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沙茶》:泰國華僑林國長創辦了文華東方前身「中泰賓館」,也是台北潮汕飲食文化推手

《沙茶》:泰國華僑林國長創辦了文華東方前身「中泰賓館」,也是台北潮汕飲食文化推手
台北市潮州同鄉會。Photo Credit:曾齡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林國長也建立了戰後初期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觀光飯店「中泰賓館」。該飯店在1962年開始興建,1968年房間數多達350間,爾後增建至974間,設施包括游泳池、網球場、夜總會、夜花園、美容院、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等,停車場可停放3百輛汽車。

文:曾齡儀

二次戰後潮汕移民跟隨國民黨來到台灣,除了上文提到的高雄與台南外,台北也是許多潮汕人謀生定居之處,台北的「潮州同鄉會」成立於1951年,初期並無固定聚會場所,有鑒於此,泰國華僑林國長等人集資買地,1962年5月在潮州街與杭州南路口買下一棟四層樓建築,成為台北的「潮州同鄉會」。

相較於高雄與台南的潮州移民,台北的潮汕人在商業發展上受益於旅泰華僑林國長甚多。林國長出生於廣東澄海,16歲時離開家鄉到泰國創業,白手起家致富,成立「曼谷成興利金行」等事業,在泰國金融界佔有重要地位。1二次戰後,林國長響應政府鼓勵的華僑投資計畫,1952年率先在台北市南港興建「僑泰興」麵粉廠,並從美國引進最新麵粉製作機器,將戰後美援提供的麥子製成麵粉,作為饅頭、餃子、麵食與甜點等的原料,最重要的是提供許多在台潮汕人就業機會。林國長對於其事業發跡地泰國感情深厚,再加上本身是華僑,因此麵粉廠便以「僑泰興」命名,期許事業興旺。

林國長不僅創辦麵粉廠,同時還成立「泰興利出入口行」、「賓和漁業公司」、「中國紙廠」、「中興戲院」以及「中華體育館」等事業,同時也建立了戰後初期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觀光飯店「中泰賓館」。該飯店在1962年開始興建,1968年房間數多達350間,爾後增建至974間,設施包括游泳池、網球場、夜總會、夜花園、美容院、高爾夫球場、保齡球館等,停車場可停放3百輛汽車。「中泰賓館」腹地廣大且設備完善,因此早期「台北潮州同鄉會」的重要聚會以及春節聯歡大會多選在「中泰賓館」舉行。

圖2
Photo Credit:曾齡儀
1962年「台北市潮州同鄉會」建物奠基碑文
圖9
《潮州文獻》內的「中泰賓館」廣告

林國長財力雄厚,且對潮汕同鄉樂善好施,「台北潮州同鄉會」的建築就是由興建「中泰賓館」的同一批工人幫忙建造,為了感謝林國長的贊助,會館三樓特別命名為「國長堂」以資紀念。除了林國長之外,「台北潮州同鄉會」創建初期也仰賴許多潮州華僑協助,例如旅居泰國的張蘭臣以及旅居越南的劉光明。張蘭臣(1895-1961)原籍潮安,旅居泰國從事建築業致富,事業橫跨保險業與銀行業,長期擔任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是泰國的重要僑領。劉光明原籍潮安,擔任西貢盤谷銀行總經理,也擔任「台北潮州同鄉會」榮譽理事。

圖4
Photo Credit:曾齡儀
以泰國華僑林國堂先生命名的「國長堂」,于右任先生題字
圖5
Photo Credit:曾齡儀
「國長堂」懸掛之林國長先生遺像

為了感念先人,同鄉會館四樓兩室分別取名為「蘭臣廳」與「光明室」。此外,台北「潮州同鄉會」也肩負起大台北地區潮汕人的聯誼與文化認同,同鄉會出版的《潮州文獻》內容豐富,介紹家鄉自然環境、山川風土、歷史掌故、專訪報導和會務介紹等,爾後改名為《台北潮人》,繼續出刊至今。

圖3
Photo Credit:曾齡儀
古色古香的「台北市潮州同鄉會」

《潮州文獻》除了刊載文獻資料外,也刊登許多餐館之廣告,得以窺見1970年代台北的潮汕飲食文化。例如:位於重慶南路一段77號的「陶然飯店」標榜是「廣東汕頭」的「正宗潮州菜」,專售魚翅、紅炆鵝掌、酥炸蝦棗、魚頭暖爐、白菓芋泥、各式滷味、潮州什鹹並且供應「功夫茶」。

圖6
Photo Credit:曾齡儀
1974 年10 月10 日《潮州文獻》創刊號

相較於高雄與台南的沙茶牛肉爐,台北的潮州餐館菜餚似乎更為多樣,水產海鮮與各式菜餚兼具。位於南京東路二段的「潮園餐館」,聘請潮州名廚陳鴻主持,也提供「純潮州菜」。另外一家是位於南京西路圓環附近的「樂大利餐廳」,招牌上也標示「正宗廣東汕頭菜」,提供潮州菜與沙茶火鍋。「樂大利餐廳」附近還有一間「海珍餐廳」,招牌上也標示「汕頭」,提供「正宗潮菜」、「沙茶火鍋」與「經濟宵夜」。此外尚有「潮州酒樓」(中山北路七條通)聘請香港名廚料理菜餚,提供「正宗潮菜、生猛海鮮、大宴小酌、清粥宵夜」;潮州「樂口福大酒樓」(中山北路二段135號)亦聘請香港名廚主理,提供「街坊小菜、潮州滷味、馳名魚翅、游水海鮮與沙茶火鍋」;粵菜館「天天餐廳」(懷寧街46號)也聘請香港名廚來主持;位於昌吉街的廣東汕頭「廣香飯店」,標榜經濟實惠,還有位於杭州南路上的「樺谷餐廳」。

圖7
「潮州酒樓」
圖10
「潮園餐館」

相較於高雄與台南的潮汕餐館以「沙茶牛肉爐」為大宗,戰後台北潮汕人經營的餐館型態似乎更加多元,值得探究。首先,幾乎每一家台北潮汕人經營的餐館均以「廣東汕頭」標示,藉此突顯與其他外省餐館的不同,畢竟戰後在台北的外省餐館數量眾多,標示「廣東汕頭」恰可與其他「江浙菜」、「川揚菜」與「北方菜」的餐館相互區隔,也顯示潮汕人的地域認同。其次,台北潮汕人開設的餐館名稱較多元且洋化,例如「樂大利餐廳」以及「樂口福大酒樓」等,頗有香港餐館的風味,也可能因應當時台北消費者國際化的需求。

第三,許多潮汕餐館均聘請「香港名廚」坐鎮,且標示「正宗潮菜」,顯示餐館的專業化經營。第四,就潮汕菜餚方面,台北潮汕餐館的菜餚種類相對多樣,包括魚翅、游水海鮮與各式滷味等,當然也販售「沙茶火鍋」,顯然「沙茶菜餚」已成為潮汕人共同的飲食文化。第五,就經營方式而言,不少台北的潮汕餐館標示「經濟宵夜」,意味著工商業活動較為活絡,宵夜提供許多商業人士進一步聯誼聚餐。

潮汕人投入餐飲事業分成不同層次,除了第一線的餐館之外,不少人從事食品加工行業,作為第一線餐館的後盾。從《潮州文獻》的廣告可以看到,潮汕人張建廷經營的廣東「陸香園」食品加工廠(位於和平東路)販賣特製「沙茶醬、鮮魚丸、鮮魚鮫、牛肉丸、炸魚卷」等,這些均是潮汕地區著名食品,提供一般家庭與餐館需求。另一間位於台北縣三重市的「廣汕園」食品廠,專門製作「芝麻明糖」與「花生湳糖」,強調家鄉口味且是潮州名產。此外,位於彰化縣員林的「中興菜菓工廠」專門製造潮汕人喜愛的冬菜、蒜頭、蒜粉、洋菇乾、草菇乾以及脫水菜乾等。

圖8
「陸香園」食品加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