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數位公民週報】開放原始碼運動走到最後,只是在壓榨少數人的下班時間?

【數位公民週報】開放原始碼運動走到最後,只是在壓榨少數人的下班時間?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不僅台灣有網路內容過濾,日本、挪維等國也相繼出現類似的網站封鎖情況,此類不透明的管理機制一旦落實,即等同奠定網路監控與審查基礎。

文:陳廷彥、林冠廷

過全球公開網路伺服器的資料,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團隊Censored Planet最近指出,網路言論的審查在看起來最民主自由的國家中,也難以倖免。

密西根大學團隊研發的自動審查追蹤系統「Censored Planet」,可將公眾網路伺服器(Public internet servers)轉化為自動哨兵,監視並回報網站被封鎖的狀況。其研究全球221國家,在20個月內蒐集超過20億次測量值,有高達103個國家都出現了網路審查增加的情況,其中挪威、日本、義大利等一般被認為高度民主的國家,都在近兩年內發生了過去從未被偵測過的審查狀況,如日本在2019舉行G20峰會期間,某些新聞網站即被一些網路封鎖。

許多國家立法要求網路服務供應商阻擋特定內容,但審查機制通常不透明,這種規定一旦成形,就表示政府可阻止任一網頁,奠定了審查網路言論的基礎。

開放原始碼運動的理想,原來是希望在把程式碼公開、不限制使用資格後,專案可以由網路世界來自各方的貢獻者共同維護,每個人的工作負擔也能被共同分攤。

然而Wired作者Clive Thompson指出,實際上的情形是,由於改變原始碼需要對專案全面掌握,許多開源專案的核心維護工作最終仍落在一小群人身上。這些核心貢獻者往往無償奉獻自己大量的下班時間,結果筋疲力竭,甚至只能放棄專案。

Thompson呼籲,如果開源的蓬勃發展是建立在少數開發者的疲累身上,我們應該重新檢視這種「群眾外包」的理想是否有其根本限制。

climate_change
截圖自Wikipedia

在維基百科「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英文條目背後,是以氣候研究者Femke Nijsse為首的七人核心編輯團隊。她貢獻維基條目始於2012年,並在2018年開始貢獻氣候變遷相關的英語頁面;2019年相關搜尋內容已帶來超過600萬次瀏覽量。

在錯誤科學訊息如野火蔓延的時代,為了讓世人知道人類對於氣候造成的影響,他們費盡心思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科學事實,時常為了修改一兩個句子,就參考了超過一百頁的資料。而Nijsse更是每天查看編輯狀況,確保內容的正確性。也因為有這群核心維護者,刻意「惡搞」的外來編輯也很容易就被發現並被刪除。

COVID-19造成全球的公共健康體系危機,開源界的代表性公司RedHat最近宣布與世界衛生組織合作,要打造一系列程式開發的開源基礎建設,用在WHO學院(WHO Academcy)最新的訓練計畫Learning Experience Platform中。

舉例來說,Red Hat將協助建立開源的開發與維運平台(DevOps),藉此幫助從事健康照護的工作者更輕易地管理與分析程式碼、資料視覺化、取得健康相關的資訊,並減少不實資訊的傳遞。

根據CNN報導,農村目擊熊隻傷害事件的比率達到過去五年最高水準,2020年發生數十起襲擊事件,甚至已經造成兩人死亡。北海道地方城鎮瀧川市政府開會後,決議購買一套「怪物狼」。

這種機器狼據稱擁有「毛茸茸的腿、金色鬃毛與紅色發光眼睛」組成,裝配動作偵測器,感應到周遭移動物後,不但會移動頭部,還會發出60種聲音,涵蓋狼嚎聲直至電子機械噪音。安裝機器狼後,瀧川市暫時還沒遇到熊隻攻擊。

延伸閱讀

本文經OCFLab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