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推動科技與網路的運用更為普及,卻成為高齡者夢魘的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新技術層出不窮,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智慧化、數位化的技術讓生活越來越方便的同時,卻也給眾多高齡者帶來「壓力」,當他們無法依賴子女時,真成為「科技難民」、「數位難民」,挫折、孤獨等感受更容易進入到憂鬱的世界。
受到疫情影響,舉凡在網路購物、掛號,甚至是上課,到遠距會議和醫療等已逐漸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但也因數位與科技的鴻溝,讓高齡者形成為「科技(或數位)難民」,甚至在中國成為生活陷入困境的弱勢族群。當試圖利用物聯網(IoT)感測技術、大數據、AI人工智慧學習、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等發展科技照護,是否能讓高齡者不「落難」,尤其高齡人口不斷增加,卻忘記去思考高齡者會如何接受這些「新生活」,值得在科技發展上重視的一環。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人類許多生活的面向,因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所形成感染傳播的主要途徑,使得科技與網路的運用更為普及與多元化發展,透過網路持續與他人互動,讓在家工作與生活成為一種必要的型態。
高齡者原本就是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險群,高齡者除擔憂自己是不是無法度過疫情難關,還得憂慮如何學習與接受新科技。疫情讓社交活動停擺,不少強化社會參與、人際互動的日間照顧中心、社區據點等減少活動,甚至暫停供餐與活動,也讓高齡長者的活動能力退化、認知功能下降,尤其對於認知症的長者影響更大,很可能加速認知能力的惡化,產生孤獨與憂鬱的傾向。
也促使更多高齡者,因為疫情開始必須在生活中學習接受許多新科技。雖然先從醫療健康、照護領域開始,也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擴散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但對於懼怕科技與數位的高齡者,此刻正是夢魘的開始,中國無智慧型手機,或者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高齡者非但無法出門,生活開始出現困境;台灣則是科技照護高齡者,讓認知症長者產生被害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
在中國,無法顯示健康碼等於寸步難行
年初突然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的高齡者有的因為沒有智慧型手機,不會用智慧型手機,或是手機版本過於陳舊,以致手機無法顯示健康碼,沒有健康碼等於是寸步難行,無法出門、就醫、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所需等。
在台灣目前疫情關係,搭乘公共運輸系統僅是需要戴口罩,沒戴口罩是無法搭乘,否則將接受罰款;中國有的城市規定上公交車還得出示手機上的健康碼,沒有健康碼是無法上車。
雖然在上海、江蘇等地,無智慧型手機的高齡者,可由住所地社區審核並加蓋公章出具健康通行證明,證明有效期為14天,但其他地區沒有健康通行證明的提供時,類似回到過去「路條」【編按】的時代一樣,是無法出門的。

上海一位李老先生因為疫情關係,已有半年沒來醫院了,等再次出現在醫院的時候,他卻發現自己弄不懂「規矩」了,好像進入到外太空。戴口罩、測體溫、出示健康碼……看著身邊的年輕人刷著手機魚貫而入,李老先生站在一旁手足無措。
李老先生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健康碼,有的醫院還好有工作人員願意幫忙,引導他去一旁手動填寫紙本表格,才順利地進入了醫院;有的醫院則表示,沒有健康碼,無法掛號,即使人都已經到了醫院。
上一層門診大廳,一站式自助服務區內,導診員們被高齡患者層層包圍著,李老先生也跟著湊上前去,想跟著學學。
上一回來醫院,是他兒子陪著的,兒子告訴他:醫院的一系列檢查、就診以及取藥的單據需要自助機列印,並且詳細教了他所有操作步驟。李老先生當時是記住了,可隔段時間沒有操作又給忘了。在機器前,他琢磨了半天沒看懂,最終只能無奈地回到排著長隊的人工窗口。
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為高齡者帶來難以逾越的「數位鴻溝」
目前在中國出去吃飯,到餐廳要掃碼支付,就連街頭小販,也是掃碼支付,地鐵儲值卡加值只能用掃碼加值,朋友間金錢往來,直接用手機微信支付轉帳,搭乘計程車,也是用手機預定車輛,路上招手也沒用,因為看不到空車,如果沒有智慧型手機,甚至連快遞也沒法收取物品,因為快遞員都把快遞放進智慧櫃,隨後發送提取碼,讓收貨人自己去取。
日常生活中的點餐、外送、線上掛號、網購車票或生活必需品、滴滴出行(訂出租車) 等都是經由網路及智慧型手機完成,進入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如果不會使用互聯網,沒有智慧型手機,非但寸步難行,日子都很難過下去。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這對高齡者帶來了一道難以逾越的「數位鴻溝」,隔開了他們與世界的距離,也在兩代人的情感交流中增添了一層世代的文化隔膜。
在年輕人眼中,用智慧型手機掃碼、使用社交軟體,是一件能輕鬆搞定的事。事實上,高齡者受年齡、知識和技能所限,很難快速掌握當下的新媒體技術。中國武漢大學互聯網全齡化實踐隊發佈的《中老年人使用互聯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使用互聯網時遇到困難的老人比例超過了八成。
高齡者遇到困難的主要原因有:缺乏必要的科技和互聯網知識、學不會智慧設備和應用的複雜操作、年齡漸長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降低、內心恐懼或抗拒、缺少學習的機會和場所等。剛學會了微信,年輕人又學會了滴滴打車、共享單車,好不容易看到趕上5G時代的希望,結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現了,未來走進6G時代,不知又會出現多少新科技的運用。
中國社會科技與物聯網發展,帶來:「在家庭中失去了權威性的老人,可能處於邊緣化的地位,導致他們的內心產生更多的失落感和挫敗感」,台灣何嘗不是如此。
新技術層出不窮,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智慧化、數位化的技術讓生活越來越方便的同時,卻也給眾多高齡者帶來「壓力」,當他們無法依賴子女時,真成為「科技難民」、「數位難民」,挫折、孤獨等感受更容易進入到憂鬱的世界。
長照機構發展科技照護時,落實使用者設計了嗎?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0-11-27 7個月以來單日確診14人創新高,其中12人搭同一印尼來台班機
- 2020-11-26 感恩節前美國每天近百萬人搭機出遊,專家憂:人人只顧自己,將難避疫情寒冬
- 2020-11-26 疫情推動科技與網路的運用更為普及,卻成為高齡者夢魘的開始
- 2020-11-25 秋冬防疫新規:除了「3類狀況」,12月起入境台灣未附陰性報告將重罰
- 2020-11-24 最容易保存的牛津疫苗最終試驗結果出爐,一圖看懂3大廠牌疫苗有何差別
Tags: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