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半導體、供應鏈三大關鍵策略,看拜登當選對台灣科技業是利是弊?

從華為、半導體、供應鏈三大關鍵策略,看拜登當選對台灣科技業是利是弊?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未來中國5G和AI產品要進入美國未來非常困難,白牌5G設備等新技術研發不但會持續,還有可能加碼,然而拜登的政見核心是為美國創造工作機會,在此之下,他可能仍將開放部分半導體設備出口。

文:林宏達

過去四年,許多人每天看川普的推特過日子;現在,美國總統換人做,對台灣科技產業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如今,抗中是美國兩黨的共識,美國仍有許多人支持川普對抗中國的政策。本刊分析拜登的政見發現,他已提出對中國科技戰的新戰略,策略與川普不完全相同,攸關台灣科技業未來發展。

過去四年,5G是美中科技戰的重點,從遊說盟國禁用華為,到推出乾淨網路計畫,要求5G核心網路排除中國製產品,連抖音和微信等中國App都被視為不受信任的對象。

關鍵1:會不會繼續追殺華為?

許多台廠因此把乾淨網路計畫視為重要商機,美國沒有5G設備廠,寄望靠白牌5G設備等新科技追上中國;另外,也有人預期,拜登若放寬對華為限制,會是台商的機會。

「拜登也說華為危害美國的經濟安全,」一位熟悉美國政策的專家觀察,「但他應該會捉大放小」對華為的制裁,至少涉及5G核心技術的部分會持續,比較不重要的部分像引渡孟晚舟,「拜登就未必會堅持」。

拜登在競選官網刊登的政見表示,「美國要與盟邦一起發展安全、私營企業主導的5G網路」,他宣布在四年任期內,要投資3000億美元發展包括5G、AI等技術。他更表示,未來美國會投入大筆資金購買這些「受信任」的先進通訊和AI技術,「不只為美國創造工作,也要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不受敵國影響」。

意思是,中國5G和AI產品要進入美國未來非常困難,白牌5G設備等新技術研發不但會持續,還有可能加碼,這些發展對白牌5G設備大廠雲達、穩懋有利。

拜登還把戰場從5G擴大到資訊安全,表示將全力反制在中國政府支持下,竊取美國企業財產權的中國公司,「如果狀況沒有改善,將會制裁這些中國公司,並且切斷它們進入美國市場和金融系統的聯繫。」


Photo Credit: 財訊

美國要切斷中國竊密管道,也會是台灣的機會,在美國總統大選前,美國政府將一條跨越太平洋的海纜,登陸地點從香港改為台灣和菲律賓。最近美國大型雲端業者紛紛來台設資料中心,更反映未來美國不會願意把機密資料放在中國能控制的地方,而台灣嚴守營業祕密保護,是讓各方都能放心存放資料的地方。台灣的雲端服務業者有可能因此受益,成為亞洲數位轉型中心。

關鍵2:半導體制裁是否繼續?

今年9月,美國商務部宣布AMD和英特爾獲准對華為出貨,這是不是表示美國對華為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的限制即將放寬?

「允許出口的都是用在筆電或伺服器上的處理器,與5G核心系統沒有關係,選前放寬限制,是為了讓美國公司不要受傷太重」一位熟悉美國政策的專家分析,現在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將全力建立自主的半導體供應鏈,雖然無法馬上在最先進的製程建構自主半導體供應鏈,但是成熟製程卻可能出現非美供應鏈。

如果美國連中低階半導體設備和技術都不給中國,屆時可能會被其他國家取代,損害美商利益。拜登的政見核心是為美國創造工作機會,可能開放部分半導體設備出口。

另一個觀察點是中芯。美國政府先前才發文給所有美國廠商,要求與中芯往來都必須事先核備;不過,至今美方都沒有正式對外公告禁止,未來是否也會比照華為模式,透過申請審核流程來掌控流向,接下來拜登政府的態度,也恐將影響聯電現有的轉單效應。

拜登也計畫把美國不能沒有的產業供應鏈搬回美國,除了口罩等醫療用品供應鏈,更包括半導體供應鏈。因為,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技術,掌握在台積電等亞洲公司手上,這是對美國高科技供應鏈的一大威脅;拜登已經表態,要讓這些對美國最重要的半導體產品在地生產,可以預期,台積電將得到美國政府協助,如期在地生產先進晶片。

拜登可能會拿掉一部分川普政府對中國施加的關稅,但也會留有但書,只要中國違規,美國隨時可以恢復關稅懲罰。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譚耀南觀察,對台商來說,未來將供應鏈移出中國的壓力將降低。但是,已經敲定的分散供應鏈政策,如蘋果將部分供應鏈搬到印度,仍將按計畫進行。


Photo Credit: 財訊

關鍵3:供應鏈重組是否持續?

拜登要的是供應鏈「向東看」,他的政策中「美國製造」占有很大篇幅,拜登表示未來聯邦政府將要求採購美國製的產品,還會拿出高達3000億美元的預算買美國貨。他不只會從嚴審查哪些產品能打上美國製的標籤,甚至連美國貨出口,都會鼓勵用美國公司的貨輪運貨;相反地,那些把工作外包到美國之外的跨國公司,要繳交高額稅金。這會不會降低美商向海外下單的意願,有待觀察。

拜登想編列天文數字的預算刺激美國製造業復興,《外交政策》雜誌認為,美國國會讓預算放行的機會並不高。即使如此,拜登仍能透過對美國公司加稅等方式,讓工作機會回流美國。未來四年,美中各自搞「內循環」,強化自身競爭力,會是下一輪科技競爭的重點。

更多《財訊》文章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