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事】 房間雜亂不整理就是「囤積症」嗎?

【關鍵時事】 房間雜亂不整理就是「囤積症」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公眾人物的房間照片,讓大家有許多的討論。但是,其實沒有囤積症喔。醒醒吧,你的房間很亂是真的,快去收一收、該丟的丟一丟才是。

文:析心事務所.陳璿丞醫師

其實沒有囤積症(正名:儲物症)

公眾人物的房間照片,讓大家有許多的討論。但是,其實沒有囤積症喔。醒醒吧,你的房間很亂是真的,快去收一收、該丟的丟一丟才是。

真正的「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或是大家說的囤積症,是要指「有強迫性地堆積到你無法吃飯、睡覺甚至清潔,出現有身體或是衛生問題」。這是2013年才有的新診斷,過去是放在強迫症的分類下。

並不是說堆積東西就是「儲物症」喔。不然蒐集鞋子、蒐集公仔、蒐集衣服的人,都是儲物症嗎?不是的。

通常個案主觀上,還要有「持續且無謂地擔心遺失重要物品,或是東西未來會用得到,所以要保留物品」。而囤積的東西通常是比較沒有價值的。

因此,因為一張照片就斷言此公眾人物有「儲物症」或是有強迫性格,這是錯誤的。其實就是比較亂而已啦。

儲物症發生率

其實疑似儲物症的新聞,在大眾媒體三不五時會看到,因為佔總人口約2~5%,其實不算少。在男生和女生之間發生率差不多,但是單身的比較多。

而且個性上來說,比較會有社交畏懼和依賴個性。

儲物症常見的共病

最常見的共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強迫症,但有儲物症,並不表示有強迫症喔。這是兩種獨立的疾病。其他常見的還包含,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約有20%的儲物症患者有)

發生的原因

因為儲物症不是顯學,目前研究比較少(是很少),所以僅僅知道是一種大腦的疾病,在染色體上也有找到病變之處,但還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診斷

5c3lI04
Photo Credit: International OCD foundation
儲物症量表圖

量表圖前面有提到了,但主要是有沒有影響到個人的社交、職業功能,或是本人覺得很困擾。如果是蒐集物品、因為工作忙而造成的混亂,或是其他原因,可能都還不到儲物症的診斷(ref.2)。

最主要的區分,在個人有沒有覺得把東西丟掉感到很恐慌或焦慮。

因為儲物症的人,其實大部分不會覺得自己需要幫助,大多是其他人發現,或是有重要家人或政府介入時,才會接受治療。

儲物症的人,可能會因為無法下決定要丟掉什麼東西,而且沒有辦法/沒有能力組織家中的物品排列順序。

治療

這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疾病,雖然很慢性,但多數的治療是無效的。通常要到40多歲到50多歲,才會開始尋求治療。有些人是因為壓力大才開始囤積的,而且大部分的儲物症患者都認為自己沒事。治療的藥物和方法大多和強迫症相同,心理治療的效果不是太好,可能要用一些行為治療加上藥物合併治療。

總之,是一個需要耐心而且長期治療的慢性症狀。這個時候,只有斷捨離是幫不了你的。快去找專家來協助你吧。

參考資料

  1. Clutter Image Rating(International OCD Foundation)
  2. Frost RO, Steketee G, Tolin DF, Renaud S.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lutter Image Rating.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2008;32:401–417.

本文經析心事務所.陳璿丞醫師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關鍵時事”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