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出現首位亞非裔女性副總統!在妥協與反抗之間,黑人女性如何抗爭?

美國出現首位亞非裔女性副總統!在妥協與反抗之間,黑人女性如何抗爭?
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20-50年代,黑人女性投入爭取種族權益的過程,事實上也一併提昇黑人女性地位,同時改善種族與性別弱勢處境。瑪莉.貝舒、瑪莉.泰瑞爾便是兩個重要代表。

採訪撰文:Yichen Wang、楊丹祺|美術設計:林洵安

我的妥協不是妥協!種族困境下的黑人女性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打得膠著激烈。目前,川普政府已準備好啟動交接程序,若拜登順利入主白宮,賀錦麗(Kamala Harris)將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亞非裔女性副總統。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黃文齡副研究員提到,種族歧視是19世紀以來非裔美國人的日常。她從性別角度切入,挖掘1920-50年代黑人女性身處種族、性別的雙重困境下,如何擺盪在妥協與反抗之間,發展出與體制搏鬥的權宜策略。

膚色+性別,黑人女性的雙重挑戰

「在處理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種族和歧視問題時,我們必須要有耐心……而不是在種族矛盾無法全面解決時,就灰心喪氣和放棄。」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這麼說道。

2008年,他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任的黑人總統,但實際上國內種族衝突並未減少。2020年初的「佛洛伊德事件」(George Perry Floyd Jr.),更讓「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 BLM)再次延燒。

wen-ling-huang-01
圖片來源: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1896年美國最高法院在「普萊西控訴佛格森案」(Pless v. Ferguson)中判決,「隔離但平等」並沒有違背《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後,確立種族隔離合法化。圖為被標上「colored」供黑人使用的飲水機。(圖│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在1960年代馬丁.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打出響亮的一戰之前,黑人民權運動已走過漫長的歷史,非裔美國人努力衝撞、突破各種壓迫。其中,黑人女性並沒有缺席。

她們透過各種民間社團組織,如「黑人女性全國聯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ored Women’s Clubs)、「黑人女性全國聯合會」(National Council of Negro Women)、「黑人生活與歷史研習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Negro Life and History)等,以不同於男性的多元方式,改善種族困境。

1920-50年代,黑人女性投入爭取種族權益的過程,事實上也一併提昇黑人女性地位,同時改善種族與性別弱勢處境。瑪莉.貝舒(Mary McLeod Bethune,1875-1955)、瑪莉.泰瑞爾(Mary Church Terrell,1863-1954)便是兩個重要代表。

wen-ling-huang-02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出版社
黃文齡特別爬梳1920-50年代的歷史,相較於過往學者偏重的高衝突性事件,在《或躍在淵——種族困境下的美國黑人女性,1920–1950》中,更偏重剖析黑人女性如何在妥協與反抗兩極之間迂迴調整,謹慎掌握機會,務實地累積能量、達成目標。(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出版社)

超前部署的瑪莉.貝舒

20世紀初,第一波婦女運動如火如荼展開,爭取女性投票權之際,黑人女性瑪莉.貝舒已主張世界有色人種必須彼此合作,並鼓勵黑人女性積極參與政治。

瑪莉.貝舒在1875年出生,她從小就對教育很有興趣,下課後常常在家擔任小老師,講課給失學的兄弟姊妹和鄰居聽。1904年,30歲的貝舒在佛羅里達州成立「德通納黑人女子語文與職業訓練學校」(Daytina Literary and Industrial Training School for Negro Girls)。當時這裡幾乎只有白人能上學,讓貝舒決定為黑人女孩辦校,一開始的學生只有5名小女孩和她的兒子。

後來,學校越來越成熟,還進一步爭取到白人社會贊助,成為當地第一所4年制的黑人學校。在跨種族合作下,短短十幾年間培養了無數黑人完成高中教育。對貝舒來說,

在黑人不如白人、黑人女性不如白人女性的情況下,只有為黑人女性爭取平等的受教權,才有追求種族與性別平等的可能。

wen-ling-huang-03
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
瑪莉.貝舒和黑人女學生。她全心投入黑人教育,認為改善黑人女孩的教育水平,才能突破傳統的性別、種族雙重困境。(圖│Wiki

貝舒深知,種族不平等根植於社會制度結構,不可能只憑個別黑人的優秀,就能扭轉所有人對「黑皮膚」的歧視壓迫。

她一方面在體制內增加黑人的教育機會,跨種族合作;另一方面透過歷史教學,她也積極挑戰主流白人優越的文化,重建黑人對自己歷史、社群的認同與榮耀。

為了爭取募款,貝舒四處演講宣揚理念,邀請白人到校參觀。同時,她也把所有款項一筆筆清楚記錄,打造符合主流期待的清廉形象。課程設計上,既安排技職訓練,滿足贊助者對黑人教育的定位;但貝舒也堅持納入通識教育,讓黑人接受和白人一樣的課程。

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任內,貝舒參與了「新政」(New Deal)中與種族相關的的事務,舉薦黑人進入政府部門工作,讓他們有機會實際參與政治活動。由於經常出國,她又發現歐洲也存在種族問題,因此極力推動跨國際合作,將美國國內種族議題與國際有色人種貧窮、弱勢議題接軌。

在保守與激進兩端,貝舒打出一手務實而彈性的牌。「讀到她的故事會非常震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樣一位女性,有這種眼界、高度真的是超前部署!」黃文齡說。

wen-ling-huang-04
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
瑪莉.貝舒除了是優秀的教育家,也是社會運動者,更被列為美國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她擔任「黑人女性全國聯盟」董事會主席時,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後來被舉薦投入羅斯福總統「新政」,發揮實質影響力。(圖│Wiki

民權運動老祖母瑪莉.泰瑞爾

相較於父母皆為奴隸身分的貝舒,被稱為「民權運動老祖母」的瑪莉.泰瑞爾就幸運得多,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瑪莉.泰瑞爾於1863年出生田納西州孟菲斯市(Memphis,Tennessee)。泰瑞爾的父親是南方第一位黑人百萬富翁,因為1970年代南方嚴重的黃熱病(Yellow Fever)疫情,許多白人因此離開,留下大片土地,讓他有機會藉由房地產事業致富。泰瑞爾在優渥家庭培養下,精通多國語言,19世紀末就到歐洲各國遊學兩年。

雖然具有高社會階級,但膚色仍讓泰瑞爾飽受歧視。像她這樣衣著、談吐、知識水平良好的中上階層,都會因膚色遭到嘲笑羞辱,更何況那些貧窮的黑人啊。

整個20世紀上半,泰瑞爾活躍於黑人女性社團組織,成為知名黑人民權人士,而這卻是與丈夫羅伯特.泰瑞爾(Robert Heberton Terrell)的鼓勵與支持有密切關係。他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第一個黑人,也是華盛頓州極為稀罕的黑人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