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像你的長子?從「單身漢」轉職「丈夫與父親」是需要養成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不會因為更新了角色就自動擁有該角色的功能,而是因為儲備了相應的能力,轉職才會順利。從「單身漢」轉職「丈夫」和「爸爸」是個非常大的跳躍,而社會系統和教育忽略了中間能力的養成,使得男性工作一多就焦頭爛額。
每當要談論兩性關係或成長方面的主題,因為必然考量社會期待、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分工等因素,很容易造成一種看似對立或指責某一方的現象。然而人性與需求是不分性別的,為了論述方便,有時難免以性別取向較多的一方作為代表指涉某些現象,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諒解並把重點放在能夠從中獲益的部分。今天我們來談談社會化與獨立的過程中,兩性在進入家庭上的準備有哪些值得注意之處。
在我聽姊妹陳述感情近況時,意識到一件應該很多女性(尤其是戀愛經驗很低的)會忽略的事。就是隨著年齡增長,即便一直單身,人也應該是要成長的,但是對於何謂「成長」我們很少有機會系統性地耙梳和學習,而是經由瑣碎的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逐漸養成。反之,如果在生活上一直有人可以依賴,或者不去用心留意的話,某些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就不會被養成。
成為大人是需要環境刺激跟自覺改變的結果。女性在出社會後學習「獨立」這回事,不單是指經濟上的,還包括生活能力與心態上的負責。成年後的女性出於對美的追求,通常會因為經濟能力提升,自住後開始改變學生時代的生活習慣:妝點居住環境,買比較有質感或風格統一的用品取悅自己,東西一多便必須學習收納整理,單品變貴就得學會清潔保養的技巧。也會為了健康、保養或省錢簡單煮食。東西壞掉就設法修理或尋求幫忙,平日規劃購物清單或旅遊行程,於是逐漸學會計劃與支援的技能。
在這個過程,女性通常享有一至數個資源共享的支持系統,也就是姊妹淘之間的交流網。交流網平日的分享包山包海,從購物資源到身心靈成長。只要慎選往來對象,即便單身也可以從中取得各方面資訊和感情經驗,截長補短並快速得到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識甚至實質上的幫助。
日劇《東京白日夢女》就描繪了類似情節,三位熟齡女子平日各有工作及生活要忙,一旦其中一位遇到困難,發出求救簡訊,三人便會相約居酒屋商量。對比今日社群科技發達,這種SOS功能更是不限時間地點,隨時可以開啟小組會議。不知不覺地,在女性獨立的路途上,同時也就養成進入家庭的生活技能。也因為社交緊密,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技巧也是多少必須配合的部分。這是何以整體來說,一個家庭裡處理生活細節和人際關係等事務,通常比較上手的會是妻子而非丈夫。
男性們呢?由於從小就被要求獨立堅強、不可示弱等,大部分男性比較不習慣在小事求助於人或找朋友商量(近代有改善的傾向,開始鼓勵男性們表達需求及感受)。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比較偏向經濟、地位上的成功,並認為這是男性對家庭做出貢獻、保護妻小最好的方式,因此男性的友好系統比較簡單,著重在實質(經濟)人脈與資源交流,較少生活細節和情感面,也不像女性間往來那麼頻繁。
許多男性的社會生活是學生時代的延續:租個小套房,有些簡陋的家電用品,三餐大多外食,基本上家裡的生活感並不多。床鋪亂亂的,垃圾不會每天倒,不會煮飯,浴室偶爾發現太髒才打掃。對生活用品不講究,便宜能用就好,所以生活空間沒有統一的美感,或者常使用媽媽跟女友按其喜好買的單品,一用就數年,什麼時候壞掉也沒注意。(這裡僅指一個常見現象,也有部分人重視健身飲食和形象品味。)
很多男性在結婚前仍然過著跟學生時代幾無二致的生活,(應社會要求)需要認真負責的事情是工作,其他雜事可能習慣拖拉到最後一刻或敷衍了事。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為何很多太太會說丈夫老是叫不動,跟不寫作業的兒子一樣,差不多是這個道理。他們不像女性會因為社交面頻繁和朋友交流而必須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及品味,對於規劃工作以外的事情以及多工處理有難度。
當他們進入家庭扮演丈夫和父親角色時,必須照顧的細節瞬間變多了。女性習以為常的部分原以為另一半可以跟自己一樣上手分攤,才發現對方做起來有困難,而這困難也讓更多男性選擇逃避到工作責任裡,畢竟他們一直被教育的是用工作成果來為家庭付出。
很多女性抱著粉紅泡泡的心情戀愛、結婚,然後才發現丈夫像個兒子,納悶為什麼不能主動承擔生活責任,需要我去要求、提醒?為什麼總是髒亂?為什麼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潛規則?為什麼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因為婚前他大多可以忽略。

人不會因為更新了角色就自動擁有該角色的功能,而是因為儲備了相應的能力,轉職才會順利。從「單身漢」轉職「丈夫」和「爸爸」是個非常大的跳躍,而社會系統和教育忽略了中間能力的養成,使得男性工作一多就焦頭爛額。男孩與男人的差別,往往在於有沒有脫離自我本位,把關心的領域往外拓寬、具備解決問題與承擔的能力,不管是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那些會說不要吵我、忙完也沒有下文的,多半沒有好好練習過,會本能想停留在年少時那種只需要處理自己就好的狀態。
然而女性很容易被一種男性吸引,就是像個大男孩般的男性,會覺得他們好玩、可愛,在這混濁的塵世帶來些許天真的浪漫。但生活/婚姻是另一回事。身心延續學生時代狀態的男性,可能很難在婚後馬上就負起一家之主的責任(姑且先不討論是否應該有誰當一家之主這個問題)。他們會覺得生活突然變得很困難、被要求的事多了很多,很悶卻說不上壓力來自何處,於是往往直覺上歸因於經濟上的負擔,然後把問題指向「我要養家很累」、「女生只會依賴、要求跟抱怨」。其實是兩性在進入家庭前的心理準備和預期有落差的緣故。
Tags:
裝修費用預算怎麼抓?設計費、工程費、監工費用該如何計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對有裝修需求的民眾而言,裝修費用/裝修預算拿捏是民眾在裝修過程中極為重視的一環,面對預算表上林林總總羅列的裝修設計費、工程費、監工管理費,到底要怎麼分辨呢?
其實,依據房子的新舊,新成屋裝修和老屋翻新的裝潢費用就會有所差距。新屋的整體室內設計與裝潢工程的費用大約落在4~6萬元;毛胚屋為6~8萬元;中古屋約莫是8~12萬,而且依據風格、選材的不同,也會大大影響整體價格。像是古典風、奢華風預算就較高,且若使用到原木、大理石等高價材料數字就會繼續向上增加,此外,如果你更動了格局與管線,費用又會再往上加……,以下《幸福空間》就為大家彙整關於裝修預算的大小事 !➤➤➤想了解裝修要花多少錢? 裝修計算機線上報價
裝修費用有哪些?
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裝修費用包含「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其中設計費取決於設計師個人的經歷、名氣、公司規模或是難易度,而有不同的計價方式;工程費則會因為選用的建材或是施工方法不同產生很大的價差,至於監工費部分通常為總工程款的5%~10%。

【丈量費】
現場勘查、工地丈量、現場測繪、了解需求、平面繪製。
每次 3,000~5,000 元不等,有時丈量費也可以合併於設計費中。
【設計費】
大致上常見的設計費計算方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坪數」計價,依照實際規劃的坪數收取設計費用,視設計公司不同,平均每坪收費3000元~10000元不等;另一種情況是,工程也由設計公司承包,設計費則會以總工程款來計算,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大約落在5%~20%不等,因此在洽詢時雙方必須溝通清楚。若希望設計公司提供3D平面圖則需額外付費,依目前市場行情,一張約5000元~8000元不等。
此外,有些設計公司會以不收設計費或監工費的行銷方式吸引屋主,要特別注意,這些費用可能無形之中已經分散到工程款項當中,因此報價單上的工程項目與收費方式要確認清楚,以免發生不必要的裝修糾紛。

【工程費】
工程費包含建材與施工項目的所有費用,以實際選用的建材、數量及工法做報價,但其中的複雜度與專業程度之高,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全理解的範疇,建議要了解市場行情、多方比價,合約書內的報價單也必須確認清楚各種款項與細節,避免日後惡意追加款項的情形發生。

【監工費】
若是委託設計師代為監工,就會有監工費的產生,目前市面上較常見的收費方式,依照設計公司不同,大約會以總工程款5%~10%計算;第二種方式是,設計合約與工程合約統一交由設計公司統包,監工費則包含在工程費中。

裝修費用多少才合理?
許多人對裝修費用評估或裝修費用拿捏沒什麼概念。針對這部分跟大家分享3個思考要點:
Point01. 搞懂屋況 以利精算裝修費用
裝修達人張德良指出,民眾常有「我不會抓預算耶!總預算會不會跟需求差距太遠?有行情價可以參考嗎?」考量新成屋、毛胚屋或中古屋的裝修重點大不同,裝修預算拿捏與編列重點也會有所差異,建議買房時就應注意房子格局狀況,挑選適當的房子,有助未來裝修時能減少不必要的預算花費,並將裝修重點放在提升生活機能性與風格營造。另外,若是購買的是預售屋,則可以善用客變的優勢,省下日後調整格局、重拉管線的費用,讓資金運用更有彈性。

新成屋

毛胚屋

中古屋


Point02. 釐清3大裝修重點,分配裝修預算比重,排出優先順序
有了工程總預算之後,一般來說該如何分配呢?張德良指出,將裝修重點分成三大類:「基礎工程」、「裝修工程」、「裝飾工程」,視屋況條件與個人需求不同分配比重。
以老屋翻新為例,考量居家安全與延長使用年限,基礎工程的整頓絕對是首要重點,因此建議先將預算放在基礎工程,其次才是機能、生活滿足的設計,最後才會是風格及其他裝飾工程與擺設部分。當裝修預算有限時,建議全面性考量實際裝修需求,列出裝修項目的優先順序,建立明確裝修方向,並適時做出取捨,才能以最精準的預算分配打造最具效益的房子。

新成屋:基礎工程花費最少,因此可將更多費用著重裝修工程,滿足生活機能上。
毛胚屋:介於新成屋與全屋改造之間,考量格局與管線需要重新規劃安排,所以基礎工程上相較新成屋就會略微提高。
中古屋:裝修費用相較其他屋型而言,花費佔比高得多,主要在於管線修改、格局打掉重做,以及可能伴隨老屋漏水等問題,窗戶更新為隔音氣密窗等需求。
有了以上的認知之後,民眾就可以釐清裝修預算花到哪去了,並掌握還有多少預算可以用來強化風格設計與裝飾工程的應用。上述的總工程預算,是實際用在裝修、裝修材料上的基本費用。張德良提醒,還有所謂獨立的五大項目,包含家具、燈具、窗簾、衛浴與廚具都在其中。另外,像是設計費、工程費及監工費也都是另計!

Point03. 首購族vs .換屋族,裝修思考面向不同
如果你是首購族,請一定要相信,未來換屋的機會很高,「保值性」與「轉手性」的考量較高一點。建議買新一點的房子,來降低裝修的費用。例如買了500萬的房子,花了80萬裝修,5年後再轉手時,買方只會參考你5年前買房的價格500萬,而不會把裝修的80萬算入,那麼這80萬就不是資產,而是沉沒成本。
倘若你是換屋族,會比首購族較清楚,哪裡住起來較不方便、舒適,對空間大小也比較有概念,那麼投入較多的裝修預算,是可行的,畢竟換屋就是要改善居住品質。
掌握以上觀念,就能幫助你釐清裝修預算的比例分配,至於實際要花費多少,就看你的口袋有多深囉。

裝修費用如何付?
動輒上百萬的裝修費用,一般會分多個階段付款。而各家設計公司的付款方式不大相同,須以合作的設計公司為準,建議在簽約時就訂出各階段的驗收項目,並於確認進度與項目後再匯入工程款。目前,最常見的付款模式俗稱「3-3-3-1」,也就是分四個階段付:
第一期
簽約時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二期
開工後,拆除工程、基礎工程完工後,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三期
油漆工程進場前支付工程總價的30%款項。
第四期
驗收合格後收最後10%款。


本文章內容由「幸福空間」提供