕雲
捷克總統及異見作家哈維爾的《無權力者的力量》近期一再被閱讀和討論,期望可以回應極權主義臨近的壓迫現況。比如羅永生主講的「活在真實中」和好青年荼毒室主講的「活在真相」,都令我獲益良多。通過哈維爾的著作和論者的反思,我了解到極權主義的操作、禍害,從而思考極權社會下保存人性、道德、自我的可能性。
儘管把某某主義政府跟極權劃上等號可以方便人們掌握現實政治,然而極權本身並非等於特定政府的政治路線。畢竟任何政府,任何意識形態都有走向極權的可能,只是某些社會政治制度相對能夠保障人權、自由與平等。極權的本性在於深刻而持久地破壞社會,瓦解價值和信心體系,造成人性、道德的崩潰。
在極權之始,政權依靠的是鎮壓機器營造的恐懼、無力。但隨著人們習得無力感(learned helplessness),極權社會發展成型,鎮壓機器的角色就越來越輕,政權的管制成本也越來越低。冷漠取代了恐懼,成為極權的維生素。人們不再在乎極權的荒謬,懶得嘲笑或批判,甚至不再在乎自己的意見,只希望過好政權編排的生活。通過服膺極權社會的儀式,例如張貼政權的宣傳海報,從而磨滅個人主體性。
極權政府不求民眾認識或真誠地相信它的意識形態、政策措施,因為連幹部自身都不會相信這些空泛、荒謬的言辭。極權儀式的用意在於改造人們的思考與感知習慣,使人們懶於思考,就像無意識、自動導航一樣地習慣順從極權的儀式,成為極權制度的一部分。也因此極權政體的支持者總是善變、趨炎附勢,習慣性地附庸看似有利的一方。他們怠於思考,喪失自我,缺乏人生意志。冷漠與思考的慵懶甚至比恐懼或犬儒擁有更大破壞力,因為恐懼會促使我們尋求突破口,冷漠卻叫人甘心放棄一切,包括自我與價值觀。
極權政體底下,總是充斥著空泛的口號與指標,而非實際的計劃和手段,其目的旨在改變人們對權力的看法。權力是高深莫測、朝三暮四,非常人可以駕馭。權力也是骯髒而俗氣的,只有少數久經訓練的官僚才可掌控,一般人不應觸碰,以免玷污自身。

如同空泛的口號與指標一樣,極權也扭轉法律,將法律由客觀的金科玉律變為虛妄的意識形態。哈維爾寫到,法律不但欺騙檢控人員的良知,也蒙騙了大眾、旁觀者、甚至歷史本身。因為法律自身已失去依據和可信性,由自立、自主變成任由極權政體詮釋的空文。檢控和司法者都埋沒自我,成為極權機器的一部分。不了解或拒絕了解極權黑手的旁觀者,仍然盲信著法律自身擁有合法、合理性,對惡法受害者、抵抗者的苦難視若無睹。而當盲目的旁觀者成為大多數,針對抵抗者的抹黑變成主流觀點,將來的人便無從質疑惡法,繼而蒙騙了歷史。
哈維爾描述極權的手段讓我們了解到極權的部署,以至極權對倫理道德的徹底敗壞,好讓來者可以提防與反思極權的侵擾。那麼,要如何抵抗極權、捍衛自我?哈維爾提出要「活在真實中」,將抵抗融入生活,將生活融入價值觀。活在真實中就是革命,沉靜而深遠的革命。
要活在真實中,就要抵制極權的謊言,拒絕參與虛假的儀式。活在真實中也是重拾自我,不再附庸極權,勇於也勤於思考,從而重建主體性。換句話說,活在真實中便是「活得像個人」。儘管聽起來似是陳腔濫調,活在真實中的深義在於改革極權底下人們的價值觀,重新發展存在意義和人生價值。極權之下仍然真誠地活著的人,也就是抵抗者,並非一種職業,不是甚麼民意代表或政治活動家,而是「人」本身。也因此不一定需要實現某些外來指標,也不一定能得到報酬,而是作為自我的道德要求,於生活各方面上致力實踐真誠,對個人生命負責。
極權之下,人人都是體制的一部分,而要避免淪為極權幫兇,就得守住生活的底線,謹守個人專業。比如教會的專業是當神的事工,而非侍奉政權;醫護人員的專業是救難扶危,不管受傷者有何背景,都應盡力救治和保障私隱;做學術研究的專業就是準確理解資料、證據,而非曲解病毒來源,也不是穿鑿附會地吹奏某某思想如何幫補民生,或捏造事實,將政權的施政失敗與經濟困境推卻在異議者上。

可想而知,要在極權底下做抵抗者、真誠的人,必然受到極大阻礙。極權會用盡一切方法打壓和抹黑抵抗者,羅織損害社會安全、蠻橫暴徒的罪名,邊緣化甚至驅逐抵抗者,誓要滅絕異議者。有知者都明白,危害社會安全只是極權機器的又一個謊言,抵抗者的真正罪名在於試圖破壞極權體制的遊戲規則及遊戲本身,揭露出極權的把戲,以真相粉碎它錯漏百出的謊言。
但即使抵抗者、真誠者的壓力很重、犧牲很大,甚至未必能親眼見證抵抗的成果,有些事情是值得為之受苦受難的。抵抗者的強大在於能夠實現自己,活得像個人,其實踐價值觀本身已展現出行動的意志和目的。而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社會、同坐一條船上,假如我們不站起來為別人的自由效力,也就是放棄了自己的自由。
哈維爾著述令我最感動的地方是,作為抵抗者的我們實踐的是「以自由為前提的犧牲」,而「犧牲不是追求某物而付出高昂代價,而是克服意義危機,戰勝虛無的方式」。犧牲不是無意義的,也不由旁人來定奪價值,是我們自身戰勝無力感、克服存在危機的方式。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