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菲傭拍「女童窺探照」奪國際攝影獎:「當我攝影時,我便不只是菲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些人知道我會影相,得悉我的正職後,往往會出一絲詫異,好像你是菲傭,便什麼都不能做。但當我在拍攝時,我便不只是菲傭。」
不少菲律賓人跑到異鄉工作,往往被歧視及標籤成「下等人」。熱愛拍攝、居於香港的菲傭Xyza Cruz Bacani明白,自己在香港永遠只能做旁觀者,於是以鏡頭將這座城市給她的疏離感一一記下。
Xyza早前拍下一名小女孩站在一塊磨砂玻璃後方,透過透明空隙窺視的相片,結果在全球獎金最高的哈姆丹國際攝影賽(HIPA)脫穎而出,在黑白人像相片組獲第5名,令人回想起美國家庭保母Vivian Maier的故事。

Photo Credit: Xyza Cruz Bacani
Xyza今年27歲,10年前來香港任職傭工,5年前向僱主借錢買了人生中第一部相機,從此上癮,放假時獨自去拍照,平日買菜又拍,從此用鏡頭觀看世界。
蘋果報導,Xyza早前在銅鑼灣一個商場發現小女孩站在一塊磨砂玻璃後方,透過透明空隙一臉好奇地窺視後方的世界。「我有照顧小朋友經驗,知道這個年紀的小朋友特別好奇,一定會探頭望這條罅」。於是Xyza立即舉機,對方一探頭她就按下快門。
HIPA對得獎作品的描寫如下:
This candid portrait of a child behind a translucent glass window in Hong Kong stands out because of the transparent strip that runs across. It is in that strip that the power of the photo lies with the girl’s eyes clearly looking at something she is seeing for the first time at her tender age. Her gape adds to the curiosity and innocence while her hands try to push through the window to explore the unknown beyond.
評審:拍照片有相當的經驗
澳洲籍評審認為相片表達的情感非常矚目,尤其是女孩驚訝的表情,以及她手指擺放的角度和方向流露著的美感。評審認為攝影師有相當的天份和經驗,才能預知女孩的動作。而那個人正就是Xyza。
去年六月,Xyza的作品已獲《紐約時報》網站刊登。蘋果報導,著名菲籍攝影師Rick Rocamora直指Xyza是美國家庭保母Vivian Maier的再生(Vivian Maier當家庭保母四十年,多年來拍攝了數以萬計的照片,離世後這些照片公諸於世,引起攝影界關注)。Rick將Xyza的作品推薦給《紐約時報》圖片編輯,Xyza的命運從此改寫。
風格切合「局外人」身份
壹周刊去年報導指,Xyza有很多作品都是隔著玻璃拍攝路人,那種看得到、觸不到的狀態,很切合她「局外人」的身份:「有些人知道我會影相,得悉我的正職後,往往會出一絲詫異,好像你是菲傭,便什麼都不能做。但當我在拍攝時,我便不只是菲傭。」然而,Xyza的相片也包括香港去年佔中的片段。
Xyza今次將獲得6千美元(約4.5萬港元)的獎金,差不多是她在香港當傭人的一年薪水。而Xyza早前已獲獎學金準備到紐約升學,進修攝影。
Xyza指不少港人得知她獲獎學金後,都冷嘲熱諷她一番。但她明白到只有在攝影上有更高的造詣,才是對這些人的最好回應。
事實上,菲律賓人本身就熱愛拍照,早前當地一條關於收緊攝影的法例,就引起廣泛不滿;另一方面,菲律賓披索亦是少數印有相機圖案的紙鈔,因為被喻為「菲律賓民主之父」的阿基諾,本身曾擔任攝影記者。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