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出兵韓戰70周年(三):「抗美援朝」讓百姓水深火熱,卻鞏固了共產黨紅色江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從事後大飢荒的影響來看,這場戰爭給中國人帶來的死亡數目可能還超過了對日抗戰。不過站在中國共產黨的角度來看,韓戰不只確保了中共政權的延續,還提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地位。
討論完了南北韓如何看待中共出兵韓戰的歷史後,我們接下來才要進入本系列的主題,那就是中共自己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的得與失。過去毛澤東時代,中共與北韓有著比「同志加兄弟」還要緊密的關係,「抗美援朝」戰爭被形容成中華民族與朝鮮民族共同反擊「美帝國主義」的自衛反擊戰爭。在「一個朝鮮」的原則下,南韓「李承晚傀儡政權」的角度絲毫不在北京的考量範圍之內。
然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還有北京與漢城在1992年實現所謂的「關係正常化」,「一個朝鮮」原則不再為中共所堅持。同時與南北韓保持外交關係的中共,必須要想方設法建立一套雙方還有自己都能接受的「朝鮮戰爭」史觀。不過要達成這點又談何容易?共軍終究還是在朝鮮半島上曾經大打出手,還一度揮師南下攻佔漢城,讓大韓民國顏面盡失。
在彭德懷與聶榮臻等中共元老,回憶起當年發兵南下進攻南韓時都承認是一場錯誤的情況下,中共也只能減少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宣傳。一方面是顧慮到與南韓的關係,二方面還要考量到得罪不起的美國老大哥。所以中國有相當長的時間,是沒有拍攝「抗美援朝」相關影視作品的。尤其是在胡錦濤、溫家寶領導中共的年代,北京需要小布希政府的支持來遏止台獨。
只是這種自我壓抑的政策,卻已經越來越難以為中國年輕世代民族主義者所接受,因為南韓出現偶像團體BTS防彈少年團肯定美韓聯軍的情況就罷了,沒想到「同志加兄弟」的北韓也刻意忽視中共志願軍的功勞,甚至多次發生志願軍公墓遭到破壞的情況。南北韓的不領情,讓中國愛國青年們認為中共該大聲喊出屬於自己的「朝鮮戰爭」觀點,沒有必要過度顧慮南北韓和美國的感受。
那麼純粹站在中共自身的角度,所謂「抗美援朝」戰爭到底帶來了什麼好處?什麼壞處?一個為兩岸多數人所認同的論述指出,如果不是因為金日成發動韓戰的話,中國人民解放軍早已一鼓作氣拿下台灣,所以參加韓戰對中共最大的壞處就是失去兩岸統一的機會。然而金日成是在1950年6月25日南侵,美國則在兩天後派出第7艦隊巡視台灣海峽,可此刻中共還尚未派兵參加韓戰。
換言之,無論中共有沒有在1950年10月19日渡過鴨綠江,都不影響中共沒有辦法在50年代「解放台灣」的事實。從古寧頭戰役的經驗來看,只要蘇聯不向中共提供兩棲登陸支援,就算沒有第7艦隊現身台灣海峽,中共都沒有辦法征服自由中國。所以談論「抗美援朝」給中共帶來的好處和壞處,首先我們要超越現有的台灣視角,才能做出精確的洞悉與判斷。

損兵折將的志願軍
首先是根據中共方面的數據,志願軍在朝鮮半島作戰的死亡人數為18萬到19萬不等,這從小規模區域戰爭的角度來看是個不小的數據。雖然還有其他史料顯示,中共的死亡人數不會只有20萬不到的數字,甚至50萬到100萬之間的可能性都有。在對岸檔案高度不透明的情況下,我們已經無從判斷究竟是誰的資訊比較準確了。
然而20萬也好、50萬或者100萬也罷,對於剛剛把中華民國趕到台灣,準備展開建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都是很大的損失。更何況當時中國內部的秩序還不穩定,國境之南的雲南反共救國軍又在中央情報局的裝備下蠢蠢欲動,難免對中共造成了兵力分散的影響。比如原本在四川掃蕩國軍殘餘勢力的第60軍第180師,就是中共派往朝鮮半島參戰的其中一支主力部隊。
雖然有許多人認為,中共派往朝鮮半島參戰的部隊是以前國軍為主,所以犧牲越多人對中共鞏固政權而言更為有利。甚至還有人指出,把叛變或者投降的國軍送到朝鮮半島去給美軍消滅,是利用敵人的砲火來替中共消滅這些不穩定的「舊勢力」,稱不上所謂損兵折將。到底中共有沒有把前國軍送到朝鮮半島當砲灰的想法,其實很難用有或者沒有來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
畢竟八路軍與新四軍在抗戰勝利之際僅有120萬正規軍,但是到了1949年卻已經增加到了整整500萬人的數量,此刻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多數是由內戰戰場上俘虜,或者隨長官「起義」投效而來的所謂「解放戰士」所組成。而中共73%的野戰部隊,都有派往朝鮮半島與聯合國軍作戰的經驗,所以被俘虜的22,000名志願軍戰俘中,有9,549人為前國軍是十分正常的。
所以中國學者楊奎松和台灣學者沈幸儀都認為,中共出兵朝鮮半島的主要動機還是打贏勝仗,並不是要利用聯合國軍消滅前國軍。儘管從筆者訪談韓戰反共義士楊樹芝老先生的經驗來看,確實有不少回歸平民之身的前國軍被中共以強迫或者誘騙手段派往朝鮮參戰,所以藉韓戰之機消滅「反動份子」的說法也不是完全空穴來風。
不過像楊樹芝這類堅決反共的前國軍,多數是打散編入解放軍的正規部隊裡面,所以稱不上是有成建制消滅前國軍的計劃。倒是有三支內戰期間「陣前起義」的國軍地方部隊,即由滇軍第60軍改編的第50軍,還有晉綏軍第111軍、獨立第7師改編的第36軍、第37軍。這三支過去常遭受中央軍排擠的前國軍,不只作戰經驗充足,對新政權也有頑強的向心力,他們的折損對中共而言絕非好事。

被蘇聯逼迫償還債務
中共派兵參加韓戰,除了確保東北邊防安全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回應史達林的要求。然而中共自知依靠擄獲自日軍、滿洲國軍、和平建國軍還有國軍的武器並不足以對抗掌握物質優勢的美國,所以要求蘇聯提供軍事裝備。於是包括PPSh41衝鋒鎗、37mm防空砲、T-34戰車、喀秋莎火箭還有MiG-15戰鬥機等先進武器都被移交給了解放軍。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12-03 南北戰爭最奇特的水軍會戰:北軍「鐵甲艦」與南軍「棉甲艦」,決戰密西西比河!
- 2020-11-26 一生經歷三個女人的徐志摩,究竟是偉大情聖還是超級渣男?
- 2020-11-19 中共出兵韓戰70周年(三):「抗美援朝」讓百姓水深火熱,卻鞏固了共產黨紅色江山
- 2020-11-12 葡萄牙王室的王位繼承人,為什麼會帶領巴西從葡萄牙獨立?
- 2020-11-05 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為什麼拒絕指揮決定國共命運的徐蚌會戰?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