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失業率暴增、無薪假放整年,我還應該去英國求職或留學嗎?

失業率暴增、無薪假放整年,我還應該去英國求職或留學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場疫情,催生了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無薪假,英國職場也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如果你計畫要到英國闖蕩,除了健康方面的風險管,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更該納入人生規畫考量,才是學習與疫情共存的智慧。

受疫情影響,英國目前正在進行所謂的「第二波全國封城」,意味著所有的非民生必需品商店包括餐廳、酒吧、服飾店等在內都不能營業,一直要到12月2日,如果疫情趨緩,才有可能重新恢復營業。

因為封城影響經濟層面甚鉅,英國政府在11月5日宣布,從今年4月開始的無薪假制度(Furlough Scheme,又稱Coronavirus Job Retention Scheme),延長到明年3月底,也就是說,英國政府為了保障大多數人不會因為疫情而失業,大刀闊斧地將這「勞工放假、政府發薪」的政策實施一整年。

話雖如此,英國政府如此「慷慨」的使用納税人的錢拯救失業率,真的能讓英國人保住工作嗎?無薪假制度對英國勞動市場又造成哪些影響?有心在近期出發去英國讀書或就業的台灣人,又該如何面對和因應呢?

疫情催生英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無薪假

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造成2009年台灣有多逹近24萬人被迫放無薪假,一度成為台灣員工心中永遠的痛,今年雖然因為新冠疫情,台灣實施無薪假的企業數創下新高,但實施期間大多未超過3個月,實施方式也多為每月休五到八日。然而,英國從今年3月23日起進行第一次全國封城,直到6月中才慢慢解禁,這段期間只有像醫護人員、郵差等必要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才能出門工作,其他產業如果可以在家工作就work from home,不然就只好被迫放無薪假,對比台灣,英國無薪假是紮紮實實的「完全停工」。

有些產業雖然可以在家工作,但因為受到疫情影響,業務量大減,雇主只好幫部分員工申請無薪假,由英國政府支付這些員工80%的薪水,上限是2500英鎊,以減輕雇主的經濟壓力,而不至於走上裁員一途,讓更多員工能保住飯碗,而且為了搶救因為疫情與封城造成的失業率,英國政府連自雇者(self-employee)也包含在補助的範圍內,目的就是要讓人民不管是受雇或是自雇,都能生存下去。

原本這場搶救失業大作戰的期限是到今年的10月31日,但由於英國邁入秋冬後疫情不降反升,政府不得不宣布從11月5日開始實行第二次的全國封城,於是無薪假的補助政策也跟著延長,直到明年3月底為止。

估計目前英國還在放無薪假的人多逹250萬人,佔英國整體勞動力的7.6%,堪稱英國史上最多人同時一起放無薪假的記錄。

RTX7LLEY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Furlough後的英國職場,出現結構性改變

介紹完Furlough Scheme在英國的發展與實行細節,讀者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初次聽到這個政策時被英國政府的「大手筆」震驚到,畢竟什麽事都不需要做,只要每天關在家裡,就能領政府發放的80%薪水,這種事乍聽之下真的會讓人覺得是種好康。

但事實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無薪假雖然救了很多人,還是有很多人因此失業,畢竟英國政府雖然承諾幫老闆們發薪水,但員工的退休金和健康保險等社會福利的支出,還是必須由雇主買單,即使金額不高,但對已經毫無收入、還必須支付辦公室房租等固定開銷的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許多雇主,因此早在無薪假原本截止日期的10月31日前,就先資遣了一批員工。

根據統計,今年7月到9月間,全英國被解雇的人數高達31萬4000人,創下英國自2009年來的新高,而英國目前的失業率也攀升到4.8%,是自從2016年以來的最高數據,而就業率也持續下降,目前掉到75.3%,所以事實證明 ,英國政府花納稅人的錢砸了400多億英鎊挽救英國的就業市場,成效還是有限。

現實生活中,英國大部分的產業多少都有受到影響,從知名企業包括機械工程業的勞斯萊斯裁員9000人、百貨零售業的Debenhams裁員2500人、損失慘重的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裁員更超過一萬人,到中小企業——譬如我所服務的整合行銷顧問公司,也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員工,當中不乏在我們公司服務超過20年的資深員工,令人感觸良多。

有些公司雖然不裁員,但要大家共體時艱,所以集體減薪10%,比較有良心的公司則是只降高層管理階級的薪水。總之,我身邊聽到的案例九成都是一片哀嚎,尤其是在大企業工作、以往總是光鮮亮麗的人,在這波裁員潮中成了最顯眼的目標,誰叫他們薪水高、資歷深,在需要裁員時最容易出現在第一波名單裡。

RTX7UDKC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不過,這也間接催生了一股中年創業潮,許多在大企業工作多年的資深員工,因為疫情不得不離開耕耘多年的舞台,他們慿藉著多年來在專業領域累積的經驗與人脈創業,有人成為相關領域的顧問,有人則是利用這個機會去「追夢」,將培養多年的興趣打造成事業,譬如之前英國媒體就曾報道一位在某大零售品牌服務多年的王牌業務員,被解雇後成立了自己的漫畫店,開創了事業的第二春。

疫情後的英國經濟發展與職場挑戰

英國現在經濟跌倒谷底,失業率又攀升,更別提每天兩萬多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怖數字了!

雖然美國藥廠Pfizer在11月9日宣布已成功研發出防疫能力高達90%的疫苗,並且已進入第三階段的人體試驗,英國政府隨後也證實,如果該疫苗通過安全性檢測,英國有望在今年12月起開始針對高風險族群施打疫苗,並在明年逐步普及到全民,但即使疫情能在明年受到控制,經濟發展也不見得能馬上恢復到疫情以前的榮景。

這個時候如果你剛好有計劃來英國讀書或工作,是否應該延遲或放棄呢?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衡量的尺,我謹以在英國定居、工作近十年的觀察,提供以下建議:

第一,疫情後英國勞動市場必定呈現供過於求的趨勢,如果想在競爭激烈的職場順利找到工作,請鎖定因為疫情而受惠的行業,譬如生產防疫必需品的清潔用品業、因為英國政府推出新版印花稅率而生意興隆的房仲業、因為在家工作爆紅的線上通訊科技業,以及封城期間,大家被迫關在家裡不得外出,進而需求量大增的幾個像:線上購物、Fintech、外送服務、園藝用品、DIY產品、保養品、線上學習課程、健康管理等產業。

第二,有心來英國就學,並且希望在畢業後留在英國工作,請考慮「後疫情時代」有潛力的學科,譬如公共衛生相關、病毒學、藥學、醫學、災難管理、線上行銷、傳播通訊科技等。

RTX3BKNC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學習和疫情一起共存,指的不僅是健康方面的風險管理,也包括將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納入人生規劃的考量,如果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讀者計劃著來英國闖蕩,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一點幫助。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