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與台灣的生存之道(上):不在自貿區內,也不見得會被邊緣化

RCEP與台灣的生存之道(上):不在自貿區內,也不見得會被邊緣化
圖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2020年11月15日上午以視訊方式出席第4屆RCEP峰會。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自由貿易區的成立,雖有助於區內貿易成長,但就算不在自由貿易區內,也不見得一定會被邊緣化。因為除了關稅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項目眾多,包含生產力、技術,供應鏈、勞工素質與信用,都是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文:Yuming(壞年冬裡最不具價值的蟑螂般七年級社會科學學徒。18歲以前為自我感覺良好的天龍國人。此後十餘載,輾轉奔波於台北、嘉義、高雄、金門與英國。去國懷鄉,希望能通過世界尋找回家的路)

由東協10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與日本、中國、韓國、澳洲、紐西蘭所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於11月15日正式簽訂。

RCEP簽訂後的規模,預計將涵蓋47.4%的全球人口,32.2%的全球GDP、29.1%的全球貿易以及32.5%的全球投資,是當今世界上最大規模貿易區。

這個由「東協加五」國所形成的自由貿易區,不僅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口中「多邊主義的勝利」,更是在台灣國內激發了各種「邊緣化的焦慮」。

本文試圖了解RCEP對台灣的衝擊、分析台灣官方對RCEP的回應;並從中美爭霸的地緣政治格局,探就爭論已久的「多邊」與「雙邊」問題;最後,則從台灣國內「邊緣化」與「沒影響」的政治攻防,看台灣的「情非得已」與「生存之道」。

RCEP成立對台灣的衝擊

事實上,許多評論強調,RCEP是由過去「東協加一(中國)」自由貿易區擴張成「東協加五」,而東協加一自2010年相關協定上路至今已十載,台灣無論政府或產業都已調整許久,所以衝擊並無想像中的大,此點並無錯誤;況且RCEP協定內容雖包含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協定、技術合作、智識產權與爭端解決等議題,但實質內容仍依循WTO一致性原則,所以台灣只要循WTO相關條例與RCEP各國交往,仍有類似的自由貿易保障。

中經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也認為,我國與RCEP國家貿易相關商品本有七成免關稅,大眾雖無須驚慌。尤其是資通訊產業電子產品本就有「資訊科技協定」(ITA)的免稅保障,所以衝擊並沒有想像的大;但對傳統製造業與金融服務業來說,RCEP的簽訂長期看來,勢必會有負面的影響。

尤其在「東協加一」的影響,台灣廠商已透過「東南亞、中國設廠,台灣技術研發」等方式調適完成;但中日韓三國透過RCEP形成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影響,卻仍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以紡織業來說,雖然中下游廠商已經全球設廠分散佈局,但上游的國產原料,仍會面臨中日韓三國的競爭,無論降稅清單如何羅列、降稅期程如何安排,中日韓自貿區的衝擊已屬必然;以石化業來看,因為台灣目前的石化產品大多銷往中國,中日韓自貿區形成後,台灣石化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相對就比日韓商品來得弱,這也是降稅清單與降稅期程無論如何安排,都會產生的必然結果。

機械業的部分,台灣近年的精密機械與工具機外銷大多以東南亞為主,同樣地,若日韓廠商較台商具關稅優勢,則原本根留台灣的機械業,也有可能因關稅與匯率的雙重問題,只好將生產基地轉移至中國或東南亞;金融業與服務業部分,RCEP簽署內容中,對跨境金融與電子商務都有很大的開放,這是過去東協國家沒有的經驗。台灣無法加入RCEP的情況下,要在東南亞國家開拓相關業務,就會在技術相當的情況下,無法與日韓廠商競爭。

另外,根據RCEP規定的「區域累積原產地原則」,只要在RCEP範圍內進口的原料組件,都可累計為該製造國的原產價值。如此一來,將吸引更多分工細緻的跨國公司進入RCEP國家,促成聚集經濟與更完善的供應鏈。而此舉勢必會排擠RCEP區域外國家,提升進入RCEP國家供應鏈的障礙,這也是未來台商勢必得面對的問題。

RTX8AGYF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台灣官方對RCEP的評估

但針對上述這些台灣無法加入RCEP後可能的負面影響,經濟部長王美花與政務委員鄧振中則強調,RCEP降稅幅度與既存的幾個自由貿易協定差異不大。

相較尚在談判,且拜登(Joe Biden)勝選後,美國可能重返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在這個日本主導的自由貿易協定CPTPP中,日本已對其它參與談判國家承諾,會把降稅清單上98%的品項關稅最終歸零。而RCEP的簽訂並沒有提升太多自由化的程度,且印度退出RCEP後,更讓RCEP的預期效益大打折扣。

回顧過去台灣周邊各國自由貿易協定簽訂後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發現,自貿區的達成,確實不必然保證競爭優勢。2014年底中韓FTA完成談判時,多數人認為台灣在中國市場的優勢不再。但據中國海關統計顯示,今(2020)年前三季台灣在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為各國之首。韓國雖具零關稅優勢,占有率仍次於台灣。(我們姑且不論「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持續增加」這個隱憂)

另外,歐元區整合、歐盟東擴後,市場大多評估歐洲將出現貿易轉向。但根據歐盟統計局的估算,歐盟自2002年至2019年自非歐盟地區進口大幅成長120%,反倒是歐盟國家內部貿易額並無顯著增長。

也就是說,自由貿易區的成立,雖有助於區內貿易成長,但就算不在自由貿易區內,也不見得一定會被邊緣化。因為除了關稅外,國際貿易的比較利益項目眾多,包含生產力、技術,供應鏈、勞工素質與信用,都是貿易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RCEP對中國的地緣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