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專業之死》:專家食屎啦!口罩有鬼用,民調信不過?

《專業之死》:專家食屎啦!口罩有鬼用,民調信不過?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只記住專家的錯,卻往往忘記,專家的難能可貴,在於他們有相對客觀、公正的檢討機制,亦懂得更快、更恰當地從錯誤中汲取經驗,化作正確的知識,以在未來發揮作用。

然而,真正的戰場不在人心,而於你我每日使用的,那個資訊爆炸人人匿名的網路世界。

知識自由流通 VS 網路資訊爆炸

曾經,許多人都對網路世界充滿樂觀的想像,可以打破階級、性別、言論限制,而人與人之間的網際連結,更超越了千古以來時空的局限。可惜像Neflix紀錄片《願者上網》(The Social Dilemma)的科企專家揭示,網路社群發展至今,經由Social media big data演算法,科技工具反過來塑造了人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導致憂鬱症、焦慮、假新聞以及社群對立等負面情況,日益嚴重。

1_ijRQhopKew_RB358PA9-yA
圖片來源:《願者上網》海報

在此脈絡,《專業之死》看見了這種危險局面,怎樣助長人類的「中上效應」和「確認偏誤」:

專家知道,「事實」不等於「知識」或「能力」。何況在網路上,「事實」真的就是事實嗎?在一次次知識體系與對手的短兵交接中,網路就像是為知識敵方助陣的火力掩護:網路會持續不斷地用隨機而瑣碎的片斷資訊來轟炸對手,包含專家或一般的民眾,直到砲聲使人震耳欲聾,也不可能進行任何理性的討論。

過去,我們要做研究、資料搜集,必定要去圖書館翻書;如今,卻輕鬆得只要Google在手,世界我有,彷彿每人都是Doctor。Tom Nichols卻說,「光是把關鍵字輸入電腦,不叫作研究,這叫作問問題」,因為要找出事物的真實面貌(或較有理據、較好的詮釋),需要有判斷力,尤其在每人皆可寫、可拍片的年代,這項能力更為關鍵。

侵侵名言「You are fake news」已經成為網路流通的事實,假新聞傳播率遠高於Real news,嘩眾取寵,投某一特定社群所好。即使幾經澄清,「就算是源頭已經把錯誤或虛假給剷除掉了,不良資訊還是會從早已落地生根的其他資料庫中跳出分身」,難分真與假,Fake news永垂不朽。

AP_9478910823002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Hector Macdonald《後真相時代》(Truth: How the 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一書,沒有否定真相的可貴存在,提供許多方法讓我們找出各種論述背後的真相,簡言之,Fact check。沒意料到,後真相三字反而變成了一個藉口,絕對的相對主義,一切皆是觀點和立場之差異,你的立場,即是我眼中的垃場。Internet searching,已如Tom Nichols所形容,「這種行為的目的不在學習,而在於在與別人爭辯時取勝,或者是證明自己的成見為真」。

無論是「同溫層」、「回音壁」抑或「大揀選」(The Big Sort),無非都是說明網路時代強化了我們的心理缺陷,成見之外的虛心溝通已經相當稀有。那麼,專業的新聞報導能夠力挽狂瀾,建立彼此溝通的橋樑嗎?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新聞來源最多最雜的一個世紀。靠著廣播、電視與網路,我們輕輕鬆鬆就可以取得資訊,並靠著電子產品與人分享;憑藉義務教育的普及,我們比前人更有能力閱讀資訊、討論資訊。這是一場資訊的盛宴,而資訊做為主菜,旁邊還加了無數碟小菜。既然可以吃得這麼飽,民眾為何還是感覺腦袋空空,為何還是對專家意見有接受障礙呢?我們不是都把東西剝好、煮好,放到他們面前了嗎?這些疑問的答案就是:資訊的「出菜量」太多了,而且這些菜都加了太多名為「娛樂」的色素與香精。

雪上加霜在於,現在不論是傳統媒體娛樂化、新興娛樂媒體以至內容農場,一味追求點閱次數。媒體追隨客人的喜好提供餐點,通通不過是一盤生意,自然迎合客人的政治取向、成見。既然有更合自己口味的快餐店,又何必辛苦自己,去吃營養均衡的健康料理?這些多資訊平台,總有一家剛剛好,符合我們的「確認偏誤」。

專家再敢說些什麼破除成見的言論,「民眾好一點的忽略你,狠一點的圍剿你」。看起來,千錯萬錯都不是那些高高在上專家,如家長指揮小孩的知識分子之錯,但這是事實嗎?

專家萬能 VS 專家食屎

專家有學歷訓練、天分、經市場汰洗,以及同儕審查的四大特質,是否代表他們沒有任何問題?

○○五年,一項研究問了科學家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那就是他們是否在研究中有過不好向人啟齒的行為,結果有百分之二的科學家自爆曾經捏造、竄改或「調整」資料過至少一回;百分之十四的科學家說他們目睹過同僚有這樣的行為。被問到與徹底造假等天條只有一線之隔的嚴重行為不當,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涉入過處於灰色地帶但仍屬於有違良心的作法,包括對與自己看法相左的發現視而不見。破七成的受訪者宣稱曾看過同僚有這類的嚴重行為不當。

專家刻意欺瞞、墮落的新聞不時爆出,每一次都令民眾對他們失去信心。Hans Rosling《真確》一書就曾坦承,過去許多醫生都建議嬰兒趴睡,避免BB被嘔吐物嗆到窒息,最後證實,仰睡比趴睡更好,趴睡反令嬰兒因頭部的重量壓迫,呼吸易受阻塞。

專家的失職,犯錯而不知改進,公民確是有權監察,加以批評,特別是當知識分子跨越自身領域之外,對其他範疇表達意見,而被視作權威。但不應「一枝竹篙打死成船人」,一件事出了問題,並非等如全部皆不可信。這種看法,源自我們對「專家萬能」的過度期待,最終迎來無止境的失望。

我們只記住專家的錯,卻往往忘記,專家的難能可貴,在於他們有相對客觀、公正的檢討機制,亦懂得更快、更恰當地從錯誤中汲取經驗,化作正確的知識,以在未來發揮作用。我們必須記得,即使他們讀再多的書,世界仍然變化無窮,沒有任何人是全知全能的上帝。

素人會期待專家百發百中而永遠不錯,但這是種不切實際的期待。專家要是有辦法做到這種程度,那他們何必辛辛苦苦在研究室或實驗室裡忙進忙出。政策專家要是有天眼通或像上帝一樣全知全能,那政府哪還會有財政赤字,戰爭又怎麼會在沒有狂人挑釁時照樣發生?

另一個思考盲點是,專家預測本身具有改變未來的可能。像美國甘迺迪總統在一九五○年代尾聲擔心到了一九七○年代,核武國家將多達二十多個,現實卻是2020年僅有九個國家擁有核武。我們可以說專家錯了,但很可能,正因專家判斷所採取的行動,才導致目前的結果。

像知名的「人類史三部曲」第二部,哈拉瑞在《人類大命運》再三嘗試預測智人的未來,目的卻非單純告訴我們一切命定,而是企圖透過此書引發智人改變未來的可能。這,正是專家的意義。

民調並非未來會如何發展的書面保證。很多事情都會改變人的想法,包括無從預測起的事件到商業廣告。就像專家所從事的各種行為一樣,其表現的好壞應該看整體的趨勢,還就是要看專家會不會虛心從錯誤中學習。

Tom Nichols眼中,「預測未來,其實就違反了科學的基本原則,因為科學的任務就是解釋過去,而不是預測未來」。他舉出「黑天鵝事件」研究,說明了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往往出自人類未知的意外,諸如911事件,對社會未來走向造成重大的影響。

也就是說,即使專家再怎樣用功、聰明,人算不如天算,都可能會有突發意外,最後仍免不了落得燈神之名的。

1_upburK0tk9UDcay-DWJD7A
圖片由作者提供

餘談:但願專家不必再食屎

香港不是民主社會,也距離這兩個字愈來愈遠,但正如去年相當熱門,人手一本的Timothy《暴政》,教導我們「捍衛制度」、「勿忘專業倫理」、「當個真相調查者」等等,也很需要知識分子和民眾互相信任,攜手對抗暴政之惡(專制社會的知識分子和政權同流合污,如雷鳴鼎之流,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