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RCEP與台灣的生存之道(下):「美國秩序」將被中華帝國塑造成「中國的模樣」

RCEP與台灣的生存之道(下):「美國秩序」將被中華帝國塑造成「中國的模樣」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盲從、不躁動,不妄想在不危害國家主權與國家地位的前提下,加入以北京主導的國際組織與國際制度;並且調整自身的生產模式與外交戰略,尋找適當時機,融入以華盛頓為核心的無論是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國際戰略中,這才是台灣的當務之急。

文:Yuming(壞年冬裡最不具價值的蟑螂般七年級社會科學學徒。18歲以前為自我感覺良好的天龍國人。此後十餘載,輾轉奔波於台北、嘉義、高雄、金門與英國。去國懷鄉,希望能通過世界尋找回家的路)

正因為如此,所以就算強大如美國,多數外交決策者也相信,縱使相較於現實上(de facto),國家天生的實力強弱不等,「主權平等」概念或許也只是一種法理上(de jure)「組織性的偽善」(organized hypocrisy);但在一個主權平等的國際體系裡,一個強大的國家必須尊重其它國家的意志,以多邊協商的方式運作國際組織,才是外交上真正的成功。

所以真正強大又重視他國主權的國家,只能是國際體系裡的霸權,不能是一個帝國。

因為霸權只是一個比較強的國家,與其它國家彼此的主權國家地位,在法律的認知上都還是平等的,霸權對弱國也只能干預其對外行動,而不能干預弱國的內政、制度與意識形態;但帝國則不僅是一個強國,而是與弱國間有法律認知上的不平等地位,這樣的不平等是具正當性也被強國與弱國間彼此認可的,所以帝國不僅可以干預弱國的對外行動,更能干預弱國的內部選擇。

根據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巨人》一書中的看法,美國外交政策圈對於美國作為一個霸權或帝國概念的認知錯誤,才是導致美國近20年來外交行動節節敗退的主要原因。因為在這些廣義的「建制派」,也就是主導美國外交政策的專家學者眼中,美國只能是、也只是個霸權。霸權不能干預其它國家的內政,更要尊重其它國家的多邊參與和各國的集體共識。

但回溯二戰後至今的國際組職與國際制度發展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聯合國(UN)或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功,都不是「純粹多邊主義」下的產物,更沒有所謂「各國以民主精神進行平等參與、協商,因此達成共識,因此促成國際組織的成功創建與國際制度順利運行」這種狀況。

事實上,當代我們認識的主要國際組織,都是在美國單邊主義的強勢領導下,威脅利誘其他國家同意投入並遵守美國所制定的規則,國際組織與國際制度才得以創建成功延續至今。

UN本就是美蘇冷戰兩極對峙下,由美國主導、他國妥協,因此規劃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否決權,才讓聯合國順利運行至今;而WTO時至今日雖然效果不彰,但仍是自由貿易區的最低標準,WTO的成功佈建,關鍵就在1967年「甘迺迪回合」多邊談判,美國強勢領導對各國施加壓力,因此使得各國同意進行關稅減讓。

對於多邊主義創造今日我們熟知的國際組織與國際制度這種認知,其實是建立在1980年代蘇聯走向衰弱後,美蘇對峙的兩極體系瓦解,「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除了帶來自由市場外,更帶來有關「主權評等國家組成多極世界」的期許,「自由、平等與民主」從國內政治的理想,成為了後冷戰國際秩序的認知框架。

而所謂的「霸權穩定論」與「霸權轉移論」者所強調的「霸權來來去去,但制度的約束力永恆不變」,也使得美國這種「不願成為帝國的霸權」或「不情願的帝國」論述更是甚囂塵上。

然而,一旦美國這個「假帝國真霸權」遭遇了既知道自己是帝國、也不反對當帝國的「真帝國」時,也就是,美國這個繼續徘徊於「單邊主義強勢領導」、「多邊主義共識協商」,或甚至是「川普退群式單邊主義」的共和國,遇上了「以多邊之名行單邊之實」,走「形霸實帝」路線的中華帝國,則就算美國的物質力量與文化力量客觀上都仍強於中國,但自我認知的混亂(帝國或霸權)與戰略的反覆(介入或不介入它國內政),自然會讓美中之間的國際影響力此消彼漲。

而美國霸權原本建構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也會在中華帝國有意識的介入下,透過帝國強力的集中調度資源,以量變達成質變,一方面成為國際制度與國際組織的仲裁者;另一方面,則透過不斷的國際接觸與政策執行,逐步修改制度的內容與組織的框架,把所有本來美國在二戰後建立的國際組織與國際制度,通通變成了「中國的模樣」。

近期以來,中國在UN與WHO多所斬獲,正是帝國戰略優勢的成果。

b8nccejzh4gg0j7uirxqj40zb8hrak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世界各國的決斷

美國的新總統拜登(Joe Biden),競選期間曾多次強調美國主要的戰略敵手是俄國而不是中國。所以,縱使多數評論家都相信《華爾街日報》與川普(Donald Trump)政權主導對中鷹派政策官員所說,「新冷戰圍堵中國」是美國兩黨之間、乃至參、眾院與外交政策建制派的普遍共識;但過去一直為人稱道其多邊主義外交操作老練的拜登,應該是會順水推舟,甚至將更多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的成本,以多邊主義的名義分攤給其它盟友。

其中,除了已然存在,匯集英語系五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的「五眼聯盟」(Five Eyes)外,最重要的就是匯集美國、日本、印度與澳洲的「印太四方聯盟」(the Quad)。

而在印太四方聯盟中,日本與澳洲都參與了中國主導的RCEP。有觀察家指出,這代表日澳兩國兩面下注,兩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並未因戰略圍堵而有所衰退。因為從帳面數字看,中國幾乎扮演亞洲所有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與最大出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