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象」展覽:勾畫一個「無事可做」的地方,如何演變為全球知名旅遊勝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期,因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關閉及大規模更新,掀起一陣懷古熱潮。
文:慕雲
近期,因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關閉及大規模更新,掀起一陣懷古熱潮。不少人擔心香港故事會被篡改成Xianggang故事,也有人反思某國族主義的洗腦工程早就開始了。香港故事的展覽後感已有不少人書寫、整理,在此不贅。恰巧近日有機會到中文大學文物館參觀同樣關於舊時香港的「香港印象」展覽,借此介紹一下。
「香港印象」展覽以旅遊為主題,勾畫香港由「沒有甚麼可以做」的地方演變為著名旅遊勝地的過程。不過,這些作品的創造者卻不是匆匆路過的遊人,而是曾經駐守香港的軍人,或南下移居香港的知識分子,甚至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對香港的深厚感情。展覽透過風景畫作、照片及遊記等,建構不同時期、空間的香港論述 — — 由英治時期華洋混雜、兼具淳樸傳統與現代化的「東方之珠」,到南來逃難的文化精英發掘鄉郊美景,讓今人可以重新思考和感嘆香港之美。儘管舊日景色經已逝去,經過我們的重新注目,就讓往昔風光又活過來。
展覽分為香港、九龍、新界三個部分。說明文字提到旅遊文學中多刻畫港島現代與商業化的一面,九龍因著宋王臺、寨城等歷史遺跡,則展現歷史與古樸的一面。這跟我對香港、九龍的印象可說是截然不同,個人反而覺得港島區較有歷史感,九龍區則較有市井味。「香港印象」之所以是印象,是因為每個人對老香港都有各自的解讀。然而通過這些畫作、照片,可以讓我們連接舊時生活記憶,發掘我城的不同面貌——混雜而多元化,正是香港其中一個最寶貴的特色。
展覽的起點擺設了一系列《香江八景》的畫作,並展示了一本寫於1938年的《香港指南》。當中列出了香江十景,包括:香江燈火(維多利亞港兩岸燈火)、小港夜月(香港仔的漁家風味)、海國浮沉(淺水灣風光)等等。當中有延續至今的繁華,也有經已失傳的質樸景色。我自己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卻從未以此角度整理我城的美景,既感到新奇,也反思起保存及記憶我城風光的重要性。
香港固然有中西合璧的美譽,而展覽畫家的畫技也兼具華洋美態,別出心裁。「香港印象」就展出了一些用水墨入畫,題上詩詞,配以西式光影、色彩及透視技法,充分展現出香港獨特之處。例如下圖《東方明珠圖》,畫作的細緻與宏大令人驚艷,依山而建的時髦建築饒有趣味,叫人著迷。
無暇親身前往文物館觀看展覽的朋友,也可「網上卧遊舊香港」,欣賞部分親身展覽的相片和風情畫。以下羅列一些個人感受較深的畫面:1950年代的香港中環,看起來跟英美城市沒有兩樣,無論建築風格還是人們的西裝打扮,都相當西化。同時,卻有人力車在大道上奔走。

洋行、政府機關林立的繁華市中心,背後卻是翠綠清秀的山頭。飽經移山填海、高樓矗立的今天看來,更覺可貴與唏噓。

摩登非常的中環的另一邊廂,是農家揹著重擔赤腳行走的粉嶺。一個城市,兩種風光,就像譜寫著雙城記。

畫家筆下的九龍塘,沐浴在夕陽餘暉中,雲朵好像軟綿綿的糖果,色調歡快,又有種柔和的安寧。

展覽將《青衣》畫作搭配《交通方便,有農村風味的青衣島》一文,文章描述青衣有著活潑奔走的家畜與清靜安寧的水田,令人心情暢快,想要住上幾天。昔日人們對交通運輸、時間與空間的觀感跟我們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青衣算是比較偏僻不便的地區,對舊時人們卻是交通方便,可以感受到農家樂趣的地方。然而相同的是,我們同樣嚮往平靜與療癒的空間。

展覽資訊
- 期間:2020年9月7日至2020年11月29日
-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