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仍存在「封建禮教吃人」,中國農村女性難以承受之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她們從娘家到婆家後,仿佛一個個失根的浮萍在鄉土社會的農村命運沉浮,無形中牽絆她們的是傳統的家族觀念、婚姻關係和生育制度。現代的進步主義和平等價值似乎很難滲入到這塊化外之地,鄉土文化依然深深根植於人們內心,就算身在大城市受到更高教育的人也難以置身於外。
「你幫我轉告我大伯,讓他幫我買個手機,」一位二十出頭、風華正茂的農村媳婦,膽顫心驚地打電話給送煤氣的師傅說。「我對象來了,我要掛電話了。」
遺憾地是,這通電話並沒能挽救求助者方洋洋的生命。大概一個月後,她不幸離世,生命定格在了22歲。屍檢報告顯示,她的死亡原因是營養不良基礎上,受到多次鈍性外力作用,導致全身大面積軟組織挫傷死亡。法院的判決書還披露,她的丈夫和公婆對她犯下了虐待罪,虐待原因之一是她婚後不能生育。
方洋洋的悲慘遭遇不是孤例,她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女性被家庭暴力的一個縮影。就在前不久,藏族女性拉姆在視頻直播過程中被前夫用汽油嚴重燒傷,她的朋友看望她後表示:「她看起來好像一塊黑炭。」
據全國婦聯的資料,中國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家暴,平均遭受35次後才會報警。另據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共同發佈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披露,在整個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侮辱謾駡、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其中明確表示遭受過配偶毆打的比例為5.5%,農村和城鎮分別為7.8%和3.1%。
不難發現,農村的女性比城市的女性更容易遭遇家暴,方洋洋和拉姆就是兩位典型的農村女性,她們的不幸有偶然性,似乎也是必然的。她們從娘家到婆家後,彷彿一個個失根的浮萍在鄉土社會的農村命運沉浮,無形中牽絆她們的是傳統的家族觀念、婚姻關係和生育制度。
現代的進步主義和平等價值似乎很難滲入到這塊化外之地,鄉土文化依然深深根植於人們內心,就算身在大城市受到更高教育的人也難以置身於外。
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經提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性的重要特點表現在熟人社會和差序格局。關於家庭和男女關係,他認為在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男女有別的社會。浮士德式的戀愛精神,在鄉土社會中是不容存在的。因為鄉土社會不需要新的社會關係,更害怕舊的社會關係被破壞。
鄉土社會是阿波羅式的文化觀,男女關係必須有一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這便是男女有別的原則,即乾脆認為男女之間不必求同,不必瞭解,在生活上加以隔離。
方洋洋和丈夫的結合是中國農村典型的阿波羅式的戀愛關係,他們開始通過熟人介紹相識,然後根據各自的家庭經濟狀況和個人條件進行匹配,最後在兩個家庭的共同的見證下走入婚姻殿堂。期間並沒有太多轟轟烈烈的愛情,因此婚姻不再是男女的私事。
費孝通在《生育制度》一書中指出,人類為了社會分工合作的穩定與延續,所以要生育孩子,為了養育孩子,所以有了婚姻和家庭,為了維持婚姻,所以有了相應的禮俗、法律和宗教。
很多人不能容忍方洋洋的公婆和丈夫因為其不能生育而遷怒於她。有網友說:「她死就一個原因:被男方一家虐死的。」還有人表示:「為什麼要從受害者身上找原因?」
當然,不能生育不應該成為男方一家虐待她的理由,但是我們同時需要關注的是男女雙方所處的傳統鄉土文化背景。在達到婚姻的一番手續中常包括著締約的雙方,當事人和他們的親屬,相互的權利和義務。在沒有完全履行他們的義務之前,婚姻關係是不能成立的。
在結婚前,男女雙方及其親屬所履行的各種責任,其重要性是在把個人的婚姻關係,擴大成由很多人負責的事,同時使婚姻關係,從個人間的感情的愛好,擴大為各種複雜的社會聯繫。
在這些必須履行的義務中,最受人注意的是經濟性質的彩禮,它是中國傳統的婚嫁習俗之一。不過,這樣的彩禮文化也面臨不少爭議,容易被一些人指責為買賣婚姻。但是在一些社會學家看來,與其說是買新娘的價錢,不如說是維持婚姻關係的一筆押款。
把婚姻這件事拖累很多人,成為一件社會上很多人關心的公事,其用意無非是在維持長期的夫婦關係,因為長期的夫婦關係是撫育子女所必需的條件。
據相關報導,方洋洋的婆家並不富裕,為了娶她,公婆花光了所有積蓄,還花出去13萬元彩禮錢,婆家對她也有所期待,希望她生一個孩子。但是當方洋洋婆家得知娘家隱瞞其流產的經歷和很難受孕的事實,在他們看來,這成為了一件不可容忍的背叛。後來,方洋洋的丈夫和岳丈溝通此事,甚至遭到對方毆打。
2020年1月22日,當地人民法院一審判決,方洋洋丈夫和公婆被以虐待罪判處二到三年有期徒刑不等,其中方洋洋丈夫適用緩刑。消息披露後,外界輿論對此一片譁然,不少人認為法院判輕了。也許是迫於輿論壓力,4月29日,上級人民法院撤銷原判決,將該案發回重審。此案於11月27日重新開庭。
方洋洋婆家的虐待行為於法不容,理應受到制裁和譴責,但是法院作出輕判似乎也情有可原。在結婚之前,男女雙方都有健康告知義務,後期方洋洋的父親也沒有妥善溝通協調此事,他的暴力毆打行為顯然激化了矛盾,方洋洋不幸成為了婆家洩憤的對象。
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在《安列卡列尼娜》中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方洋洋的遭遇是兩個家庭的不幸,似乎也是中國千百來年「封建禮教吃人」的一個縮影。
看慣了言情劇,熱衷於自由戀愛的後現代人,看到這樣的新聞恍如隔世,他們不能理解一位女性被虐待致死的原因是不能生育,今天的愛情和婚姻早已不分年齡、性別和階層,同性婚姻在一些國家都已經合法,更有甚者,人和動物結婚都不再稀奇。
“中國異言專欄”的相關議題
- 2020-12-22 中國的代際衝突:是「年輕人不講武德」,還是「長者不講公德」?
- 2020-12-15 武漢抗疫勝利之後,往生者家屬至今都過得非常非常孤獨
- 2020-12-08 21世紀仍存在「封建禮教吃人」,中國農村女性難以承受之重
- 2020-12-01 正能量新聞之外,那些想離開「盛世」中國的人
- 2020-11-17 中國「打工人」悲歌:從「打工是不可能的」到「資本家的乏走狗」?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