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的童話》導讀:這些大作家們已為我們示範,童話創作其實大有可為

《大文豪的童話》導讀:這些大作家們已為我們示範,童話創作其實大有可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寫的是童話,自然必須恪遵若干童話的規則。但「法豈為我輩而設」?規行矩步豈不讓大作家也落了俗套。他們才是真正的文學立法者,文類的解放者,不斷在拓展和界定既有的疆域與意涵。

文:杜明城(美國南加州大學博士,現任教於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導讀】大廚與小鮮:西方童話觀止(摘錄)

西方童話與東方筆記小說

當代文化史學家達恩頓(Robert Darnton, 1939-)的《貓大屠殺》(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al History, 1984)主要在探討十八世紀的法國社會史,首篇〈農夫說故事:鵝媽媽的意義〉也是從口語傳統的立場敘說貝洛童話所呈現的時代風貌。從人口學的資料,我們得以了解,在生存維艱的時代,江湖險惡,惡棍橫行,因此具有街頭智慧,以詐騙爭取生存空間不再是道德上的負數,惡毒與機靈實為一體的兩面。

法國童話不說教,而是活生生的展現世道的危險與無情。精神分析可能會以「口腔欲望」來解釋童話中層出不窮的食人習俗(carnivalism),但如果知道貝洛時期的法國人平均一年只能吃上兩次肉,就能理解何以願望滿足往往是以食物的型態出現。十八世紀的法國人有百分之四十五活不過十歲,女性死亡率極高,繼母的數量也大為攀升,生命不外是無止境的苦勞,這也成為童話反覆出現的主題。

西方童話擺明了是一種想像的幻奇文學(fantastic literature)的形式,但達恩頓把童話當作現實的投射,在他筆下,童話背後隱含的是非常殘酷的社會現實。在這層意義下,童話根本就是苦難文學的一種變體,表達的是苦中作樂的無奈,或許我們可以用奇幻寫實(fantastic realism)一詞來涵蓋這類民間童話。

附帶一提,或許我們也可以把若干筆記小說大家的作品視為一種童話形式,譬如段成式(803-863)的《酉陽雜俎》、蒲松齡(1640-1715)的《聊齋誌異》、袁枚(1716-1797)的《子不語》、紀昀(1724-1805)的《閱微草堂筆記》或者是尹慶蘭(嘉慶年間作家,生卒年不詳)的《螢窗異草》。他們的作品大都是承襲「道聽塗說」的古小說風格,「雜俎」頗有天南地北、無所不談的氣勢,題材至為廣泛,其中的〈葉限〉篇被視為所有灰姑娘故事的原型。

《聊齋誌異》並不專寫鬼狐,「誌異」當然就是要記載奇聞軼事。但以異史氏自稱的蒲松齡顯然有更高遠的意圖,以小說的形式書寫野史,而與司馬遷的正史相呼應。故事結尾來一段「異史氏曰」,相當於貝洛《鵝媽媽故事集》的道德教訓(moral),只是貝洛總是流露調侃的詼諧語氣,頗有沙龍文化眉來眼去的風尚。而蒲松齡師法司馬遷,因事論理而不流於教條。《螢窗異草》的書名予人一種鬼氣森森的印象,作者尹慶蘭師法蒲松齡,而自稱外史氏。

袁枚的《子不語》擺明了要講的是怪力亂神,他比較詩人氣質,作品富於諧趣。紀昀則表現學問家的風範,《閱微草堂筆記》的規模宏大,作者敘說故事之餘也兼論玄理,「閱微」不外乎意在以小見大。這些作家的作品並非憑空杜撰,雖未進行田野工作,卻是經過採集而來。蒲松齡是有客自遠方來,奉茶請告他鄉逸事,而紀昀則往往以「如是我聞」開篇。

相對於西方童話中角色隱姓埋名、時地不詳,這類「中國童話」卻務必具體明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徵其信。前者是奇幻寫實,後者則是寫實的奇幻(realistic fantasy)。文人筆記小說與貝洛的《鵝媽媽故事集》或是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故事集》頗多相通之處,兩者都具有民俗的性質,但都由作家加工做料。筆記小說反映的是民間信仰與意識型態,西方童話對於民間故事諸多模仿,投射或者折射了時代的社會現實。

童話別有洞天,暗藏魚龍

我們目前為止的討論都集中在所謂「經典童話」的範疇,它是民間故事的採錄、重述、改寫與模仿,但這不是本書的主題。回到我深感好奇的部分,既然童話是那麼引人入勝的文類,難道一流的作家不會一時技癢,想在這上頭顯顯藝術家身手?或者以這種文學形式作為傳達思想的手段?他們會玩出什麼花樣呢?在風格上的表現是否與其主要作品並行不悖?境界最高的政治家「治大國如烹小鮮」,而大廚所調製出來的小菜與點心豈非也必能膾炙人口?

我更感興趣的是「純」創作型的童話。好奇並沒有引起我的深究,直到邂逅了齊普斯主編的Spell of Enchantment: The Wondrous Fairy Tales of Western Culture(1991)才驚喜過望,後來又「循線」找到了露芮(Alison Lurie, 1926-)主編的The Oxford Book of Modern Fairy Tales(1994),讓我起心動念,編纂、輯譯一部西方大家的作品分享讀者,好讓大家知道原來童話別有洞天。

齊普斯堪稱當代最重要的童話史學者,著述等身,是格林童話的權威。露芮則是普立茲小說獎得主,康乃爾大學的文學教授。有這兩位當代極負盛名的學者撐腰,我大可不愁童話界定的問題,且以此兩部專書為基點,再延伸網羅幾篇我特別青睞的作品。我的原則是不採用巴西爾、貝洛、格林兄弟和安徒生這些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的、「道地的」童話作家。納入王爾德主要是基於自己的偏愛,但排除眾所皆知的那幾則。葉慈的《愛爾蘭童話》和卡爾維諾的《義大利童話》雖然也出自民間,類似格林兄弟的德國童話,但單看這兩位二十世紀絕頂的詩人與小說家如何為他們的民族文學動手腳,就已夠令人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