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海參崴建城160週年:匯聚六國百年情仇,昔日的東方統治者未來何去何從?

海參崴建城160週年:匯聚六國百年情仇,昔日的東方統治者未來何去何從?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天中國、日本、韓國各國商港及城市的人口及經濟規模早已倍數超越海參崴,而俄羅斯的遠東區和海參崴卻是經濟落後與人口衰退,昔日的東方統治者未來何去何從,這是個克林姆林宮所面臨的歷史難題。

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 / Vladivostok),中文又譯為海參崴,在俄語的意思是「統治東方」(владеть Востоком)。

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帝國在對馬海峽擊潰俄羅斯帝國海軍艦隊後,此臨太平洋的港口遂成為俄羅斯帝國向東擴張的終點站。今(2020)年是符拉迪沃斯托克建城160年紀念,這個中國人稱為海參崴的城市,她的歷史發展訴說著俄、中、日、朝鮮、韓國、美國數百年的情仇。

清朝時期日本海經濟圈

1860年,清朝與俄羅斯帝國簽署《北京條約》,正式將烏蘇里江以東的國境切割給帝俄,位於日本海的海參崴成為俄羅斯帝國進入太平洋的東方第一大港。1860年至1880年後期,俄羅斯帝國便以無償的耕地及免稅政策鼓勵東向移民。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後,大幅減少了歐洲到東亞的航運時間。俄羅斯西部可從烏克蘭的奧德薩港(Odessa)經黑海至地中海,與通過蘇伊士運河到達印度洋,再進入太平洋到達俄羅斯東部的海參崴,這條新航線使得海參崴的商業價值及移民大為增加。

加上1880年代後期黑龍江的淘金熱潮,吸引了大量的工人湧入俄羅斯遠東地區,與淘金的相關行業在海參崴也開始蓬勃發展。

俄羅斯帝國於20世紀初興建西伯利亞大鐵路,這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最重要基礎建設,當時也帶動了人口及商業的大幅增加。

在歷史上,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日俄戰爭前,海參崴是滿洲、朝鮮半島、日本環繞的日本海經濟圈的第一大港,處處充滿各國人種:歐洲人、華人、朝鮮人、日本人,同時也是鐵路工人、淘金者、間諜、水手、外交使者與國際商社一起發大財的城市。

海參崴的米里翁卡中國城(1860-1938)

清末,清朝政府迫於俄羅斯帝國節節進逼的壓力,也開放漢人進入東北移民開發,大量的移民由山東和河北「闖關東」進入東北。根據人口統計,中國黑龍江省的人口由1887年的40萬人,至1895年增加到150萬人。此時正值帝俄對西伯利亞及海參崴大力建設時期,在日俄戰爭(1905年)前後,西伯利亞鐵路及基礎建設的興建需要大量的中國勞工,中國勞工由東北進入海參崴及鄰近地區,成為海參崴居民組成的重要族群。

而海參崴城內臨黃金角(golden horn)灣的米里翁卡區(Millionka),便是當時華人聚集的中國城。直至1910年,俄羅斯帝國開始限制雇用外國勞工並限制外國人租用土地,使得中國勞工人口移入被暫時壓制。

在海參崴的中國勞工由1910年六萬餘人,降至1914不足四萬人,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的中國工人再度由東北徵調至歐洲戰區,執行後勤及建築工事,此時在海參崴中國人口再度增加。

根據《中國人在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歷史篇章》一書,中國人由1870年至1938年的70年間,是海參崴的主要勞工來源(約佔40%),同時也有在當地經營非常成功的中國企業主,由此可看出中國勞工與商人成為海參崴城市發展的力量。

RTX6TW4J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蘇聯時期海參崴的發展

俄羅斯革命期間,海參崴原為白軍統治區,內戰期間日軍及美軍皆曾進駐,最終紅軍於1922正式得到勝利,海參崴地區回歸蘇聯的統治。在蘇聯共產黨當政後,孫中山的南方政府對英美支持北洋政府感到失望,1923年決定與蘇聯結盟進行國共合。

由此時至滿洲國成立的1932年期間,海參崴成為與共產黨結盟的中國國民黨高階領導,前往莫斯科途中必經城市。此外,蘇聯共產黨也於海參崴成立專門教育華人的華人列寧學校,對當地華人進行黨員招募及訓練。

日本帝國於1931年發動918事變後,於次(1932)年扶持滿洲國成立,這使得東北正式成為日本帝國的實力範圍,在此時期,日俄在東亞處於敵對競爭的狀態,日本當時派遣許多華人及朝鮮人在海參崴從事間諜工作,蘇聯也派遣了許多成長於俄羅斯的華人對日從事間諜活動。

1937年蔣介石與史達林(Joseph Stalin)捐棄前嫌,簽署《中俄互不侵犯條約》,俄國協助蔣介石政府抗日戰爭。但同時史達林藉著1936-1938大清洗(Great Purge)運動對地主、異議份子及少數族裔進行迫害,史達林政權在海參崴進行對華人居民進行強制驅逐,俄羅斯人長久以來對華人對排斥也在此政策顯示無遺。在史達林對華人及朝鮮人驅逐政策下,米里翁卡的中國城一夕間煙消雲散,從此不見蹤影。

蘇聯封閉城市(1958-1991)

海參崴於蘇聯時代為太平洋艦隊(Pacific Fleet)的總部,於1958年開始正式對外人進入嚴格管制,成為封閉城市(closed city)之一。蘇聯封閉城市多是軍事基地或核子試驗基地,因此對外封閉,原則不允許外人自由進入。由此可見,海參崴在蘇聯時期是以軍事功能為主的城市,對外聯絡頗為神秘。

這段時間的城市活動非常低調,除了一些文化及研究機構的設立外,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美蘇限武高峰會(arms control summit)在此召開。

在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穿針引線下,美國總統福特(Gerald RudolphFord)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布里茲涅夫(Leonid Brezhnev)於1974年11月23-24日在海參崴進行高峰會談,此次會談奠定了1979年第二次限武協議(Strategic Arms Limitation Talks II)的基礎。會談結果之外,美國總統在機場離別時,將身上穿的狼皮大衣贈與給布里茲涅夫,此美談不但代表了美蘇領袖的友誼突破,也確實證明海參崴冬天冷洌的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