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只是「後製」:台灣配音界幕後揭密,如何找出「聲」路?

不只是「後製」:台灣配音界幕後揭密,如何找出「聲」路?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熱門電影《鬼滅之刃》精彩的中文配音及配音人選的爭議,讓人注意到了配音界的不簡單。但具體而言,台灣的戲劇配音業界哪裡「不簡單」?

文:郭又華

「兩津你這個大笨蛋!」
「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名偵探柯南!」
「大雄──!」

讀著這些陪伴著我們童年的台詞,你是否彷彿能聽見聲音?在最後一句,你的腦中又是浮現出誰的聲音呢?大雄的老師、靜香(舊譯宜靜)、還是大雄嚴厲的媽媽?你是否又知道──靜香跟大雄的媽媽是同一位配音員,林美秀所飾演的呢?

熱門電影《鬼滅之刃》精彩的中文配音及配音人選的爭議,引起了台灣對配音界的討論及好奇。或許,「配音員不容易」或「配音員有人才斷層」等印象一直在這些討論中不斷浮現。具體而言,台灣的戲劇配音業界哪裡「不容易」?

「快,還要更快」──台灣配音作為「後製」產業的特徵

著名遊戲《鬥陣特攻》角色路西歐的配音員賈文安坦承,配音員在上麥前常常不知道自己即將錄製的內容。「可能會有五到十秒的時間看一下角色、聽一下原音吧,然後就開始錄音了。」他說,很多錄音室為了搶時間,會要求配音員「邊看邊錄」──直接播放影片,讓配音員看著角色畫面一次完成對嘴,並模仿情緒走向、語氣等演出,一句錄完直接快轉至下幕該角色有台詞的畫面,追求低NG、高效率的完成每集配音。如此的工作環境,以「工業化」來形容已經不為過。

賈文安說,以台灣配音的工作情況而言,最難的能力就是:即使幾無情境資訊,也能馬上創造出「六至七成精確度的戲感」。不言而喻的是,在效率至關緊要的情況下,細節與藝術感被「取捨」掉也成就了社會上對中文配音的諸多微詞:中文配音「不夠用心」、「有點尷尬」、「情緒表現不符想像」……。誠如配音團隊「藝昇國際」負責人,《灌籃高手》櫻木花道及《蠟筆小新》野原廣志的配音員于正昇無奈的點出──台灣戲劇配音是「後製加工」,與原創國的配音是「共同創作」本質上截然不同,價值低影響製作成本低,趕時間有時是必要之惡。

本報導中,受訪配音員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配音員」此一職稱的意義──在日本,配音員稱為「聲優」,意即「聲音演員」,與英文職稱「voice actor」一致。然而在台灣,配音員時常自覺自身工作是「配上聲音」,「演戲」的成分受限於對嘴的必要、原音演出的框架、固有角色的想像、效率的追求等因素,並不足以自稱「聲音演員」,只能以「配音員」自謙。

于正昇說明,日本為原創動畫配音,配音員必須對著分鏡稿甚至單純劇本嘗試不同表演方法,同時必須符合創作者或聲音導演對角色的想像,經錄製完畢後,動漫繪師才會配合錄音內容做畫。原創錄音先有音才有畫,與台灣的「配」音截然不同,因此也快不起來。「在台灣配原創作品的時候,你以為作者有可能放過我們嗎?」他笑言。

「精神分裂」是基本功?──不是炫技,是不得已而為

日本配音界中,由一位聲優飾演複數角色稱為「一人多役」,尤其在有聲優一次飾演非常多角色時,觀眾常會帶著讚嘆的語氣戲稱「精神分裂」或「精分」演出。雖然聲優功力常因此博得滿堂彩,此舉往往是為了省錢不得已而為之。

華視配音培訓班的導師李悟表示,變音,或同時使用不同聲線演出的能力,到了台灣,因為人才不足及成本考量,成為了必備。在台灣,因功力強大的配音員一次配完複數角色省時又省錢,在效率至上的工作環境中,「兼配」現象是常態──例如先前提及的靜香與大雄媽媽,或《我們這一家》中的花橘子與水島太太。

賈文安分析,根據配音員能力不同,兼配現象對於其發揮也有所限制。舉凡音域、音色、語氣等聲音特徵,「一次配三四個角色的時候,如果發揮得太滿,或許聲線會不小心相互重疊。」他強調,「當然這也考驗著配音員的功力。」

不難想像,要求嚴苛的工作環境下,配音員必須磨練的能力形成很高的門檻。要入門成為配音員,並非「聲音好聽」即可:情境揣摩、變聲、咬字、模仿能力、表演能力及臨場反應都是基本。李悟說,華視培訓時數有90小時上課時間,但若學員想成為配音員,還得私下練習「900個,甚至9000個小時。」不論學員或線上配音員,不斷的自我精進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國產遊戲《記憶的怪物──命運的抉擇》角色千澄的配音員楊國威回憶,除了練習讀報、配音現有作品等方法外,他也會在回家路上一路念招牌。此外他也會努力「練習」其他聲音表現,例如他曾在咖啡廳喝著免費續杯的奶茶,在眾人側目下練習彈舌兩小時直到成功。

33488788_909697255879565_730475947370741
PhotoCredit:藝昇國際(聲優事務所)
專業配音員的技術門檻相當高,近年來不少民間配音團隊會開設培訓班尋找人才。

過了窄門,還是窄路──技術與經濟的雙重門檻

賈文安說明,儘管配音界有「人才的年齡與性別斷層」之印象,近年來卻有逐漸填補的趨勢。早年,國家傳播產業的輩分和上下級關係明確,加上配音員收入不穩定且薪資偏低,社會上又普遍以男性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年輕男性往往不容易久留。如今,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放,加上世代更迭,「我們父母輩上要養老下要養小,我們這一輩卻常常膝下無子而且父母比較不用我們養」,家庭經濟壓力相對小,年輕男性配音員開始不再缺乏。

雖然壓力較小,配音員仍須有心理準備承擔初期收入低且不穩定的跟班及菜鳥時期。賈文安說,大約入行三年之後才能期待22K的薪水,甚至稍微立足之後,案子的淡旺季依然會大幅影響自身收入。他舉自身例子,「曾經有過兩周賺5000塊,但最高紀錄也曾一個月有6位數的薪資。」已有妻小的他坦承這種收入模式已經無關薪資高低,其不穩定性才是最大的壓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