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投資銀行」是做什麼的?為什麼它們能賺大錢?

《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投資銀行」是做什麼的?為什麼它們能賺大錢?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從金融的起源講起,透過我們生活中和歷史上的各種案例,闡述了金融的意義和價值、普惠金融、債券市場、基金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等與我們普通人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有助我們充分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識,看透財富運轉邏輯,合理運用金融工具,獲得更好的生活。

文:陳志武

【投資銀行是做什麼的?】

很多人聽說在投資銀行工作的人收入很高,但不知道投資銀行到底做什麼,更不了解這些人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在一些人看來,那麼多人為社會貢獻巨大卻賺不到錢,而錢賺很多的人卻未必給社會帶來什麼價值。另外,人們一談到華爾街,總離不開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這些投資銀行,那投資銀行到底是做什麼的?如果沒有它們,資本市場能運轉嗎?為什麼它們能賺大錢呢?

投資銀行一些故事

一名叫王波的創業者創業幾年,一直在研發復康機器人,用於醫院和養老院。他的公司已經收到價值二十億美元的二萬台訂單,準備大量生產,只是他需要三億美元投資,用於建置生產線。如果製造廠建成,公司價值能漲到三十億美元以上。問題是,王波自己無法找到投資者。而另一邊,溫州、北京等地很多人因為找不到風險不太高但報酬可觀的投資機會,把大筆資金存在銀行,年利率只有三%。這就是典型的「需要資金的創業者找不到資金,而急於投資的人又找不到合適的項目」,這種局面顯然對投資者、創業者以及社會都不好,是「多輸」局面。

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張丹聽說此事後說:「這正是我們投資銀行做的事呀!我們把需要資金的創業者跟有錢投放的投資者撮合在一起,幫他們實現雙贏。」張丹解釋說,投資銀行不只是把雙方牽到一起,更重要的是已經跟很多投資者建立了深刻的信任關係,可以隨時調動這些投資者的無限資源;而另一方面,投資銀行也對各種項目進行追蹤評估和篩選,只有好項目才推薦給投資者。所以,投資銀行是投資方和用資方間的信任仲介。

如果沒有投資銀行,像王波這樣的創業者就找不到有實力的投資者,而投資者也找不到像王波公司這樣的項目。接下來,張丹幫王波公司找到三億美元,讓投資者占四九%的股份。兩年後,公司估值升到三十二億美元。這種投資交易顯然是雙贏,王波的醫療機器人業務得以擴張,個人財富也得到成長,而投資者翻四倍的報酬遠超過銀行存款利息,更比A股報酬好。

張丹給兩方帶來這麼大的好處,他作為投資銀行的從業者,應該有多少報酬呢?為促成這筆交易,張丹團隊只花了五天時間,勞動付出有限,但是,由於他們以往的努力和品牌名譽,王波和投資方都信任張丹團隊,這種信任和努力為王波、為投資方分別創造了數億美元價值,那麼,張丹團隊得到一千五百萬美元的手續費是應該的,相當於所籌資金的五%。

當然,五%的手續費或許有些高,但是,相對於張丹為交易雙方帶來的財富增值來說,這不算離譜,手續費應該跟交易帶來的財富增值相連,而不該由他和團隊的勞動時間決定。

不過,我們算一下就會發現,張丹團隊也就五個人,平均每人在這五天裡創造三百萬美元收入。扣除各項稅費開支和給公司的分成後,團隊收入三百到四百萬美元。因此,在投資銀行工作收入的確可以很高,關鍵在於必須是業績突出的信任仲介,不僅有很多忠誠的投資者,而且能找到好的投資項目。

投資銀行的人錢賺得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收入跟勞動時間關係不大。王波的公司融資三億美元,張丹團隊花了五天時間。而如果另一家公司融資三十億美元,張丹團隊需要花的時間可能會多幾天,比如十天,但不會是五十天,可是,以五%的手續費算,張丹團隊的收入會是原來的十倍,也就是一.五億美元。這種收入特徵,一方面讓他們更喜歡做大單,另一方面讓投資銀行的收入比其他多數產業高。當然,他們的社會貢獻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促成資本的更優配置,把更多創業創新潛力和財富潛力發揮到極致。

網路是否使金融去仲介化?

現在很多專家在講,有了網路之後,就不需要投資銀行這樣的交易仲介了。金融的買方和賣方可以直接交易,就像阿里巴巴將商品的製造商和消費者直接連接上、去掉傳統的中盤商一樣。

網路真的能夠代替投資銀行嗎?

其實,人類早期的金融交易都是直接的P2P(點對點)交易,沒有仲介。比如,最早的古巴比倫借貸交易發生在三千八百年前,根據現在還能找到的考古證據,當時的借據都標明誰欠誰多少銀子或多少穀物,所以,交易一定是借方和貸方直接進行的,沒有金融仲介。

後來,隨著跨地區貨物貿易的興起,從事各地金屬貨幣之間匯兌業務的金融仲介開始出現。再往後,這些仲介慢慢轉變為既做兌換又做借貸,就跟中國明清時期的錢莊和票號類似。現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是十四世紀左右首先在義大利佛羅倫斯一帶發展起來的,金融交易的地理範圍與人群範圍不斷延伸擴大。交易的物理範圍、交易額都擴大之後,交易對手之間的陌生程度只會越來越高,就越需要可信任的仲介在其中發揮作用,這就促成了金融仲介的專業化發展。

在歷史上,借貸類交易的媒介化發展如此,那麼,證券類交易的發展歷程是否不同呢?就以股票融資為例,股票當初在十六世紀英國倫敦推出時,都是在咖啡館裡交易,有興趣買賣或發行股票的人都到咖啡館,雙方面對面直接交易,沒有交易所,更沒有投資銀行。在股票發行和交易於一八六○年代被引入上海之後,當時也是用茶館作為發行與交易場所,都是面對面進行P2P股票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票。那時,只有一些所謂的華商股票「掮客」作為仲介,雖然他們比較了解一些上市公司,但還不是今日這樣公司化的投資銀行,只是「個體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