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青:說到底現在會缺工,是我們台灣人自作孽的結果

林立青:說到底現在會缺工,是我們台灣人自作孽的結果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現在缺什麼缺到靠北,所以錢超多超好賺,大家快點去做」,任何人寫出這種報導,只要是做工的看到這種新聞,不管是幹什麼的立刻就會翻白眼罵下去。因為現實世界中,專業技術工只要達到一定水平以後,不會特別強調哪一種特別好賺,那種超好賺的日薪也並非常態。

文:林立青

這兩天還是有各種缺工新聞出現,然後有些記者朋友們開始恐慌,說「我真的聽到營造建設的老闆它們喊說缺工啊」、「到底為什麼缺工寫出來寫不管寫多少錢都被罵」、「為什麼我們聽師傅們的話寫說年輕人不來整個留言都會炎上」。

我決定來談一下缺工的狀況和真實的情況。

在討論缺工以前,有一件觀念要先告訴每一位對這議題有興趣的人。這關係到媒體的困境,我會建議記者朋友們買一本《營建物價》,也可以上網去買電子版,至少你不會被罵太慘。雖然那通常是發包單價而非工人實際拿到的,但買營建物價以後你會發現其實就算是公共工程的調查指標天書,也是所有工的待遇差不了太多,有專業都會有一定水準。

說特定某種工缺工缺到薪水有多高,多半都是以偏概全的記憶點,或者是突發的少數狀況,而非真實狀況。

通常你買一本《營建物價》以後再買一份當地報紙,大概心裡就會有底了。

真實工地現場,我們不會特別去強調「現在缺什麼缺到靠北,所以錢超多超好賺,大家快點去做」,任何人寫出這種報導,只要是做工的看到這種新聞,不管是幹什麼的立刻就會翻白眼罵下去。因為現實世界中,專業技術工只要達到一定水平以後,不會特別強調哪一種特別好賺,那種超好賺的日薪也並非常態。

真實的工作現場,其實要從低技術工談起,慢慢談到高級技術工,或者擁有自己工廠店面品牌工具設備及大量人脈的包商。這之間之中是有極大差異的,大概就等於康是美的工讀生和台大醫學院的院長等級之差,你也可以想成補習班印講義的工讀生和中央研究院院士。

你沒有看錯,工人之間的工作能力以及水準薪資收入差異,就是康是美工讀生和台大醫學院院長的差別,或者是大學系辦印講義的工讀生和中央研究院院長差別。我們台灣人不覺得同屬醫療產業的康是美工讀生,和台大醫學院院長是同樣的等級,自然你也不應該把進工地第一天幫忙資源回收的臨時工,和國寶級木作雕刻匠師藝師一樣看待。

同樣的,你既然知道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程度,不是隨便找一個臨時工讀生可以替代,又怎麼會認為優秀的師傅技術專業,可以隨便找移工來取代呢?

同樣都是搬水泥好了,那種專業開車送水泥,搬一包水泥收10元,一天隨便搬500包以上的水泥搬運師傅,和一天只有1100元的臨時工,你覺得效率和工資會一樣嗎?

當然你也可以替換成各種職業的極端差距來套用在工地上面,例如把偏鄉的里幹事和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相提並論,如果你覺得看到這裡覺得奇怪,那你就會開始知道為什麼會缺工了:這個國家從頭到尾,都不尊重勞動技術者的專業。

說到底,現在會缺工,是我們台灣人自作孽的結果。

我們用最低價標來壓低勞工待遇薪資,導致人力斷層,可預見的未來我們會將重大工程交給外國人去做。這沒什麼不好,徹底砍掉重練我覺得可能才是台灣之福。

因為以前就是這樣的,未來也應該這樣,我們讓外國人來教我們如何好好蓋房子。

專業的養成要從職業的文化和社會的尊重開始講起,而台灣這點做得更爛。台灣從義務教育開始,就會聽到老師說不好好讀書可以去做工,現實中更生人出獄以後不能去學校、法院、行政部門、公家機關應聘,但這些人可以來到工地現場工作。

所以這差別極大,你沒有認真談工地的專業養成,就會發現根本沒人聽,而我們的文化一直以來也沒有認真對待這點。沒有人認真討論過這些社會上求職弱勢者到工地可以做什麼。

事實上,這些人一開始只能從事政府部門所謂的「雜工」,或者說「粗工」「臨時工」,這種工作是工地的入門工作,也是程度差距最大,流動率最高,最沒有保障的工作。在很多很多年前,所謂的粗工指的是專業的體力工,但後來逐漸成為只要是體力工就好,現在的粗工已經逐漸變成了「沒有地方去才去做的工作」,多半從事搬運清潔拆除的入門工作,而專業的搬運清潔拆除則另外有專門的人在做。

這也是一大誤區,從我踏入工地的這10多年來,粗工的薪資待遇不但沒有提升,甚至還在降低。我在中部的一個朋友就常用總統計年來說台灣粗工的待遇:李登輝時代粗工一天1700,陳水扁時代粗工一天1500,馬英九時代粗工一天1300,蔡英文時代粗工一天1100。

為什麼?因為不被重視,因為所有人都可以去做,粗工承接了大量的失業人口及老殘窮弱,甚至連麥當勞、便利商店都不要的也帶來充數。

粗工的待遇沒有提升,另一個原因是在工地現場,這些臨時派遣人力必須面對最多競爭,凡失業的、跑路的、躲債只能領現金的,人格信用破產必須另找工作的或者白牌移工,都會從粗工開始做起。這些人沒得選擇又必須工作,所以他們會被人力仲介抽成,加上政府開放公共工程使用移工,也造成大量的移工開始拉低粗工收入。

我這一代年輕人說的22K定錨,放在粗工這個職業上,就是移工一天平均薪資不到700元。所以離開台北以後,有些地方請粗工就是800元,好一點的台北約略是1300,但便當涼水自己付,安全帽與鞋手套也是自己準備。

那有沒有好的粗工?當然有,但是多半會有幾條路,第一是被優秀的包商或者師傅們「打包」,直接帶走去「賺實在的」,免去人力仲介抽成;第二是專精於搬運拆除清潔這些技能,而直接變成技術工或包商;第三是直接跳過人力仲介,直接被建設公司或者是營造公司聘為「長工」來尋求保障。在有信任關係的基礎下,有些粗工的收入可以來到2000元,端看有沒有被抽成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