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惡夢交通之城」台南市的宜居路,「超級街廓」是解方嗎?

「惡夢交通之城」台南市的宜居路,「超級街廓」是解方嗎?
Photo Credit: 中央社傳真(台南市政府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即使擁有古蹟、文化資產和美食,但各式交通問題,讓台南的宜居性大打折扣,移動帶來的不便與風險,也使台南離葉石濤口中那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越來越遠。台南要如何成為那個「悠然過活的地方」?

文:黃泓文(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生)

宜居城市交通

一個宜居城市的交通會是什麼樣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具備安全、包容性、韌性的永續城市該有的交通目標:「在2030年以前,為所有人提供安全、可負擔、可及的永續交通運輸系統,藉由擴大提供大眾運輸,並特別關注處境脆弱者、婦女、兒童、身心障礙人士與年長者,以改善道路安全。」其中,大眾運輸系統是關鍵。

20世紀的城市發展,多以汽車為主導,因此道路的闢建與擴張是常見的城市景觀,也常被視為是政績的表現。隨著汽車的普及,交通越來越壅塞。一般認為拓寬或開闢新道路就能解決問題,但研究指出,新的道路供給往往在原先運輸量以外,產生了更多依賴私有運具的額外交通(generated traffic),造成許多外部成本[1],如交通壅塞、公共空間的消耗、低效率與空氣汙染等負面效果。此外,一個城市若主要依賴汽車作為主要移動工具,也隱含著此移動模式的門檻與公平性問題。

新增道路供給通常是產生「依賴汽車循環」(cycle of automobile dependency)的第一步。延伸的路網產生更長的汽車移動距離,同時也將排擠了其他與汽車競爭的交通模式,例如大眾運輸、自行車與步行製造更多汽車移動里程的同時,都市蔓延與郊區化伴隨發生。使汽車移動成為需求,又進入將製造更多汽車交通的惡性循環。這是為何波哥大前市長恩里克・佩納羅薩(Enrique Peñalosa)在任內推動公車捷運系統的原因,旨在減少城市馬路的車流,改善波哥大的交通。他說:「一座進步的城市不是讓窮人也能開車,而是讓有錢人也在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交通空間足跡(Transport spatial footprint)是用來衡量都市在交通用途上分配多少面積的一項指標,可以評估不同交通模式造成的經濟效益影響與生態足跡。城市使用的交通空間佔有的面積乘上單位面積的價值,將得到交通對經濟效益的影響;生態足跡則是以需要增加多少森林,以抵銷因為交通所造成的碳排放。

從生態的角度而言,因為空間的資源稀缺,運輸空間佔有面積必須最有效率的使用;從經濟效益層面,最佳效率的空間使用能夠創造最大經濟效益;而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因為汽車的使用具有一定門檻,也以男性使用者居多,交通空間佔有面積則提供了市民使用都市空間分配公平性的分析基礎。簡言之,在相同的運輸量下,大眾運輸、步行與自行車是比汽車更具空間效益的移動方式。

下表是不同研究中顯示法國與德國幾個城市中,交通空間佔有都市面積的比率,以及其中特別是給汽車專用的比率,可以清楚呈現汽車在都市交通模式中佔主導地位,並消耗了許多都市空間。

  • 表一:交通空間佔用都市面積比例 / 其中汽車專用比例表格,資料來源:TransportShaker
交通用途佔都市空間比例 交通用途空間中汽車專用比例
個法國中型城市(2007) 10~25%
巴黎(2008) 27% 57%
德國佛萊堡(2016) 19% 55%
1
Photo Credit: Marie-Eve WILL TransportShaker
相同運輸量下,不同交通運輸工具所需使用的空間比較。

對汽車導向發展的省思,讓人們開始意識到最基礎的移動方式──步行備受遺忘與壓迫,強調人行路權的人本交通概念也逐漸普及。但注重人性需求的概念其實早在1950年代,珍雅各(Jane Jacobs)就反對當時信奉現代主義的紐約都市規劃師羅伯・摩斯(Robert Moses)以汽車為中心、開闢高速公路貫穿都市的主張;而注重以人為本的人性尺度城市,她於1961年出版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重視人行道的功能,除了提供行走之外,良好的人行道也是街道生活發生的重要地點。

當前的台南交通

《天下雜誌》2019年幸福城市調查,台南市在交通的三項負面指標中,大幅領先六都組與全國的其他縣市。核對統計資料可發現,台南市在2018年交通事故30日內死傷人數與2017年同期比較,幾乎每項統計都成長將近一倍,甚至在2018年各縣市30日內死亡人數高居全國最高,以平均的每十萬人死傷數來看,台南在2018年與2019年也都是全國最高。雖然截至2020年3月可查詢的到的統計有略微下降,但交通混亂,讓居民與觀光客身處高風險是不爭的事實。

即使擁有古蹟、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和令人稱羨的美食,但各式各樣的交通問題,使得台南的宜居性大打折扣,移動帶來的不便與風險,也讓台南離葉石濤口中那個「適合人們作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越來越遠。

近幾年台南觀光熱門,吸引許多遊客假日造訪,不過遊客形成的交通流量終究是暫時且變動的。從擁有的機動車輛數,可以看到人均擁有高比例的私有運具,可能才是關鍵問題。

從台南市主計處發布《104年機動車輛及停車格概況》分析報告中,2006-2015年間台南市機動車輛增加4.64%,雖然低於全國平均5.39%,但高於統計期間台南市的人口成長幅度1.01%,增加最快的車種都以小客車最多。但如果以平均每百人擁有機動車輛數檢視,台南市平均每百人機動車輛數比全國多達10輛以上。

1
Photo Credit:台南市政府主計處《104年機動車輛及停車格概況統計應用分析報告》
台南市 / 全國每百人擁有機動車輛數變化(民國95年至104年)。

台南市的公共運輸市占率在2016年交通部統計中只有6.7%,遠低於全國平均18.1%;私人運具市佔率則高達83.7%,高於全國的70.6%。面對私有運具的擴張,《104年機動車輛及停車格概況》指出台南市自2006-2015年道路面積成長達17.76%,使每千平方公尺道路平均承載機動車輛數從36.53輛減少為32.46輛,「顯示本市積極開拓道路以減少道路承載壓力,改善交通壅塞情形」;並且自2012-2015年,汽車停車格增加幅度大於已登記汽車數量增加幅度,「顯示本市積極開闢新增停車格,以改善本市整體停車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