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喪葬制度流變:從巨大化古墳,到無葬社會與寺院消滅

日本喪葬制度流變:從巨大化古墳,到無葬社會與寺院消滅
山形縣千手院的寺院墓地|Photo Credit: 李長潔攝影、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古墳神祕的巨大化,固然令人著迷,但有人問我,那一般庶民的死亡要怎麼處理?後來墓地、靈園的來由為何?這些死亡的喪葬制度,必定也是與整個日本社會變遷過程有著緊密的關係。

筆者喜好遊歷日本墳地,尤其是日本近畿地區大量分佈的巨型陵墓,從西元三世紀中旬到六世紀末,出現的規模宏偉古墳,是日本歷史的一個重要時代。考古學家將其當成該時代的分界,以巨大墳墓為名,稱為「古墳時代」。延續著彌生時期「前方後圓」的墳墓形式,古墳時代的墳墓更誇張地將規模推向極致,以2019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百舌鳥古墳群」中的仁德天皇陵為例,長約486公尺,與秦皇陵、古夫金字塔並稱為世界三大陵寢,現場親見時,相當震撼驚人。

巨大化墳墓的時代

宏偉的古墳是權力的象徵,代表著日本土木技術的前進與封建制度的完成。不過,規模巨大的古墳在飛鳥時代嘎然而止。《日本書紀》記載,大化革新的「薄葬令」(646),限制了臣子與庶民的陵墓建造,只有真正的王族可以築造大規模的墳墓,此律法的頒定說明了以「大王」為集權中心的大和政權正式開始,日本的國家形式即奠定於此刻。而後佛教思想的傳入,尤其是火葬的習慣,讓王公貴族的墓體顯著地縮小,改變了時代的死亡風景。

古墳神祕的巨大化,固然令人著迷,但有人問我,那一般庶民的死亡要怎麼處理?後來墓地、靈園的來由為何?這些死亡的喪葬制度,必定也是與整個日本社會變遷過程有著緊密的關係。

2020-11-12-021705023
Photo Credit: 李長潔攝影、提供
超級巨大的應神天皇陵

上流階層與庶民階層的安葬差異

在平安時代,一般庶民死亡後的屍體通常是被棄置在特定的地方,像是嵐山的化野、東山的鳥部野、船岡山附近的紫野,任其風化(五十川伸矢,1981)。但就算在《源氏物語》這本重要的平安時代文學作品裡,卻也未見到任何與墓地與葬儀相關的描述。而後,從平安時代後期到鎌倉時代,在淨土宗、浄土真宗、禪宗、日蓮宗等新式佛教的世俗化推動下,佛教葬儀觀念傳播散佈至整個日本社會,墓地相繼被建造起來,武士階級等較有社會地位的人們,皆可以造墓,也初次出現五輪塔形式的供養建物(齋藤彦松,1981)。

2020-11-12-025124625
Photo Credit: 李長潔攝影、提供
法然上人墓所為五輪塔形式
2020-11-12-025536117
Photo Credit: 李長潔攝影、提供
嵐山的化野念佛寺

寺院墓地的興起

今天我們在日本時常見到的墓地與靈園形式,則是在江戶時期才開始的事了。18世紀的江戶城,也就是現在的東京,已然是世界第一大都市,人口超過百萬(章蓓蕾,2020)。江戶幕府為了禁止基督教在本土的發展,便以現有的佛教寺院基礎,建立「檀家制度」,由寺院來管理各地區村落的戶籍,深入常民的生死之事,就此產生了寺院與墳墓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江戶時代的檀家制度,是日本第一次全面的系統化死亡治理。當人們的生命週期與寺廟綁在一起,就開始有了在寺院裡附設墓地的需求(圭室文雄,2009)。例如日本三大墓地,金澤市的前田藩墓地、萩市毛利藩墓地、對馬市的萬松院,在這些空間中,都可以理解到地方家族祖先崇拜與寺院治理形成的「依賴的祭祀關係」,同時也是一種監視,這也是往後日本密布眾多佛教寺院的原因之一。

2020-11-12-021739592
Photo Credit: 李長潔攝影、提供
日本三大靈場高野山中的墓地

公園型靈園的出現

因為檀家制度,我們時常可以見到日本寺院總是附設墓地。但是,明治時代後,隨著人口的增長與流動,墓地逐漸不敷使用。更因明治維新對檀家制度的廢棄,在法律的層面上,人們與寺院正式斷開依賴關係。這個時候,靈園出現了。

明治時期,廢佛毀釋,神式葬儀的轉向,出現了新墓地的需求。明治7年(1874),美濃國郡上藩藩主青山家下屋敷,開設了公營靈園青山墓地,這是日本初次公設墓地(此経啓助,2005)。昭和10年(1935),第一座名為「靈園」的東京都立「八柱靈園」登場。八柱靈園推翻了過去墓地的陰森印象,用大片的草坪,幾何圖形式的規劃,將靈園打造成如公園一般的葬儀空間,並帶起一陣如西方「田園墓地」(rural cemetery)般的模仿風潮。今天東京三大靈園,谷中靈園、青山靈園、雜司谷靈園,都是可以悠哉散步、踏察歷史故事的好地方。

2020-11-12-021550329
Photo Credit: 李長潔攝影、提供
東京三大靈園的雜司谷靈園

無葬社會與寺院消滅

隨著日本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大量、方便的人口移動,使檀家制度加速勢微,血緣與土地的關係斷裂,促使「地域共同體解體」。加上近年的少子化、不婚化之人口現象,日本高齡社會已然成形。在許多情況下,人們不願意,或者,沒有能力執行完整的葬禮,進而選擇更簡便的死亡處理。宗教研究者鵜飼秀德(2016)認為,面對著高齡社會的情境,日本已經進入「無葬社會」(無葬社会),江戶時代所建立起的寺院與居民關係即將瓦解,許多寺院最終將會面臨消滅的危機。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快速蔓延全球,截至11月12日止,日本疫情曲線再度攀升,目前共有11.2萬確診病例,死亡人數為1842人。有鑑於新冠肺炎可能長期影響社會運作,日本開始推行「與新冠病毒共存」(withコロナ)的生活運動,將也可能會改變喪葬的概念與辦法。從目前的「一日葬墓」的服務來看,簡化葬禮與埋葬方式,可能會加快無葬社會來臨的速度。

從古代巨大的前方後圓古墳,到後疫情時代無葬之葬,死亡反映著社會結構與環境的變遷,產生出有著劇烈變容的喪葬、墓制文化。踏查這些令人感到恐怖害怕的場所,除了一些觀光旅行的趣味外,更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與理解一個社會變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江戶歷史研究會,章蓓蕾譯(2020)。《江戶人的生活超入門》。健行文化。
  2. 齋藤彦松(1981)。五輪塔成因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0(1),381-384。
  3. 五十川伸矢(1981)。平安京・中世京都の葬地と墓制。《京都大学構内遺跡調査研究年報》,53-62。
  4. 圭室文雄(2009)。檀家制度の成立と展開。《明治大学教養論集》,(447),27-54。
  5. 此経啓助(2005)。明治時代の文化政策と宗教政策-公営墓地の誕生をめぐって。《日本大学芸術学部紀要》,(41),43-60。
  6. 鵜飼秀徳(2016)。《無葬社会》。日経BP。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