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環保署長12月將訪台:3個多月來第3位訪台美國高官,其環保政績備受批評

美國環保署長12月將訪台:3個多月來第3位訪台美國高官,其環保政績備受批評
美國環保署長惠勒。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駐美代表蕭美琴證實,美國環保署長惠勒將於12月訪台。惠勒領導環保署期間爭議不斷,多項政策被指為開倒車,環保科學家團體更列出他破壞環保的10種方式。不過,這是3個月內第3度有美國高官來台,不少人仍視為台美關係重要進展。

《紐約時報》昨(19)日報導,美國環保署長惠勒(Andrew Wheeler)將在12月率團訪台,我駐美代表蕭美琴於美國時間昨晚證實確有此事。惠勒將是近3個多月來第3位訪台的美國高官,也是6年多來第2位造訪台灣的美國環保署長。

報導指出,惠勒來台是要討論「海洋垃圾、空氣品質、孩童健康」等議題合作。不過,惠勒任環保署長前曾是燃煤產業遊說家,在提名聽證會上說「不會將氣候變遷稱為最大危機」;也是在他任內,美國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國非營利環境智庫更曾列出惠勒領導環保署1年後,破壞環保署過去努力的10種方式。

「受台灣之邀」訪台,行程倉促、細節仍在談

《中央社》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台灣政府去年12月就邀請惠勒訪台,但因為爆發疫情而遲未成行。目前預計惠勒將在12月上旬訪台,細節仍在確認中;美台在環保合作上已有不少成果,雙方期待在海洋廢棄物和區域空氣品質等議題上達成進展。

知情人士亦強調,美台高層交流是美國跨黨派共識,符合美國2018年通過的「台灣旅行法」。

對於台灣,有美國高官訪台固然是友好象徵。不過,對於美國,惠勒的出訪引起公帑運用是否恰當的爭議。此外,惠勒本人在環保領域備受爭議,除了他就任環保署長前曾是代表煤炭業者的遊說專家之外,就任之後的環境政策也經常受到質疑。

《紐約時報》的報導中提到,根據美國環保署、美國在台協會(AIT)和知情人士說法,惠勒將在12月5日這周率10人代表團訪台,為期3天。為防疫所需,代表團將搭乘專機,費用逾25萬美元(約新台幣713萬元);在台停留3天,預計需花費4萬5000美元(約新台幣128萬元)。

AP_20226750740081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美國環保署長惠勒在匹茲堡的能源創新中心。2020年8月資料照。

惠勒除了計劃12月來台,目前也正籌備於明(2021)年1月出訪4個中南美洲國家。這兩次出訪都令人關注公帑運用的恰當性,尤其是明年1月時,美國各機關應在準備交接給拜登的內閣團隊。美國將於明年1月20日進行總統就職典禮,在這個日期之後,惠勒甚至也可能不再是環保署長,不能代表該署出訪。

這兩次出訪都顯得倉促。報導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惠勒此次出訪並不像其他參訪團那樣依慣例預先安排好和台灣高官會晤,只是趕緊將行程湊合安排。至於出訪中南美洲,甚至連出訪的國家都還未抵定。

環保署官員收到指示,要為惠勒規劃前往的中南美洲國家包含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厄瓜多和多明尼加;如若無法成行,則要另找其他中南美洲國家。不過,明年1月在這些地區沒有舉行任何國際環境會議或活動。惠勒的發言人修伊特(James Hewitt)則說,中南美洲之行還未有任何安排。

來台討論主題:海洋廢棄物、空氣品質、兒童健康

修伊特不承認拜登政府即將上任、也拒絕承認將會進行政務交接。修伊特強調,「惠勒仍然是環保署長,將會繼續在國內外促進環保」;對於出訪台灣,惠勒說,環保署長是「被邀請」到台灣,針對「拯救我們的海洋、海洋垃圾、空氣品質、兒童健康」等議題進行交流討論,而惠勒將海洋廢棄物問題列為首重,美國環保署最近才公布了相關的全球策略報告。

將重點放在「海洋垃圾」或許是正確的策略,因為惠勒在其他水資源和空污方面的紀錄差強人意。綜合《衛報》《CNN》報導,惠勒過去是隸屬跨國律師事務所Faegre Baker Daniels的專業遊說者,曾為煤炭開採公司Murray Energy(後因破產重組更名為American Consolidated Natural Resources)擔任代表至2017年8月。惠勒自2018年7月開始擔任環保署代理署長,2019年1月獲川普提名為正式署長,其提名於次月月底獲得通過。

在2019年1月中旬的提名聽證會上,惠勒證實,他正在進行川普對環保的「規範改革」;惠勒並將這個改革稱為「美國環境進程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for environmental progress)。

由於川普過去曾稱氣候變遷是「騙局」,惠勒在聽證會上就被問到是否也如此認為;惠勒回答,他不會使用「騙局」這個詞,但他也不會說氣候變遷是「最大危機」,稱「我覺得這是一個需要靠全球來解決的大問題」。

被問到美國政府科學家在聽證會2個月前所提出關於熱浪、沿海水患與基礎設施損毀的報告時,惠勒說他「不同意」報告裡的一些發現,並說「我還在研究」。

AP_20253791527623
Photo Credit:AP / 達志影像
2020年9月川普在佛州簽署一份暫緩海上鑽井探勘油源的備忘錄,環保署長惠勒(左後方)隨侍在旁。這份海上鑽井計劃受到廣泛反對,影響共和黨3名參議員選情而在選前叫停。

美國參議院最終仍通過惠勒的任命案,共和黨參議員之中惟緬因州參議員柯琳絲(Susan Collins)投反對票。柯琳絲指出,惠勒代理環保署長期間的政策就削弱了環境保護,包含基於成本問題而決定不需要對發電廠的汞排放制定更嚴格規定,這在緬因州是備受關注的議題,因為緬因州就處於火力發電廠空污的下風處。

柯琳絲當時表示,她相信惠勒清楚環保署的使命、也會遵守道德標準,但狀況顯示,惠勒擔任代理環保署長期間支持的政策「不符合對環境和公衛的最佳利益」。

惠勒破壞環保的10項政績

而就任之後,惠勒也無法扭轉這個印象。由麻省理工學院師生創立的非營利組織「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在2019年7月列出惠勒領導美國環保署1年來,破壞環保署在公衛和環保成績的10種方式:

  1. 將科學家邊緣化:遣散懸浮微粒科學資訊委員會、強制該署兒童健康辦公室官員休假等
  2. 提出對科學數據的使用限制:要求環保署制定標準時,應「有限度」參考科學研究
  3. 放寬火力發電廠煤灰排放和處理標準、允許各州暫停監測煤灰掩埋場的地下水並可自訂標準、延長漏水掩埋池的關閉期限
  4. 對飲用水制定相對寬鬆的全氟化合物含量標準
  5. 改變歐巴馬政府時期制定的《清潔水法》(Clean Water Act)標準,削弱了全美至少18%溪流和51%濕地的保護
  6. 延遲環保署發布甲醛致癌風險報告的日期,阻礙了對甲醛制定更嚴格限制的進度,有利美國化工產業
  7. 忽視環保署科學家對於全面禁用石棉的建議(全球至少已有55個國家禁用)
  8. 削減發電廠對於汞排放的限制法規:含汞煙灰裡還有二氧化硫,這點也一併忽視
  9. 凍結汽車排氣汙染和燃油效率法規標準、撤銷對於燃油效率提高到每加侖54英里的要求
  10. 廢除歐巴馬時期的《清潔能源計劃》目標,推出新版本法案,允許較寬鬆的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